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汉时期,匈奴骑兵依仗着机动性的优势,经常南下掠夺人口财物。
早期的王朝,对于骑兵的突袭进攻方式,其实没有任何的有效办法,无论是秦始皇的移民戍边也好,还是历代王朝苦苦依仗的变成长城防线也罢,这些防御方法同样不能真正拦截北方游牧民族的突袭进攻。
它们更多的作用,在于阻隔以及敌人冲击边塞的时候,制造一定的障碍,你说长城能挡过敌人吗?
历代以来只有一个答案,长城这种防御边塞从来都没有真正的实现拦截敌人,中国古代王朝真正对北方的游牧民族起到核心打击作用的,也从来都是北上突袭,以同样突袭的方式,以同样骑兵对骑兵的方式打击北方游牧民族,这样才算有效的打击。
在早起,为了抵御匈奴骑兵的入侵,秦朝和汉朝都在边境地区修建了大量的防御工事,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万里长城。
实际上秦朝和汉朝在修建万里长城抵御匈奴人的同时,还修建了一些辅助性的防御工事,榆树林就是这些辅助性的防御工事之一。
从秦朝时期开始,中原王朝就开始在长城内外大量种植榆树,到了汉朝中后期,汉朝和匈奴的边境地区几乎全部被榆树林覆盖。
秦朝和汉朝在边境上大量种植榆树,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匈奴人主要以骑兵为主,榆树林能够阻挡匈奴人的行军速度。匈奴能够在秦汉时期长期骚扰边境地区,靠的就是骑兵的机动性优势。他们来着抢,中原王朝追则逃,如果没有充足的动员能力,中原王朝是没有任何能力应对北部边境游牧民族的这种突袭掠夺方式。
毕竟,军事作战的成本,要远比我们想象中的数据庞大。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中原王朝能够真正打击北部游牧民族的时候,往往都是强悍帝王统御天下的时候,只要王朝在中后期,或者遇到中央王朝权力收到鲜许挑战,就绝对没有打击北部游牧民族的强悍势力。
在秦朝和汉朝的时候,中原王朝的主力兵种还缺少骑兵,他们的主力兵种几乎都是步兵。
步兵擅长城池守备作战,不擅长在平原上跟骑兵野战。再加上匈奴骑兵经常采取游击战术,每当匈奴骑兵攻入边境之后,汉朝的步兵就只能躲在城池里面看着匈奴骑兵烧杀抢掠,根本找不到匈奴骑兵决战。
在这种情况下,秦朝和汉朝想要抵挡匈奴人的入侵,就只能把匈奴拒之门外。
虽然秦朝修建的万里长城十分坚固,但是长城蔓延数千里,匈奴骑兵的行军速度又比汉朝军队快,往往匈奴人到达长城边缘,汉朝的步兵才开始增援,等到汉朝步兵赶到的时候,匈奴人已经越过长城烧杀抢掠一番逃走。
而榆树林的存在,则可以阻挡匈奴骑兵的行军速度,给汉朝军队更多的准备时间。同时榆树林还能够减缓匈奴骑兵撤退的速度,为汉朝军队的增援赢得时间。
第二个原因是榆树适宜北方的恶劣环境,汉朝和匈奴对峙的地区,都是一些干旱少雨的地区。
陕北一带自然环境恶劣,秋季风沙更是不觉。在这种自然环境下,只有白杨树和榆树能够大量存活。相比之下,白杨树的树干挺拔,没有多余的枝叶,这种形态很适合做城市绿化,却不能挡住匈奴骑兵的铁骑。而榆树的树干扭曲,根部还会突出地面,树枝也会垂到地上,刚好能够减缓匈奴骑兵的行军速度。
第三个原因是榆树的树叶可以食用,必要的时候可以缓解边疆士兵的口粮。
历代战争打的都是后勤保障,古代的运输条件有限,一旦匈奴骑兵大举入侵,边境很容易出现断粮的情况。
而榆树的树叶可以食用,在必要时候可以作为士兵的粮食。很多人看到这里会说,匈奴人同样也经过榆树林,榆树的树叶会不会成为匈奴人的口粮呢?实际上匈奴人作为游牧民族,主要食物都是肉类,很难能够接受榆树的树叶作为粮食。
因为榆树林在抵御游牧民族骑兵入侵的问题上有着重要的作用,从秦朝时期开始,历代中原王朝都有在边境上种植榆树的习惯。一些游牧民族政权为了入侵的时候不被榆树林阻挡,还会定期派人砍伐榆树林。现在北方长城附近的很多榆树林,都是那个时期开始种植的。因为榆树林的存在,陕西还出现了一个以榆树命名的城市榆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