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历史上,曹操前期那可是威风八面,一路势如破竹统一了北方。可谁能想到,仅仅过了一年,在赤壁之战中,他却输得一败涂地,甚至狼狈到想哭。这到底是为啥呢?这失败的锅又该由谁来背呢?
曹操统一北方后,势力迅速膨胀。他麾下兵强马壮,文臣武将人才济济。像荀彧、郭嘉等智谋之士为他出谋划策,张辽、许褚等猛将为他冲锋陷阵。在这种优势下,曹操自信心爆棚,觉得拿下南方、统一天下指日可待。于是,他迫不及待地率领大军南下,准备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的势力。
但赤壁之战,曹操之所以惨败,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从军队本身来说,曹操的士兵大多来自北方,不熟悉水战。而赤壁之战主要是在水上进行,这就使得曹军战斗力大打折扣。虽然曹操想出了用铁链把战船连在一起的办法,让士兵在船上如履平地,但这也为后来的火攻埋下了隐患。其次,曹操过于轻敌。他小看了孙刘联军的实力,也没有充分考虑到南方的气候、地形等因素。当时正值寒冬,曹军水土不服,很多士兵染上疾病,战斗力进一步削弱。再者,孙刘联军这边,诸葛亮和周瑜足智多谋,他们巧妙地利用了曹操的弱点,采用火攻之计,一把大火烧得曹军战船纷纷起火,曹军瞬间大乱,溃不成军。
那这失败的锅该谁背呢?毫无疑问,主要责任得曹操自己来扛。作为军队的最高统帅,他在战略决策上出现了重大失误。他急于求成,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就贸然发动战争。而且,他听不进谋士的正确建议,比如程昱曾提醒他要防备敌军火攻,但曹操没有重视。在用人方面,他也有失察之责,任用了蔡瑁、张允这样的降将训练水军,却没有完全掌控住他们。当然,曹操麾下的将领和谋士们也并非毫无责任。他们在战争过程中,没有及时有效地弥补曹操决策的漏洞,没有提出更好的应对策略。不过,相比于曹操的主导责任,他们的责任相对较小。总之,赤壁之战的失败,让曹操统一天下的步伐戛然而止,也改变了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而曹操也只能吞下自己种下的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