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历史中,日本曾三度在中国领土上发起大规模战争,而其中有两次战役以日本获胜告终。令人意外的是,在其中的一场战斗中,日本不仅是在中国土地上作战,而对手也并非中国军队。这场发生在20世纪初的战斗就是著名的日俄战争,这也是日本首次通过偷袭的手段获得战斗优势。
回到1904年4月,战争的焦点转移到了辽东半岛的旅顺港。此时的战斗已经持续了两个多月,东乡平八郎作为日本联合舰队的司令,精心策划了封锁策略,目的是将沙俄的舰队困死在旅顺港。东乡决定一边炮击港口,一边布置水雷,形成持续的威胁,使俄军无法轻易脱身。
事实上,在战争开始的2月,日军便率先发动了攻击。彼时,日本海军先对位于朝鲜半岛仁川的俄海军展开袭击。虽然那场战斗持续时间并不长,只有几十分钟,但由于日军兵力的优势,俄军损失了两艘军舰。同日,日军还秘密袭击了旅顺港,打响了与俄国的海战。
俄军为防范日军进攻,在港口周围布下了防雷网,然而日军发射的鱼雷仍造成了部分俄舰的损失。尽管部分鱼雷被防雷网拦截,俄军依然有两艘战列舰和一艘巡洋舰因日军袭击失去了战斗力。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日军再次展开进攻,舰队逼近港口,企图诱使俄军出战,但俄军固守阵地,不为所动,日军一时找不到新的进攻策略。
在那时,尽管俄国海军不如英国强大,但其舰队依旧能轻松击败日本。然而,由于俄罗斯庞大的领土和偏远的远东舰队位置,俄军无法快速派遣主力舰队前来支援。如果从欧洲调动舰队,绕行半个地球的长时间跨度使得支援迟缓,成为俄国海军的一大难题。日军深知这一点,为避免背腹受敌,立即决定采取更为主动的攻势,力图迅速解决旅顺港的俄军威胁。
东乡平八郎的战略是,即使无法一举消灭俄军,也要彻底封锁其港口,使其无法行动。由此,日军从战争伊始便展开了连续不断的攻击,期间共有八次进攻。战斗的高潮出现在第七次攻击中,俄海军司令马卡罗夫乘坐的战列舰触雷爆炸身亡,俄军在远东的海上指挥系统陷入混乱。
然而,尽管俄军遭受重创,俄国的反击并未停止。在接下来的第八次战斗中,日本的两艘战列舰也遭遇水雷袭击,被炸沉,造成日军重大损失。对于日军而言,这样的打击相当沉重,尤其是在面对已经受损的舰队时,失去两艘主力舰使得他们的战力大减。与此同时,俄军则似乎有了些许报仇的机会,然而这次胜利也未能改变战争的格局。
虽然马卡罗夫的死对俄军来说是一次重大的损失,但他们并未因此彻底失败。日军继续封锁,俄军的情况愈加严峻,甚至在随后的日子里,新任的太平洋舰队司令也因日军封锁无法顺利前往旅顺港。与此同时,俄军位于海参崴的小股舰队虽与日本进行游击战,但由于其力量的局限,最终也只能以袭击日本运输船为主要手段。
俄国的战况更加不利,尽管计划派遣增援舰队从欧洲赶往,但距离实际参战时间太远,增援舰队的到来只能遥不可及。1904年8月,俄军终于决定从旅顺港撤退,而日军紧随其后展开追击。在黄海的海战中,俄军的旗舰被击伤,部分舰船溃逃,部分则因战损选择自沉,剩下的舰船纷纷返回旅顺港,试图重新集结。
这场海战被日军视为胜利,但东乡平八郎心有不甘,他认为即便俄军已经撤回旅顺,但他们依然是日军的威胁,日军的胜利并非彻底。而在此时,俄国高层作出了战略决定,准备加强旅顺的陆上防御,转向固守防线。俄国高层的犹豫和反复,让日本逐步占据了战争主动权,最终带来了胜利。
俄国迟缓的战略部署让日军取得了胜利,但日本并未从中吸取深刻教训。1904年8月,俄国决定组建太平洋第二舰队增援远东,然而新的舰队预计要到1905年3月才能抵达,显然太迟。在俄国内部,随着失败的累积和民众对战争的厌倦,国内局势也开始动荡不安。与此同时,日本也面临财政危机,依赖国债支撑的战争体制出现了问题。
最终,美国介入调解,日俄双方同意停战,并签署了《朴茨茅茨合约》。虽然日本最终看似赢得了这场战争,但这一胜利并不彻底。日本的军国主义因这次勉强的胜利变得更加膨胀,而这一膨胀的势力为后来的世界大战埋下了隐患。这场战争不仅是日本军事历史的一部分,也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