1951年8月,中央政府派遣了由内务部部长谢觉哉领导的慰问团,前往闽浙赣地区进行慰问活动。副秘书长阎宝航接到一个特别的任务,他需要前往井冈山地区,找到一位名为石礼保的革命老战士以及他的23岁儿子。
井冈山作为革命的发源地,曾多次遭遇敌人的残酷打击,许多当地的居民或已死于非命,或因战乱迁移,留下的原住民已不多。幸运的是,石礼保在井冈山地区有一定的知名度。慰问团的一位本地干部得知了石礼保的消息,但不久后得知石礼保夫妇已经在敌人手下丧命。
石礼保的确有一名叫石来发的儿子,如今已年约二十岁,依旧在家务农。当慰问团找到石来发时,他们告诉他:“我们是按照你母亲的请求来找你的。”
石来发一脸震惊:“我母亲早已不在人世了。”
慰问团向他解释:“她是你养母,你的生母依然健在,而且她是一位重要的领导人物。”
原来,委托慰问团寻找石礼保的正是陶铸的妻子曾志。她在一年后被调任为广州市委副书记,并安排人将石来发接到广州。当他们见面时,曾志那位历经革命风雨的坚韧女性,见到失散多年的儿子,泪如雨下,拉着他的手哭诉:“儿子,失散了23年,终于找到你了。”
曾志与陶铸只有一个女儿,陶斯亮,但为何她突然拥有一个儿子?这与曾志的革命经历密切相关。
曾志出生于1911年,湖南宜章的一个破落官僚家庭。8岁时便被送往省城长沙读书,1924年考入衡阳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当时正值大革命的前夕,湖南也正在兴起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曾志在这股革命潮流中受到了启蒙,受到了进步思想的熏陶。
有一次,她看到一些青年男子背着行囊,打听后得知他们是去报考黄埔军校。曾志一直有个参军梦想,梦想成为巾帼英雄,但遗憾的是,黄埔军校并不接收女性。1926年,曾志偶然听闻“农民运动讲习所”正在招生,这所讲习所旨在培养农民运动的干部,毛泽东曾担任过所长。尽管年仅15岁,曾志决定报名参加,开始了自己的革命之路。
在讲习所,她是唯一坚持下来的女性学员。在这里,她不仅学到了军事知识,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曾志与教务主任夏明震结为夫妻,但她在回忆录中表示,这段婚姻并非出于爱情,而是由于那时特殊的革命环境。
随着形势的发展,曾志和夏明震参与了湘南起义。起义的成功让当地的农民组织形成了革命局面,但不久,敌人派兵进攻,曾志亲眼目睹了丈夫夏明震因敌人袭击而惨死。她忍痛忍泪,继续前行,带领农民武装加入井冈山的战斗,开始了新的革命征程。
在井冈山的战斗中,曾志不仅怀孕,还为小井红军医院建设出力,参与了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还积极帮助前线伤员,为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尽管她当时才17岁,生下的第一个孩子也因战争环境无法生存,她忍痛将孩子托付给了石礼保的妻子。
石来发的名字正是来源于此,曾志不得不将这个孩子送人,而石来发也最终成为井冈山的一位革命后代。后来,石来发的成长充满坎坷,母亲曾志虽然心疼,但依然坚定自己的信念,将革命事业置于个人感情之上。
1930年代,曾志经历了与两位革命伙伴的感情波折和革命的艰难岁月,她的第三个孩子也因缺乏条件未能长大。尽管她舍弃了与孩子的亲情联系,但始终不动摇对革命事业的信仰。
这些革命岁月的风风雨雨,不仅造就了曾志坚强的革命信念,也让她深深懂得了什么才是最值得追求的:人民的解放和革命的胜利。通过她的故事,我们看到了一个女性革命家,为了革命理想和民族解放,甘愿牺牲个人的亲情和爱情,最终她在中国革命的史册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