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章,非授权严禁转载)
和尚,在我国古代是一个颇具神秘色彩的职业。除了诵经念佛之外,他们还做了很多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的事情。
比如,宋太祖赵匡胤在起兵之前,就曾经得到过一个老和尚的指点。
而到了明代,不仅朱元璋是和尚出身,就连燕王朱棣的靖难之役,也都是全程靠着一个名叫姚广孝的和尚谋划,才最终取得了成功。
到了清代,和尚更是把顺治皇帝忽悠到了五台山,出家当了和尚。
而今天我们这个故事里的主人公,也是一个耐不住寂寞的和尚。
此人名叫王树勋,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在乾隆末年的时候,接连名落孙山。
心灰意冷之下,他选择出家当了和尚。
王树勋出家的寺院名叫广慧寺,法号明心——从这个法号来看,当时的寺院住持大师,有让他看开一切、忘记红尘的意思。
然而,从后面王树勋的所作所为来看,他让主持大师失望了。
因为,他很快他就对自己出家的行为有了悔意。
不仅如此,因为受考场失意的刺激,他还对官场产生了怨恨,想要对朝廷进行报复。
于是,在认真研读过几本佛经之后,他开始开堂说法、为香客算命,对自己进行炒作。
原本这一切并没有什么,但王树勋却有一个让人不得不相信他的法宝——每当有达官贵人和家眷前来上香的时候,他不仅能够说出该官员的仕途轨迹,而且还总能够悄悄说出该官员的一二隐私事情。
如此一来,那就了不得了——在达官贵人和他的家眷看来,此人真是太神奇了。
于是,短短一个月,这件事情就传遍了京城的官场。
得知明心法师是位“得道高僧”,很多官员都纷纷前来拜访。
甚至,就连一向为人正直的嘉庆帝的老师——朱珪,也都成了王树勋的座上宾(朱珪正人负重望,亦与交接)。
要知道,朱珪可是一个很有原则的人。能够和他搭上关系,可见王树勋的忽悠功底有多么的深厚。
王树勋之所以能够知道各位官员的隐私事情,是因为在开堂讲法之外的时间,他经常在京城内外游荡,专门去打听官员们的隐私。
故而,很多官员的把柄,都落在了王树勋的手中——这一点,和《大宋提刑官》中的一个故事剧情,很是相似。
然而,就在王树勋得意洋洋之时,和珅和大人的出现,彻底破灭了他掌控朝廷官员的美梦。
原来,此时担任步军统领的和珅,在得知王树勋的情况后,第一时间组织人手进行了调查,很快就掌握了王树勋的一些罪证。
在和珅看来,如果让王树勋任意搞下去,整个朝廷迟早会乱了套。
所以,和珅在查明证据之后,便派人前去抓捕(时和珅为步军统领,访捕治罪)。
然而,在收到大把银票之后,和珅免除了对王树勋的处罚,勒令让他还俗(以贿得减,勒令还俗)。
事情到了这里并没有结束,王树勋也并没有就此安分下来。
流浪江湖之后,他意外进了军营,成了军中的一位谋士,很快就因为劝降农民起义军有功,被提拔为襄阳知府,成了一名五品官员(易装入贼寨说降,奖予七品官衔,洊擢襄阳知府)。
嘉庆帝即位后,王树勋以知府的身份前来觐见。
非常有意思的是,在觐见嘉庆帝的间隙,朝廷的刑部尚书金光悌,来到王树勋的住处,请求王树勋救治一下自己病危的儿子。
要知道,王树勋之前干的都是忽悠人的勾当,哪会治病救人。
所以,他始终都没有前去。
而这位刑部尚书,竟也长跪不起。
一时间,这件事情成为了京城百姓茶余饭后的笑谈(刑部尚书金光悌延医子病,长跪请命,为时所嗤)。
就这样,这个靠嘴皮子功夫升官发财的人,在官场混迹了二十年。
但是,最终他还是被人给揪了出来。
嘉庆二十年,御史石承藻在查明王树勋的过往经历后,上书进行弹劾,请求嘉庆帝清除这个害群之马。
经过刑部审核,石承藻举报属实,王树勋被罢免一切职务,在戴着枷锁游街两个月后,被发配到了遥远的黑龙江,当了一名劳改犯(枷号两月,发黑龙江充当苦差)。
不知道,到了当时那个年代的北大荒之后,王树勋还有没有心思继续自己的忽悠事业?
参考史料:《清史稿·石承藻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