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还有谁记得毛泽东是怎么培养中国的儿童当社会主义接班人的?
又有谁知道,毛泽东对祖国的孩子爱得多深沉?
毛泽东儿童节宣传画
其实,最早的时候,中国第一个儿童节不是在6月1日,而是4月4日。
这是怎么回事呢?
01、四四儿童节
1925年8月,包括中国在内的54个国家在瑞士日内瓦举行“儿童幸福国际大会”,通过《日内瓦保障儿童宣言》,呼吁世界各国设立“儿童节”。
1931年3月7日,中华慈幼协会向上海市社会局呈请提案并转呈南京政府当局,建议将每年的4月4日设为儿童节。
这个建议得到蔡元培、宋庆龄、黄炎培、陶行知等各界人士的一致认同与支持。
8月17日,南京政府教育部批准了这一提案,正式决定于1932年开始,将每年的4月4日正式定为儿童节。
8月18日,上海《申报》、北平《世界日报》等各大报刊迅即刊发了这一官方通告。
在媒体的宣传下,中国群众逐渐知晓了“四四儿童节”。
当然,只是在大城市,在广大农村,还是没有儿童节这个概念的。
当然,不管怎么说,中国的第一个儿童节是1932年的4月4日。
至于儿童节为什么要选择4月4日,当时并没有统一的官方解释。
蔡元培
1934年,蔡元培在出席上海市第四届儿童节纪念会时,现场讲演中即兴发挥,他给既合乎情理又别出心裁的解释道:
“盖以时期正值春令,且届植树节,以气候论,南北相同,又与往时之‘三三’‘五五’‘七七’‘九九’及‘十十’各节交相辉映而不冲突。”
第一个“四”字,即食、衣、住、行,是我们的基本生活。
各位小朋友,现在仰给于家庭父母,如果没有父母的供给,或父母不注意,即发生危险。
故各位要记着此时此刻父母供给,将来成人后即要努力工作,以抵偿今日之债。
第二个“四”字,即智、体、德、美四育。大人们锻炼你们的身体,培植你们读书,告诉你们做人的道理,陶养你们的性情,就是智体德美四种教育。
蔡元培的解释是不是真正的原因,已经不重要了。
他的解释是最好的解释,是这个教育大家对中国儿童寄予的厚望和殷切嘱托。
02、国难当头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悍然发动侵华战争。
东北军政长官张学良不战而退,东北沦陷。
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
中国重工业最发达的东北大地,竟然就这样沦陷敌手!
这是中国人民的国耻!
九一八事变中的张学良
自此之后,日本成为中国人民最凶恶的大敌。1932年1月28日,“一·二八事变”爆发,中国军队在上海顽强抵抗日寇侵略。
国难当头,“四四儿童节”并未引起十分热烈的回应。
1932年4月4日,中国第一个儿童节悄然来临。
《申报》在头版头条刊出了《第一届儿童节献辞》,文中深情地写道:
“从现在我们眼前的事实上看,儿童所受的压迫,是最为深重,而又最为我们所忽视”;
“至于我国的儿童所受的压迫与苦痛,更较任何一国尤为深重。由于政治的黑暗与大多数人民生计的穷蹙,成千成万的儿童,都随着他们的父兄在饥饿之下。”
“婴儿的死亡率为千分之五百四十,儿童教育更是谈不到,全国四千三百万学龄儿童,得享受读书权利的,仅六百五十万。被剥夺读书权利的,竟达百分之八十以上。”
与此同时,北平《世界日报》在“妇女界”栏目头条发表《儿童节感言》一文,写道:
“现在中国的儿童,实在不幸的很,国家社会不注意他们,且不必论。就是儿童自己的父母,也是不很注意……”;
“希望他们从今天起,好好的注意一下失学儿童的补救问题”。
很明显,这些文章并不是祝孩子们快乐的节日祝辞,而是为受难儿童维权的公开呼吁。
此时中国的第一个“四四儿童节”更像是受难儿童维权日,或者说失学儿童请愿日。
但是,当时已经来不及为儿童维权请愿了。
很快,热河抗战失败,张学良一败再败,东北军溃不成军,日军先后占领了热河、察哈尔两省,铁蹄进逼北平、天津。
幸好,十九路军等国民党爱国部队节节抵抗,进行英勇顽强的长城抗战,打退了小日本的嚣张气焰。
但是显然小日本没有停止侵略步伐!
