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十大将,个个都是独当一面,功勋赫赫的开国元勋,在他们的人生履历上都曾有金光闪烁的辉煌时期。不过要说十位将军中,名气最大的,个人就认为是陈赓将军了。
当年就读黄埔时,陈赓就展现出不平凡的一面,成为“黄埔三杰”之一。后来在东征又在危难中救得蒋校长一命,这个常人可遇不可求的机遇就被陈赓丢弃了,放弃前途似锦的高官厚禄,一直坚守自己的初衷,用自己的一生去见证自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转眼二十余年过去了,终于盼到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操劳半生的陈将军还没有时间去养护自己的身体,还有很多事情等他去做。大西南的战事还没有结束,就被派往越南军事援越,短时间内就协助越南人民军取得辉煌战果。而在抗美援朝爆发后,陈赓又被调回国内,不久派往朝鲜指导志愿军的军事行动。
朝鲜战场上,陈赓担任第三兵团司令员兼政委,还兼任志愿军副司令员,不过几位副司令员中,陈将军的排名却在邓华之后,这有些不妥,讲清这件事前,先简单说一下邓华将军的阅历。
爱国学子出身的将军
比起很多开国将军,邓华的出身相当不错,虽然家境不是大富大贵,却也吃穿不愁,而且诸多亲人都饱读诗书,为童年的邓华营造一个充满书香气息的环境。
少年时期,他在南华法政学校读书期间,参加过五卅运动。这次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对他影响很大,改变了邓华的人生观,下定决心投身革命事业,于1927年3月光荣入党。仅仅一个月后,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瞬息转变的革命形势,没有吓倒年轻的邓华,反而激发出他内心中的革命热情,毫不犹豫继续危险的革命工作。
从湘南起义后,邓华参加了红军,长征时邓华时任红一军团第一师二团政委,此时的陈赓也是团长,但是红军干部团团长,级别比邓华高不少。抗战爆发后,邓华调到八路军115师独立团当团政委,大家都知道陈赓可是386旅旅长,八路军仅有的六位旅长之一。
1945年,中国人民漫长等待的十一年,终于盼来日本人的失败。全国人民举国欢庆的时候,蒋介石不顾全华夏民族的意愿,悍然命部队向解放区进攻,解放战争爆发了。此时的邓华是东北民主联军辽吉纵队(东野七纵)司令,同时期的陈赓也是中野四纵司令员,但四纵和九纵组成了一个集团,由陈赓亲自指挥,这也就是后来著名的陈谢兵团。
此时我们发现,在我军发展的每一个时期,邓华的职务和资历都不及陈赓,为何来到朝鲜战场,陈赓却在邓华之后呢?
原来这都是彭司令员经过深思熟虑后的结果。
陈赓为何排在邓华之后
彭老总与陈赓相识多年,非常了解这位老战友的性格,诙谐、幽默、识大体、有气量。这位对党和革命事业绝对忠诚的老革命家,虽然平日里嘻嘻哈哈、爱开玩笑,但到了关键时刻,绝对认真对待,全部以大局为重,不会计较自己的得失,正因为陈赓的这个性格,让彭老总才有了这个决定。
而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因为邓华来到朝鲜战场上的时间很长,非常了解朝鲜形势,两军的动态发展状况,且邓华个人能力也非常优秀,相对于初来乍到的陈赓,让邓华负责的多一些,对于战局战争的演变都是十分有利的。
还有此时陈赓的身体状态不太好,他在向朝鲜进发的途中,就因腿伤复发,不得不在安东暂时疗养了一段时间。这样的安排也能让陈赓身上的担子轻一些,有利于身体的休养。
陈赓、邓华两位开国功臣,虽然战争生涯中几乎没有什么交集,但邓华对于陈赓可再熟悉不过了,也非常敬重这位前辈。
1951年,邓华听说陈赓要来,专门找到彭老总说:“听说陈赓同志要来了,他是个老同志,资历比我深,我也很敬重他,这第一副司令的位置就让给他吧。”
彭老总道:“他不是还没到吧,你想这么多干嘛?”
“如今志愿军的队伍相比当初翻了几番,司令部应该加强了,我觉得以我的能力担任第三副司令合适,第一由陈赓同志担任,第二副司令由宋时轮同志担任。我可是真心诚意的”邓华诚恳的说。
彭老总看着一脸严肃的邓华,回答他:“你想得倒是挺细的,但这事不用你考虑了,回去干好你的工作就行了。”
后在彭老总建议下,军委任命陈赓担任志愿军第二司令,邓华依然是第一司令。一个月后,彭老总回国,邓华代理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不过敬重陈赓的邓华有什么大事,还是主动找陈赓商量一下,即使拍照合影,他也是站在陈赓的左边,因为右为大。
后来陈赓回国负责军事工程学院的筹建工作,邓华直到1954年才回国担任东北军区副司令员。一年后大授衔时,组织上全面考虑两人的资历、战功,邓华被授予上将,陈赓成为大将,这也是名至实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