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免费提供,绝不收费!!
本文所引用的内容基于权威资料并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所有参考文献与截图已在文末注明,请各位知悉。
在苏联迅速崛起的年代,却迎来了一个极为懒散的领导人,他便是勃列日涅夫。虽然他亲眼见证了苏联最辉煌的时刻,但也正是在他的领导下,苏联逐渐走向了衰败。
勃列日涅夫的上台,虽然得到了苏共中央的支持,却并未获得民心。他的去世,许多苏联人民都觉得如释重负,仿佛预示着一段黑暗时代的结束。
那么,勃列日涅夫究竟是多么不争气?他的哪些决策让苏联走向了毁灭?
勃列日涅夫可以说是前苏联历史中最幸运的领导人之一。他既不需要像列宁和斯大林那样亲历革命、应对国际局势的动荡,也无需像赫鲁晓夫那样辛苦推行改革并冒犯国内权贵。他更不像戈尔巴乔夫那样背负着国家解体的骂名。
在勃列日涅夫执政的年代,苏联的飞速发展一度被视为其黄金时期。那时,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巅峰,经济形势也相对乐观。虽然勃列日涅夫是通过中央政变将赫鲁晓夫赶下台的,但无论他是否愿意承认,他的成功是在赫鲁晓夫改革的基础上获得的。
赫鲁晓夫虽然在国内外遭遇不少批评,但他是一个有想法且能够付诸实践的领导人。在推行改革过程中,他遭遇了不少来自既得利益集团的强烈反对,但他依然在巨大的压力下持续推进改革。尽管如此,他并未享受到改革带来的红利,就在这时,勃列日涅夫凭借政变成功登上了领导岗位,将赫鲁晓夫改革成果占为己有。
那时,苏联民众在思想上获得了一定的自由,社会文化氛围也相对开放。各种文化艺术得以蓬勃发展,人们享有言论自由。经济体制的优化促进了生产力的提升,劳动者得以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潜力,整个社会充满了活力。
这种发展势头无疑让勃列日涅夫充满了信心。他当时信心满满地以为,苏联的未来将更加光辉灿烂,并为此投入了大量精力。他执政初期并未被社会磨砺,身上保留了对国家建设的热情。而赫鲁晓夫改革的成果也为勃列日涅夫提供了充分的动力。
更重要的是,苏联此时处于资源最为丰富的时期,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的发现,使得苏联的经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1965年,秋明地区一口油井的投产标志着苏联石油大规模开采的开始。紧接着,天然气资源也开始显现出巨大的经济价值。这一切使得勃列日涅夫站在了一个极为有利的历史节点上,成就了他的政治辉煌。
这些能源资源不仅让苏联经济蓬勃发展,也为人民提供了充足的生活物资。在当时的条件下,尽管农业因赫鲁晓夫的改革出现了些许停滞,但粮食和生活必需品的大量进口,缓解了这一问题,民众的日常生活因此得到了保障。
勃列日涅夫的幸运使他在上任后享受了很多外部环境带来的好处,但正是这种幸运让他误以为自己拥有改变国家命运的能力。他并未认识到,苏联的繁荣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他个人能力的体现。
然而,随着“发达共产主义”理念的提出,勃列日涅夫逐渐改变了自己的思维。他认为,生产力的提升和国家建设的时期已经过去,苏联的繁荣已达巅峰,接下来应当共同享受这些成果。于是,作为国家领导人,他更倾向于享乐而非解决国家的实际问题。勃列日涅夫迷失在了个人崇拜中,外出打猎、颁发勋章,成为了他主要的活动。年轻时热衷打猎的他,如今依然痴迷其中,甚至连政治事务都不再关注。
勃列日涅夫的这种态度也影响了苏联的官场风气。官员们也开始沉迷于奢华生活与个人享乐,官场腐败逐渐泛滥。在这种背景下,勃列日涅夫并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来遏制腐败,反而通过频繁发放勋章来增加自己的权威感。勋章成为了个人崇拜的象征,民众逐渐将勃列日涅夫视为神一样的存在。
然而,勃列日涅夫的政策不仅仅局限于国内。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以支持亲苏政权为名,实际上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力。然而,这一军事行动最终导致了长达十年的阿富汗战争,给阿富汗民众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也使得苏联陷入了战争泥潭。勃列日涅夫并未认识到,这场战争不仅消耗了苏联的经济资源,也使得苏联的国际形象大打折扣。
最终,勃列日涅夫的错误决策和对内外形势的疏忽,使得苏联错失了历史机遇,并逐步走向衰退。1982年,他去世时,许多苏联人甚至为此松了口气,认为苏联可以迎来新的领导,开始复苏。
尽管勃列日涅夫是苏联历史上一位幸运的领导人,但他也因个人懒散与错误决策,最终将苏联带上了衰落的道路。他的领导风格,既充满了享乐主义,也暴露了对国家大事的漠视,为苏联的最终解体埋下了深深的祸根。
参考:
中国新闻网
中共庆阳市委政法委
读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