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二十世纪初东北的日俄战争,最终以日本将强大的沙俄拉下马,成为远东霸主而结束。在这场新兴东亚霸主的较量中,后来居上的日本获得了胜利,这是让很多人都无法想象的,毕竟这个在5年前一起进入的北京的东亚岛国,甚至还是沙俄的小弟。
可以说在开战前沙俄是全面碾压日本
综合国力对比上当时日俄的对比为——人口1:3,政府税收收入1:10,国土面积比更是达到了60:1,即使在双方军事差距最小的海军,吨位比上也是1:3。但为何就是这样一场和10年前的甲午战争一样实力悬殊的作战中,日本实现继大清之后对沙俄的两连杀呢?
雨田觉得,其根本原因就是当时日本无论在整体的实力上已经全面超过“远东沙俄”,干涩的分析的总结可能无法很直观的阐述,下面可以通过数据来分析日本是如何获胜的。
海军碾压
对于日俄战争而言,控制了黄海基本上就能占据战争的主导权,因而双方都十分重视制海权的争夺。后世的很多人将日本海军的胜利归咎于他们在对马海战中对俄军舰队的偷袭,但强大的舰队实力才是他们获胜的基础。
沙俄太平洋舰队仅为日本联合舰队70%:由于不重视沙俄的重心在陆上和欧洲,他们对远东太平洋舰队建设并不太上心。在日俄战争之前,日本联合舰队大小作战船只为87艘,其中战列舰6艘(当时亚洲最先进的福岛级4艘),而沙俄太平洋舰队仅为60多艘,舰艇多老化。
在那个战列舰为王排队对轰的时代,航速快意味着能占据有利的炮位,综合航速达到了18节的日本海军要领先平均航速14节的沙俄海军。不仅航速占优,日本海军在火炮的投射上也要强于沙俄,以对马海战为例,日军舰队的平均每分钟投射炮弹为400发要高过130发/分钟的沙俄海军将近2.5倍,投射的炮弹量超过3倍。
除了主力舰在制海权的胜利之外,将广大的日军通过后勤送到的辽东作战也是需要强大的海运能力。而日本海军的远洋运输能力也在战役中得到体现,得益于甲午战争的战争赔款,日本海军在甲午到日俄战争十年时间内,从400艘增加到1400艘,增长了3.5倍,这也为日军的的两栖作战提供充足的运输供血能力。
陆军优势
110万VS120万:在作战中,日军先后动员了110万陆军参战(13个师团),而沙俄也动员120万,看似双方水平差不多,甚至于沙俄还是处于守势,但日军的兵员多为的“农民兵”其作战意志和顽强程度要强于被强征入伍的俄军,虽然在旅顺日军的猪突进攻被沙俄多次击败,但从日俄战争整体伤亡来看,双方都是27万,这也意味着除了旅顺战场日军实际歼敌人数要超越沙俄。
沙俄军队劳师远征,兵员补充不及时,而日军则可以就近从海路和朝鲜先后对辽东增兵以逸待劳,俄军虽然号称参战兵力为120万,但大多数是添油战术,在西伯利亚铁路线漫长,运输能力低下的情况下,导致沙俄军队根本无法集中兵力,与日军进行决战,所以这就形成了日军在大多数战役中都是以多打少,对沙俄军队各个击破。
经济实力升级
在甲午大发战争财之后,日本国内的经济实力和军工企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甲午战争之后8年内,日本的工厂数量提升5.2倍,机械化程度的工业工厂3700家,较之前提升600%。钢材产量71000吨。铁路线达到了7800公里,虽然落后于沙俄的23000里,但在远东方向却也强于沙俄。日本的赌徒心态让其可以将其经济发展的80%以上转投到的对外战争中,延续从甲午战争以来的“以战立国”思想,而沙俄其本身的中心根本就不在远东和东北,而且国内矛盾重重(日俄战争后甚至爆发革命),所以看似经济实力他们要10倍于日本,但将其转化成战争支持却连10%都达不到。
国际环境
4打2:日本的之所以有勇气挑起战争,除了综合国力强之外,外援靠山也是很重要的,英国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在1902年就签订了《英日同盟协议》,日本成为了英国遏制沙俄在远东的代理人。美国更不用说,黑船事件后就一直和日本合作,是日本最大的债主国,清朝刚开始两边不想得罪,但是相较于想要攫取土地的沙俄,他们更倾向于同为亚洲日本,当然也有可能是不想得罪英美。因此虽然沙俄和法国签订同盟条约,但法国为了自身的利益根本就不会为了远东的哪一点小事,得罪好不容易修复的英法关系。
故而,在国际社会上沙俄实际上已经处于被孤立的边缘。
雨田君说
日俄战争日本能够获胜并非偶然,其强大的综合实力和海陆军水平实际上就已经超越当时的沙俄远东部队,再加上其毕其功于一役的心态和对战争的重视和准备,以及国际环境,让他们在开战前就已经取得绝对的优势。
日俄战争虽然是两个列强之间的战争,但因为地处东北,实际上也将当时的大清也拉下水,战争带来重创的不仅是两国的军人,更是那些当地民众。无论是沙俄还是日本的,都以间谍罪大肆抓捕并杀害当时辽东本地人,给当地造成了不可磨灭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