1933年5月31日,日军迫使国民党政府签署了限令中国军队撤退的《塘沽协定》。
此后,蒋介石一直奉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对小日本一味退让。
小日本则步步紧逼,在天津和河北等地制造事端,并以武力相威胁,先后迫使南京国民政府接受达成了“何梅协定”和“秦土协定”,把包括平津在内的河北、察哈尔两省的大部分主权奉送给日本。
之后,日本帝国主义积极策动所谓华北五省“防共自治运动”,策划成立由其直接控制的傀儡政权,全面在华北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侵略,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日本的狼子野心,激起北平各阶层人民的极大愤慨。
一二九运动
1935年12月9日,为反对日军为侵吞华北所炮制的“华北自治”之阴谋,北平大中学生数千人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
全国各地的学生、青年、工人,纷纷响应!
这就是著名的“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
自此之后,全国抗日救亡的呼声日益高涨,国难当头,更是无法顾及儿童节。
03、抗日烽火
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战争,之后以重兵进攻华北,北平、天津相继沦陷。
8月13日,“八·一三事变”爆发,日军大举进攻上海,淞沪会战打响。
中华民族全民抗战正式拉开帷幕!
抗战一爆发,由于中日国力相差悬殊,中国军队节节败退,大片国土沦陷,继北平、天津之后,上海、南京、徐州、武汉、南昌等大城市先后沦陷。
当时,蒋介石国民政府压根就没心情搞什么儿童节。
反而是毛泽东领导的敌后根据地,尽管条件艰苦、物资匮乏,但毛泽东还是领导各级组织团结一心、保障有力,推动“四四儿童节”的庆祝与纪念活动。
因此,在抗战期间,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儿童节别开生面、风景独好。
抗日期间毛泽东讲话
事实上,毛泽东本人相当重视儿童卫生与教育工作,始终将中国革命与新中国建设的未来寄托在孩子们身上。
早在1938年6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创办的《边区儿童》小报上,毛泽东就亲笔题词道:
“儿童们起来,学习做一个自由解放的中国国民,学习从日本帝国主义压迫下争取自由解放的方法,把自己变成新时代的主人翁。”
同年10月,陕甘宁边区政府为抗日根据地儿童特设了“延安保育院”。
毛泽东为其题词两幅:“好好的保育儿童”和“为教育后代而努力”。
中国抗战儿童
而后,陕甘宁边区和敌后根据地创造了很多《儿童团歌曲》。
食堂仅选两首:一、
抗日儿童团,爱国好少年,努力学习为抗战!
机动灵活撒传单,快速行动把情报传,救护伤员勇敢上前线。
抗日儿童团,为打日寇作贡献,抗战胜利把国建、把国建!
二、
月儿弯弯,星光闪闪,我们都是儿童团。站岗放哨,又当侦探,盘查行人捉汉奸。鬼子来了,我们就跑,跑到八路去报告。领着八路,拿着枪刀,杀退鬼子,家乡保。
当时正值抗日战争进行得如火如荼,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打小日本是所有中华儿女共同的心声。
儿童节最大的主题还是抗日!
