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老百姓最痛恨的就是贪官污吏,他们盘剥百姓,靠着民脂民膏,赚得盆满钵满,吃得脑满肠肥,自己只管欢娱,哪管朱门外饿殍遍地。朱元璋是一个真真正正草根出身的皇帝,他也做过百姓,因此极其能和百姓共情,上位后就开始整顿吏治,严打贪污腐败。
朱元璋甚至发明了剥皮实草的酷刑来惩治贪官,可是人的贪欲永远抑制不住,如此高压政策之下还是有人铤而走险。不过在朱元璋治下,有一位清官告老还乡,连回家的路费都拿不出来,朱元璋得知此事之后大怒,竟然对他处以极刑。
受到重用
这个清官的名字叫做曾秉正。他一开始进入官场只是个学正,也就是正九品的芝麻绿豆小官。原来,朱元璋登基称帝之时,国内百废俱兴,急需人才。所以朱元璋就下令让各地都推举出优秀人才,入朝为官,就像是以前的察举制一样。
曾秉正是江西南昌人,他自幼饱读诗书,通晓儒家经典,知识能力过关,因此受到了举荐。朱元璋对他没有太大印象,就让他担任了海州的学正,主管辖地内的教育。
在朱元璋的手下做官不是好做的,朱元璋在高压政策的同时,还削减了官员的俸禄,这又起了反效果,倒逼很多人来以权谋私。曾秉正一个九品小官,俸禄自然不多,日子过得比较艰辛,可是他在任上一直恪守底线,绝不行差踏错。
他也等到了为自己出头的机会。洪武九年,朱元璋让满朝文武用“天变”为题写文章。在儒家思想里,自然灾变的成因就是统治者施政失察。朱元璋选了这个主题,很显然也有让群臣吹捧一下自己的意思。
很多人体贴上意,就开始大吹特吹朱元璋。其中,曾秉正的文章脱颖而出,原来他在赞美朱元璋的同时,也对言之有物。结合民间情况,给出了切实可行的一些建议,深得朱元璋之心。朱元璋就把他召回京中,当了正五品的思文监丞。
遭遇罢免
曾秉正也很清楚朱元璋对自己青眼有加的原因,因此经常给朱元璋上奏,奏折都是他所喜欢的务实风格。朱元璋果然龙心大悦,曾秉正也就官运亨通。
他又调任了正六品的刑部主事,这个职位毕竟有些实权,如果把权力变现,也是可以狠捞一笔的。不过曾秉正没有这么做。他绝不和他人同流合污,始终两袖清风,嗜食豆羹,身处陋巷而志不改。
而曾秉正的升迁之路还在继续。朱元璋建立了一个通政司,这个机构其实也是无奈之举。大明最后一个丞相胡惟庸死后,丞相制度也跟着殉葬了,受到了废除。丞相确实从皇帝手中分走了权力,有着与天子夺权之嫌,朱元璋也正是出于这个顾及,废除了丞相制度。
不过,他没想到的是,丞相是分走了权力,可是也帮着皇帝分担了繁重的政务。没了丞相,朱元璋就得孤军奋战,六部的奏折直接递给他,由他处理。猛人如朱元璋,也实在受不了这种工作强度。所以他就建立起了通政司,来减轻自己身上的担子。
通政司独立于六部之外,对皇帝直接负责,在处理奏折的同时,还负责受理对官员的秘密检举。
其主管官员是通政使,为正三品的官员,品级不低。不过说实在话,品阶在这时已经不重要了,通政使直属于皇帝,可以说是天子近臣,前途无量。官员的数量可是不少,然而不是谁都有面见天子,在皇帝面前混个脸熟的机会。
很多或郁郁不得志,或谋求更进一步的人就会找上曾秉正,对他许以钱财,希望能换得他在朱元璋面前美言几句。不过,曾秉正始终不为所动,坚决不屈从于诱惑。这样铁面无私的态度为他招来了很多小人的怨恨,也成了他败落的伏笔。
被处极刑
世人皆浊我独清也不是没有代价的,曾秉正很快就得罪了一众人等。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曾秉正自己办公一丝不苟,拿不住错处。这些人就在朱元璋面前说他的坏话,让朱元璋对他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而且曾秉正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文风已经发生了变化,成为了朱元璋不喜欢的八股风。再加上小人的谗言让朱元璋对他失去了好感,曾秉正后来就被朱元璋极其突然地免了职,说是让他告老还乡,其实就是革职了。
那就回乡吧,可是曾秉正还面临着一个问题。那就是他凑不出回家的路费,当了正三品的官,而且还是京官,换作别人可能早就捞够了。曾秉正却是不同,他始终清廉清贫,只拿朝廷发放的俸禄。然而,当时通货膨胀严重,他的那些钱如今已经没多大用了。
为了能够回家,曾秉正接下来做了一件事——他把自己年仅4岁的亲生女儿给卖了,从人牙子那里获得了回家的路费。把亲生骨肉给卖了,狠心如此,也着实让人难以理解。
此事辗转传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他的反应也令人意想不到,竟然是勃然大怒。他大怒,一是因为曾秉正卖了自己的亲生骨肉,泯灭人伦。二是曾秉正毕竟曾经是朱元璋的亲信,他的这一举动就是在给朱元璋抹黑,连带着带坏了朱元璋的风评。
所以,朱元璋的怒火里一半是真的生气,一半是为了向外界表明自己的态度。也是因此,他下手格外狠辣,竟然对曾秉正施以极刑——宫刑。曾秉正之后的人生我们不得而知,明史中说他后来“不知所踪”。
小结:
曾秉正一生廉洁,连回家的路费都拿不出来,着实令人钦佩,然而他把亲生女儿卖了的行径又令人不齿。不过,朱元璋的做法其实也太过无情了,他大可以赏赐给曾秉正一些钱财,让他赎回女儿,动身还乡,促成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然而,此一时彼一时,朱元璋对曾秉正已经没有了好感,也就不可能有这种好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