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该名句是陆游对一代名士诸葛亮的评价。从这句诗中我们能够看出诗人陆游对诸葛亮的评价之高。
事实上这也并不奇怪,诸葛亮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罗贯中先生的三国演义里都是一个“智多近妖”的人物形象,“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用来形容诸葛亮也不过分。
当时的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的诚心打动,最终决心跟随刘备一统天下。于是诸葛亮出山后事必躬亲,也的确为刘备称帝做出了许多贡献。
但可惜的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刘备只能托孤诸葛亮,而
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为保后主刘禅可谓是殚精竭虑、呕心沥血。
最终诸葛亮因为北伐积劳成疾去世。诸葛亮这样一个十分聪明的人,势必会安排好自己的身后事,不为别的,就为了蜀汉江山的政权延续。
那么诸葛亮认为究竟是谁有资格代替自己的位子,带领蜀汉江山走向强盛呢?
其实,三国演义里姜维是诸葛亮十分器重之人。诸葛亮曾经评价说:
“姜伯约(就是姜维)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死前把自己的兵书、八卦阵都传给了姜维,甚至还把诸葛连弩的制造之法传给了姜维。
但是正史里,姜维却远没有这么受重用。那么问题来了,诸葛亮为什么不选择姜维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呢?
诸葛亮自有考量,蜀汉江山需要休养生息
为什么说正史里姜维不是诸葛亮选择的继承人,这其中还有一段故事。
那就是诸葛亮临死时刘禅特地派人前来询问,诸葛亮死后究竟谁可堪大用,诸葛亮认为蒋琬可堪重任。
来人又问蒋琬之后可用谁,诸葛亮回答费祎。
使者再问谁可用,诸葛亮便不再说话了。
由此可见,在诸葛亮心中姜维其实不是继承人的人选,因为诸葛亮根本没有提到姜维的名字。
姜维作为降将,一生绝对称得上是忠心耿耿,一心北伐强盛蜀汉。
最有力的证明就是,最后刘禅投降,姜维是不得已才投降魏将钟会,但其实姜维麾下的士兵不想投降,无奈军命如山,他们也只能拔出刀剑挥砍石头宣泄愤怒。
不过姜维投降后并没有死心,他还是想着策反钟会反叛曹魏,兴复蜀汉。
只是最终反叛失败,姜维眼见回天无力,挥剑自刎。
所以说姜维虽为降将,但赤胆忠心一片。
那么诸葛亮到底为何不选择姜维作为继承人呢?其实他自有考量。
诸葛亮是何人物,他在五次北伐之后便对蜀汉江山的情况了解得十分透彻。因此,他也深知五次北伐后,蜀汉国力早已消耗殆尽,
这个时候蜀汉需要的不是像姜维一样“穷兵黩武”、一心北伐的将领,而是应该休养生息、恢复生产。
等到国力强盛时,再谋事也不迟。
所以基于此番考虑姜维不适合做主,相反的诸葛亮选择了蒋琬、费祎。
其中费祎又有力主休养生息的想法,更能保障蜀汉的长远发展。所以不管怎么说,姜维都不是一个好的继承人的选择。
文武制衡才是长久之道
诸葛亮了解姜维是一个怎样的人,于是诸葛亮在选择继承人上便有自己的想法。
自古以来,朝廷之上文官、武官都需要相互制衡,这样朝廷才能长远发展。
姜维作为一个武将,若是统领大权,很有可能会出现朝廷局势不稳的情况。
所以诸葛亮特地选择了蒋琬、费祎作为接班人,就是希望达成一个相互制衡的局面。
事实证明诸葛亮确实正确,后来姜维想借羌、胡族人控制陇西时,是费祎及时制止,使得姜维掌控的军队不能超过万人,就这样姜维的军事想法也实现不了。
接下来,蜀汉在费祎的统治下休养生息、养精蓄锐、积攒实力,到公元253年,也就是诸葛亮去世19年后,费祎身死,而姜维接过大权,此时,蜀汉江山已经恢复得差不多了,
这时北伐其实也是大势所趋,所以姜维这时北伐其实时机刚好。
而这些要感谢实行了休养生息战略的费祎。经过费祎多年的休养生息,蜀汉才有实力继续北伐,诸葛亮死后19年不选姜维的道理才能看出些端倪,可以说诸葛亮确实是有大智慧。
不选姜维托付重任是为避免姜维势大
就像前文所说的文臣、武臣需要相互制衡一样,诸葛亮是不会让姜维一人势大的。虽说诸葛亮之前也十分重用姜维,姜维也一直忠心耿耿,但是诸葛亮估计也不敢说自己死后姜维势大绝不会生出事端。
毕竟人一旦掌握了权力,就有可能生出变化。姜维主观上会不会产生变化先不说,一旦局势变化,可能难以控制也会有不能预测的事端发生。
以魏延和杨仪为例。大将军魏延素来与长史杨仪不和,在诸葛亮死后因为不想做断后将领与杨仪产生争端,二人争权,魏延派遣部队攻打杨仪大军,杨仪派遣王平抵挡魏延的先头部队,最后大军被王平以“孔明先生尸骨未寒,尔等便如此作乱”喝退,魏延逃亡被杀。
诸葛亮死前曾说若是魏延不愿做断后将领就随他的便,但是诸葛亮估计也不会想到自己尸骨未寒魏延与杨仪便闹到如此地步。
所以说世事难料,就算智多近妖的诸葛亮尚且不能事事提前预料,选择姜维委以重任就更要慎重考虑了。所以想来想去,还是费祎等人更稳妥些。于是不能选择姜维的理由就又加了一条。
所以总的说来,姜维的确不太适合在诸葛亮死后统揽大权。虽然姜维一心兴复蜀汉,但是统揽大权之事绝不是只有一腔忠心便可以完成的。
但不可否认的是,姜维的确为蜀汉政权的发展和巩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所以即便诸葛亮考虑接班人时没有把姜维纳入考虑范围,也不影响姜维个人一生的功绩卓越和为蜀汉做出的卓越贡献。能够名留青史,就说明了姜维本身的能力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