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3月10日,合肥市发布了一个引人关注的公告,内容是关于一座无主古墓的认领。当时正值当地修建钢铁厂的过程中,无意间挖掘出了这座墓地。文物部门得知消息后,立即组成专家组赶往现场进行勘察。因为包公的老家就在安徽合肥,许多人猜测这座墓可能就是包公的墓。
据说当年包公下葬时,送葬队伍浩浩荡荡,抬出了21口棺材,葬礼队伍从七个不同的方向出发,每一口棺材分别安葬在不同的地方。包公一生以清正廉洁著称,死后采用疑冢的方式埋葬也并不令人意外。毕竟他得罪了不少有权有势的人,若采用传统墓葬方式,死后的陵墓可能会遭人掘墓报复,因此采取疑冢防止墓葬被挖掘是非常明智的举动。没有哪个子孙后代会愿意自己的祖坟被挖得干干净净。
包公究竟埋葬在何处,一直是考古学界悬而未解的难题。河南和安徽为了包公墓的所在争执了多年,却始终没有明确的结论。虽然河南巩义确实有一座包公墓,但其规模简陋,至今没有发现任何确凿的证据证明那就是包公的墓。考古学者看到合肥发布的关于包公墓的消息时,不禁心生激动,认为也许这将揭开千年谜团的真相。
经过几天的勘探,考古专家们逐渐失望,最初挖掘出来的墓并没有与包公有关的任何线索,结果被认定为一座假冢。虽然他们的努力暂时没有收获,但真正的包公墓究竟在哪里仍然是一个谜。
就在考古专家们准备放弃时,一位当地村民带来了新线索。他说在村子附近发现了一座古墓,专家们重新振作起来,怀疑这次的发现是否能与包公墓有关。专家组再次赶到该地点,经过勘查后,他们确认这确实是一座古墓,并且很可能属于一个家族墓。究竟是否是包公的墓,仍需进一步发掘才能确认。
在随后进行的发掘中,专家们发现了十多座古墓。起初看似不起眼的墓地,竟然藏着如此多的历史遗址。在其中的一座墓葬中,专家们震惊地发现了保存完好的金丝楠木棺材。金丝楠木是一种极为珍贵的材质,能使用这种木材作为棺材,显然死者的身份非同寻常。作为一品大员,包公的墓葬规格的确应当如此豪华。然而,这座墓室的构造却十分简陋,狭小的空间与豪华的金丝楠木棺材极为不符,令专家们倍感困惑。
然而,当棺材被打开时,考古专家们的期待迅速化为失望。棺材中仅有一些碎骨和石块,没有任何陪葬品,这似乎与包公清廉的形象相符。专家们提取了这些碎骨进行鉴定,最终确认这些残骸属于一名年约五六十岁的成年男性,这与包公去世时的年龄相符。
更令人惊讶的是,石块上刻有密密麻麻的文字,经专家翻译,其中有一行字明确写着“孝肃包公铭”,这无疑证明了这座墓确实是包公的墓。此外,碎石块上还有另一块墓志铭的碎片,内容显示这可能是包公夫人的墓志铭。专家们的疑问接踵而来:为什么包公的墓中会有包公夫人的墓志铭?而包公夫人又去了哪里?
在考古工作接近尾声时,一位自称包公墓守墓人的人出现在专家面前,他告诉大家,他们发现的墓并非包公的墓,而是包公夫人的墓。他进一步指出,包公真正的墓地就在附近一块田地里,如今那里已经长满了油菜花,几乎不容易被察觉。虽然专家们起初并不相信这个说法,认为他是在胡言乱语,但最终他们决定前往他所说的地点验证。
在专家们的发掘下,他们果真发现了另一座古墓。这座墓由石砖建成,虽然破败不堪,但从残留的迹象来看,墓葬的规格是相当高的。遗憾的是,棺椁已不复存在,墓床也已经毁坏。令人惊喜的是,墓室中出土了残破的墓志铭,拼接在一起后,揭示了包公的生平事迹。
此外,考古专家还在陪葬品中发现了一些带有道冠的木甬,这在宋朝墓葬中是常见的,尤其是二品以上官员才有资格享用。然而,更令专家疑惑的是,包公的棺椁为何会出现在其他墓葬中,且破坏的程度如此严重。难道有谁对包公怀有深仇大恨,故意做出这样的破坏行为?
专家们通过查阅历史资料,发现金兵大举入侵时期,包公的墓地可能已经遭到盗掘和破坏。专家推测,包公的棺椁在这一时期被转移到其他地方,以保护遗体。关于包公墓中金丝楠木棺材的奢华和墓葬的简陋不符,可能正是因为在墓地遭到破坏后,为了保护遗体才进行了这些改动。
至于包公的去世原因,历史上有很多猜测。官方记载他是因病去世,但也有传言称他是遭到毒害。考古专家在包公的骸骨上发现了大量汞元素,这可能是防腐剂的遗留物,也可能是毒药的成分。汞在古代确实被用作防腐材料,也有流言称包公可能是被人下毒致死。然而,无论真相如何,包公一生清廉的形象仍深深植根于人们心中,他的墓葬发现也给后人留下了更多值得思考的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