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61年七月初九,宋太祖赵匡胤宴请大宋高级将领,意为犒劳三军,包括留用的后周权臣、功高震主的禁军将领等握有兵权之人。
此番宴请旨在执行“杯酒释兵权”这一天下四大阳谋的最终步骤,即收回兵权。
赵匡胤精彩演绎感动大臣,令其交出兵权,却遗漏了手足兄弟。多年后,正是此人夺取了大宋皇位。
赵匡胤未曾料到,自己会遭遇兄弟间反目的一日......
【杯酒释兵权中赵匡胤漏掉的人】
宋太祖赵匡胤果敢决断,能屈能伸。于宴会上,趁众将酒酣,他突然起身,在百席间痛哭流涕。群臣惊讶,不解其于盛宴中哭泣之举,纷纷询问缘由。
赵匡胤面露愁容,被问后哭泣加剧,自称“不称职”,无法驾驭将士,日夜恐惧难安。将士们急忙表忠心,安慰他不必害怕,誓将永远相伴。
赵匡胤听后,哭声更烈,顺势道出忧虑:恐有兵权者篡位,致君臣猜忌,令子孙后代遭灭顶之灾。
大臣们对赵匡胤的突然关怀深感动容,他趁机提议众人镇守藩镇,以积累财富,确保子孙后代福泽绵长,平安千秋。
将士们被赵匡胤的肺腑之言感动得泪流满面,当即有众多将领献上兵符,表示愿交出兵权,镇守藩镇,以确保大宋长久安宁。
酒精影响下,众人纷纷主动上缴兵符,次日,禁军高级将领亦以身患重病为由,相继请求解除军职。
赵匡胤改革禁军制度,赏银嫁公主,成功杯酒释兵权。石守信信佛家财丰,高怀德野炊打猎享悠闲,君臣和谐,皆得其所。
赵匡胤稳固新政权后,着手解决民生问题。然而,心腹官员提醒道:“您的弟弟赵光义仍掌握重兵。”
赵匡胤称,那是我弟,我极为信任他。此次杯酒释兵权,我故意未召见他,正因他忠心耿耿,我对此深信不疑。
大臣们听后无言,赵匡胤之弟,昔日最倚重者,掌握重兵,竟成谋权篡位之人。
【金匮之盟,兄弟阋墙】
赵匡胤与赵光义乃同父异母兄弟。建大宋时,年幼的赵光义凭卓越军功获举世瞩目,大臣皆敬重之。赵光义功高震主,然赵匡胤却极信此弟。
赵匡胤登基处理政事后,因体弱多思,尤重皇位继承。虑及太子年幼,恐自己早逝引发夺权之争,遂决意身后由弟继承皇位。
赵光义应赵匡胤之召入宫,闻兄肺腑之言后表示愿意。赵匡胤遂于太庙列祖列宗及金匮石前跪下,誓行兄终弟及之事。
此为著名的“金匮之盟”,金匮指玉石制品,古时象征兄弟情深且恒久不变。
未料赵光义野心勃勃,十多年间,赵匡胤健在,而赵光义朝中势力已滔天。见此心急之弟,赵匡胤觉悟,赵光义非可托之人。
赵匡胤着手培养太子赵德昭,不料被赵光义知晓,自此两人间渐生猜忌。
赵光义性情果决,见兄长违背金匮之盟另立太子,终难掩夺权之心。兄长既已失义,他亦不再顾念手足之情,誓要达成所愿。
【斧声烛影,新君而立】
赵匡胤年老体衰,愈发挂念弟弟赵光义。觉此事对赵光义不公,他决定让赵光义自行选择。于是,赵匡胤召赵光义入宫面谈。
兄弟二人独饮,无人打扰,然气氛诡异。赵匡胤察觉弟弟身上透出的“乖戾”,他应已明了,赵光义已做抉择。
烛火闪烁中,兄弟二人沉默不语。赵匡胤终缓缓开口,关于皇位之事,随着火光摇曳,他的唇齿间吐露着话语。
赵光义闻兄言,字字如针扎心,脑袋嗡鸣,无法再忍登基路上的阻碍——兄长。
公元976年,天禄初年,后世流传或宝剑或斧头之声,伴烛影晃动,新君随之登基。
那一晚后,赵光义登基为帝,赵匡胤则不幸逝世,永远离开了人世。
若赵光义真杀兄弟,实属悲惨。或许因良心不安,赵匡胤逝后,他对赵匡胤子女及遗孀皆封官加爵,又或许斧声烛影仅为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