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浙皖边区,一个火线上的学府
整理:徐厚冰
1938年12月,江苏省政府流亡政府在江南办事处原址成立江南行署,委任抗日将领冷欣为行署主任。 次年4月,冷欣将军将江苏省立苏州中学、省立常州中学、扬州中学流亡爱国师生组织起来,在宜兴市张渚胥井村创办了江苏省第五临时中学(简称“五临中”),冷欣亲任校长,陈书任教导主任,以教育和培养有志抗日的青年。
1941年6月,冷欣将江苏省第五临时中学,从江苏宜兴迁至安徽广德柏垫(今广德市柏垫镇)大陆村(今叫杨村)。该校分设师范部两轨、普通中学四轨、春季班,总共十余个班级,有学生800余人,其中三分之一为广德籍学生,教职员60余人。
1943年年底,江苏省立第五临时中学随江南行署迁往绩溪,一部分广德学籍学生转入广德县立初中(今广德中学)。五临中在柏垫虽然是短暂的,但这段办学救国曲折经历,不仅在广德教育史上留下了重要一页,更是当今苏州中学、常州中学、扬州中学重要的校史。
今天,笔者民国老报纸《大公报》上,发现了一篇文章,是关于五临中在广德第四次沦陷(1943.10.2-1945.8.24)背景下的报道。今笔者整理后,分享给大家。
苏浙皖边区,一个火线上的学府
——在炮火中降生,而成长着,战斗着
作者:屯溪通讯站记者
[屯溪通讯]日寇这次突然犯进浙皖三角地区,临近前线的多镇市上商民、机关、学校都没有从容撤退的时间。尤其是机关与学校,不到必要时候,绝不会“闻风而走”的,何况一般推测日寇此次进犯,仍旧是流窜性质,就是走也不会太远。像张渚(属江苏宜兴市)、广德柏垫等镇市上的人们,大都是存着这样的心。
日寇进犯苏浙皖边区,在大局上看,是毫无价值,然而在敌人本身,这次倒是有计划的行动。不过它目标是消极的,为的是扩张渚□路外围。
张渚与广德同在本月一日(1943年11月)被敌人侵入,柏垫的失陷却在三天之后。江苏省立第五临时中学校址,即在柏垫镇五里外的大陆村上。广(德)失守消息传来,五临中里的气氛虽然是极度紧张,但是全体师生,仍旧在学校里。虽是暂时停课,大家并没有离开学校。
三日下午,突然一阵机关枪声,由远而近,敌人的血手已伸到了柏垫!五临中全体师生就在这最后关头,忙乱了一阵,才离开学校,疏散到附近乡间。敌人当晚占据柏垫之后,并未立即搜索各村。
广德失守的第二天早晨,五临中里出了一件令人惊异的事情。清早,学生发现校舍的屋上,挂了若干本红色封面的旧历历本。立即取下,到八点钟左右,有敌机一架飞来,在校舍一带盘旋甚久,结果在附近投弹数枚逸去。校舍未受损害,事后大家揣测,历本一定是奸细在夜间偷置的,给敌机一个明确的目标。
全体师生,分散在村庄上挨过了一星期。到本月九日,敌军派兵两小队,由前后两路,搜索各村,五临中的警卫班学生二十余人,内有女生两人,不幸尽被俘去,并闻当时有学生两人遇难。大部分散布在较远村庄上的教师和学生,间道脱险,现已安抵后方。但是代理校长姜尚愚及少数师生,因为一时失掉联络,到现在还没有消息。
日前,大部份师生已到某地,先行收容并图复校。物质上各人都有相当损失,除必需的棉被、衣服之外,大部分的书籍、衣物都丢光了。
五临中创立于二十八(1938)年,最初设立在张渚胥井。三十年(1940)暑假,迁到柏垫大陆村。第一任校长刘庆科,继之者为顾康伯、童致旋、冷欣。现任校长是江南行署主任李寿雍。学生约有五百余人,大都江苏籍。
柏垫地方,虽不像张渚暴露在敌前在敌前,但也仅仅是在火线的后面,在这里办学校,便利战区青年,正显示教育当局战时苦干的精神。而一般来自沦陷区的青年,他们不愿在敌人枪剌下受奴化作顺民,目的是要到自由空气里面来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