每到儿童节这一天,边区儿童团都要举行大检阅,进行检阅学习成绩、体育表演、野外演习等生动有趣又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
此后,每次四四儿童节,毛泽东都会为其题词纪念。
1940年4月4日,毛泽东这下了著名的“天天向上”题词,该题词发表在当年4月12日延安《新中华报》上。
1941年,又写道“好生保育儿童”,于当年4月13日发表在《新中华报》上。
1942年又题写了“儿童们团结起来,学习做新中国的新主人”,发表在了儿童节当天的《解放日报》上。
在抗战烽火正炽、时局动荡不定的复杂形势之下,毛泽东仍然切实保障儿童权益,并始终将国家、社会的未来与儿童相关联,始终把儿童工作作为一项常规、长期的重要工作来落实。
04、新的曙光
1947年儿童节前夕,哈尔滨筹办儿童团成立大会,以毛泽东题词“儿童们团结起来,学习做新中国的新主人”为口号,号召解放区的儿童树立主人翁意识,为建设新中国贡献力量。
当时驻哈尔滨的东北邮电管理总局,在4月4日儿童节当天发行《四四儿童节》纪念邮票一套。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套纪念儿童节的邮票,全套3枚,面值分别为5元(浅红色)、10元(黄绿色)和30元(橘黄色)。
3枚邮票主图是一样的,一队前进的少年儿童,一个孩子手执飘扬的旗帜,旗上写有“儿童拥军慰问队”字样。
5名儿童斜挎书包或红十字药箱,神采奕奕、步履矫健。
四四儿童节邮票
1949年4月4日,这是新中国成立前夕最后一个“四四儿童节”。
香港学生文丛社出版的《我们的节日》一书,书中第一篇文章就是曾昭森、黄庆云、芦荻、袁水拍、陈君葆、钟敬文等三十五人流寓香港的知名学者与作家联合签署——《一九四九年儿童节日儿童文化工作者宣言》。
他们大声呼吁道:
在被称为“儿童世纪”的今日,“救救孩子”的呼声绝少反响的中国,我们幸而见到新中国快将来临。在这天将破晓的时候,我们从事儿童事业的文化工作者看到儿童身心上所受到的痛苦与缚束,深感我们责任的重大,愿把我们的心声发为呼吁,决心以团结的力量为儿童幸福加紧奋斗……
是的,随着新中国的即将成立,儿童节迎来新的曙光。
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三座大山,翻身做主。祖国大地的儿童节,更成为孩子们真正的节日。
1949年11月,苏联在“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上建议将每年的6月1日定为“国际儿童节”,中国代表对此积极响应,提案终获通过。
据此,1949年12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作出相应规定:将“六一国际儿童节”定为中国儿童节日。
1950年3月30日,教育部发出通告,正式确定6月1日为儿童节,同时废止原有的“四四儿童节”。
至此,“六一儿童节”成为中国所有少年儿童新的节日。
这就是我们今天知道的六一儿童节!
宋庆龄
1950年4月1日,由宋庆龄倡办的《儿童时代》半月刊正式创刊。
宋庆龄满怀深情地写道:
过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里,许多小朋友得不到温暖的保护,充分的营养和文化教育,他们在悲惨的黑暗的环境中流浪与挣扎。
现在,全国大陆基本上已获得解放,太阳光已照耀到每个人身上,民主的新鲜空气,充满在每个角落,使小朋友们自由地、活泼地创造新的时代。
1950年6月1日,新中国的少年儿童迎来了第一个国际儿童节。
尽管新中国百废待兴,条件艰苦,但为了筹备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响国内11个人民团体和中央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专门组成了庆祝儿童节筹备委员会。
毛泽东挥笔题词“庆祝儿童节”,表示热烈祝贺;
朱德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殷切的题词道:
“新中国的儿童,要爱祖国、爱科学、爱劳动,准备好好的建设新中国。”
刘少奇、周恩来、宋庆龄、邓颖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纷纷题词,以表庆祝与纪念。
这一天,5000名儿童聚集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庆祝自己的节日,苏联、朝鲜等国家的小朋友和他们的母亲,也应邀出席了庆祝大会。
朱德在庆祝大会上,深情地勉励小朋友们道:
“你们的年龄,现在虽然还小,但要努力学习,学会各种科学知识,并把自己的身体锻炼得强壮,准备参加建设新中国的工作,把贫穷的落后的中国变成有高度文化的强大工业基础的中国。”
从毛泽东、朱德等人话语间透出的殷切关怀与深切期望,实在令人动容。
于是,从这一天起,每年“六一儿童节”,全国各地都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庆祝少年儿童的节日。
也就是说,新中国的儿童节无论规模、热情,还是投入,远非蒋介石时期可比!
毛泽东接见儿童
1951年6月1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亲切接见了八一学校学生左太北、宋勤等七名少先队员代表,接受了优秀作业献礼。
毛泽东深情地勉励小朋友:
“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做革命的下一代。”
此后,毛泽东和中国的小朋友们,一起欢度儿童节!
看着这些孩子健康成长,毛泽东笑得很开心很开心!
他辛辛苦苦革命这么多年,为的不就是让中国所有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吗?
结语、
仅从这个儿童节,就足以看出,毛泽东和蒋介石的区别,毛泽东以及他率领的队伍是真正带领中国人民翻身做主的革命团队。
毛泽东对儿童寄予厚望,他爱孩子爱得深沉。
在他的关怀下,一代又一代中国儿童随着共和国的成长而成长;
在他的嘱托下,一代又一代中国儿童以自己的成长推动着共和国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