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裁撤驿卒是导致明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是因为裁撤驿卒导致了李自成的失业,最终被逼走上造反之路,而李自成无疑在明末历史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其所建立的大顺政权更是直接灭亡了大明王朝。明朝灭亡的原因虽然多,放大到整个帝国,那就是大明王朝已经满目疮痍,而聚焦到普通百姓身上,李自成岂不就是当时普通百姓的代表吗?生活不下去的百姓只能选择造反这一条路。
从基层公务员到灭亡大明的李自成
李自成出生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祖籍陕西米脂,世居米脂县殿市镇李继迁村,据传为西夏奠基者李继迁的后人。
明朝天启年间,扇贝地区灾荒不断,而官府不仅没有赈济,税收却仍然分文不减。这导致幼年的李自成生活极为困苦,曾被逼入寺庙当小和尚,又给本邑艾姓地主牧羊度日,十几岁时母亲去世,不久父亲也去世。可以说,少年时期的李自成简直和起兵之前的朱元璋一般无二。
天启七年(1627年),21岁的李自成成为了银川驿站的一名驿卒,总算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然而好景不长,崇祯元年(1628年),由于官员和家属过多使用驿站资源,导致驿站耗费大量钱粮,于是开始推行驿站改革,精简驿站和驿站人员,于是丢失公文的李自成被裁撤。
失业回家的李自成,因为生活不久就欠下了债。1628年冬,李自成因无力偿还豪绅艾举人的债,被告到米脂县衙,李自成被县令晏子宾“械而游于市,将置至死”。后被亲友救出,年底伙同他人杀死债主艾诏。接着,又因妻子韩金儿与他人通奸,李自成又杀死了妻子。身背两条人命的李自成不得不逃跑,于崇祯二年(1629年)二月与侄子李过逃往甘肃甘州当边兵。
李自成在投军之后不久,便被参将王国升任把总。崇祯二年(1629年)冬,后金大举南下,京师吃紧,朝廷急调四方军队入京勤王。甘肃总兵杨肇基于是令参将王国率兵向京师进发,然而因参将王国克扣军饷,于是李自成发动兵变,将参将王国和当地县令杀死。
兵变后的李自成转战汉中,参加了王左挂的农民军。
崇祯三年(1630年),王左挂被明廷招降,李自成转而投奔张存孟(不沾泥),担任队长。
崇祯四年(1631年)四月,张存孟在陕北战败后降明,李自成率残部逃脱。
崇祯六年(1633年),李自成率余部东渡黄河,投奔了其在山西的舅父闯王高迎祥,称“闯将”。此后长期随高迎祥转战各地,
崇祯九年(1636年),高迎祥被卢象升击败,后在黑水峪被时任陕西巡抚的孙传庭所杀。高迎祥被杀之后,其残部投奔李自成,李自成逐被推为“闯王”,并继续率领义军在四川、甘肃、陕西一带征战。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一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定都西安,建国号“大顺”,改元“永昌”。数日后发兵攻向北京。
三月十七日,守城太监曹化淳打开广宁门,大顺军开始进入京城。三月十八日,李自成派人于崇祯秘密谈判,意图割据称王,被拒后谈判破裂。三月十九日,兵部尚书张缙彦打开正阳门,迎刘宗敏所部军,内城告破。同时,崇祯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身亡,明朝灭亡。
以小见大,从百姓代表李自成身上看明朝灭亡原因
作为明末时期万千百姓的代表人物,其实从李自成身上同样不难看出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1、百姓生存艰难。明朝末期,由于小冰河期的影响,天灾不断,旱灾、蝗灾、瘟疫等层出不穷,这种情况下的百姓生存本就艰难,朝廷不仅不进行赈济,甚至连赋税都不减免,这等于是将百姓逼到了死路上。
2、财政改革失败。在古代,要解决朝廷的财政问题,无非“开源、节流”两个途径,然而从历史发展来看,“开源”方面显然没有成效,朝廷的收入增加十分有限,且造成了百姓负担加重的恶劣影响。而在“节流”方面,朝廷显然也走入了误区,基层“公务员”遭受损失较大,导致了大量李自成这样的小吏破产。
3、朝廷策略失当。在明末农民起义全面爆发的情况下,朝廷并非没有机会剿灭,然而由于崇祯的急功近利,导致负责剿匪事宜的官员多次更换,从而使多次陷入覆灭的起义军又再度死灰复燃。同时,由于后金多次威胁京城,各地负责剿匪的军队又多次被抽调入京,导致起义军愈剿愈盛。
从裁撤驿卒导致李自成失业,最终走向造反方面来讲,这的确是导致明朝灭亡的直接原因。但从李自成身上反应出的各种问题来看,满目疮痍的明朝灭亡的命运已是不可逆转,即使没有李自成,也最终会走向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