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思道是绍兴人,足智多谋,堪称诸葛再世。他曾经是田文镜的智囊,因为其拟定奏章弹劾雍正的娘舅隆科多而名声大噪。
田文镜因为那个奏章而飞黄腾达,产生了过河拆桥的想法,逐渐冷落了邬思道。但是失去了邬思道这个名笔,田文镜的奏章不再引起雍正关注,渐渐失宠。
于是他不得不再次请邬思道出山,再也不敢怠慢这位爷。
邬思道回来后,提出一个条件:每次动笔费起步价——50个元宝。
从中可以看出两点:邬思道很有本事,但也很势利,很江湖,很不好惹。
在《雍正王朝》中,邬思道是老四胤禛的智囊,跟年羹尧、隆科多一起文攻武卫,成为其夺嫡的黑白双煞。
夺嫡成功后,他们的结局却各不相同。
邬思道激流勇退,年羹尧死于非命,隆科多终身监禁。
田文镜、李卫位极人臣,老十三胤祥,被封为铁帽子亲王、世袭罔替。
在清朝统治时期,有几个汉人能得到这样的待遇?简直是登峰造极、无以复加。
俗话说抬得高,跌得重,年羹尧的下场也最惨,惨不忍睹。
雍正四年(1726年),受尽恩宠的雍正帝被削官夺爵,列大罪九十二条,赐令自尽。
年羹尧的结局叫人感慨,让人唏嘘。
看到这里,很多人会感到不解。
邬思道跟年羹尧是好朋友,足智多谋、能掐会算的他,为什么不让年羹尧避险,看着他走向深渊?
邬思道原来是个隐士,怀才不遇,因为一篇慷慨激昂揭露官场黑暗面的文章《士子揭世文》,给自己带来了牢狱之灾,不仅从此与功名无缘,还落下了残疾。
在他人生处于低谷的时候,时任杭州副将的年羹尧,在江南地区找寻到了邬思道。
老年不仅妥善安置了他,还让自己的妹妹、美女年秋月给他送去温暖。
从这个意义上说,年羹尧对邬思道是有恩的。
首先肯定的是,邬思道非常聪明,知道伴君如伴虎的道理。
他也看透雍正是个铁腕人物,跟他干没有好果子吃,大概率会落得个兔死狗烹的下场。
于是他在雍正顺利登基后,激流勇退,离开皇帝,到了李卫身边。
李卫和年羹尧都是夺嫡团队的主要成员,邬思道选择了前者而不是后者,这就说明有两种可能。
一种可能是邬思道看透年羹尧是个危险人物,他明哲保身,有意跟年羹尧切割。
另外一种可能就是,年羹尧根本没有把邬思道当回事。
仔细分析,两种可能都有。
年羹尧非常自负
俗话说恃才自傲,年羹尧是个出色的军事家,打仗非常在行,基本上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所以他非常自负,根本就听不进不同意见。别说邬思道,雍正和的话年羹尧也没有认真琢磨。
雍正曾经专门告诫过年羹尧:
"凡人臣图功易,成功难;成功易,守功难;守功易,终功难。……若倚功造过,必致反恩为仇,此从来人情常有者。"
连雍正的话都没放在心上的年羹尧,会听从邬思道的建议吗?
因此邬思道干脆放弃年羹尧,投靠李卫。
在带兵打仗方面,年羹尧觉得自己是内行,肯定不会让邬思道指手画脚,
在为官处事方面,年羹尧怎么也不会觉得自己有事,自己是皇帝的大舅哥,位极人臣,显赫一时。
在他看来,大清江山跟自己家的没有什么区别。
正因如此,他在给下属官员东西的时候,"令北向叩头谢恩",发给平级的总督、将军的文书,却称为"令谕",居然敢让蒙古王爷这样的身份向自己下跪,甚至将雍正的侍卫当家丁使唤,才会不跪接圣旨。
由此可见,年羹尧已经冲昏头脑,连皇帝都不当回事了。
什么收敛锋芒,什么清廉自守,做一个本分的臣子,那都是别人应该注意的事,跟自己无关。
既然如此,邬思道如果主动给年羹尧出谋划策,只能碰一鼻子灰。
邬思道必须与年羹尧划清界限
夺嫡成功后,邬思道的使命就完成了。根据中国皇帝一贯风格,下一幕要上演的,就是卸磨杀驴这出大戏了。
事实上,雍正皇帝也真的有兔死狗烹的意思。
凭借自己的敏锐的观察力很惊人的智慧,邬思道得以化险为夷,逃过一劫。
年羹尧和李文相比,前者更危险。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跟着年羹尧,就像抱着个定时炸弹,他要做的只能是远离,而不是靠近,更不是给他出谋划策。
那样只会自取其辱,招来杀身之祸。
如果他这时到手握重兵的年羹尧手下,一个能文、一个能武,强强联合,就会给你雍正带来灭顶之灾,就等于向雍正下战书了。
雍正绝对将他看作眼中钉,就会感到危险迫在眉睫,必欲除之而后快。
只有与年羹尧保持距离,躲得他远远的,才能保住自己的性命。
年羹尧难以真正信任邬思道
邬思道一直在雍正那效力,如果到了年羹尧那里,年羹尧一定会怀疑他是雍正派来的卧底,专门来监视自己一举一动的,会感到芒刺在背。
如果那样,年羹尧不说想方设法除掉他,也会想办法刁难他,让他卷铺盖走人,总之就是不会信任他。
道不同不相为谋
邬思道和年羹尧,一个是文人一个是武将;一个一清如水,一个咄咄逼人;一个老奸巨猾、见好就收;一个勇往直前,不知进退;一个视功名利禄如粪土,一个贪得无厌、欲壑难填。
两人是两股道上跑的车,怎么会遇到一起?
在九子夺嫡大战中,年羹尧脚踩两只船,一边跟老四勾肩搭背,一边向八爷胤禩暗送秋波。
这就说明,年羹尧是个极端的利己主义着,心里根本没有“忠诚”二字,把政治看作是一桩生意,待价而沽。
在二月河的小说里和电视剧里,年羹尧就是吴三桂第二,只不过没有得到那样的机会而已。
邬思道则与之相反,是个有理想的人。
他满腹经纶、博古通今,胸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飘零大半生没有遇到知己。
命运的安排让他介入了皇子的夺嫡之争,在众多皇子当中,他看好了雍正,觉得他虽然狠了点,但是一个造福民众的明君,所以就毫不犹豫地选加入四爷党。
经过一番运筹帷幄,他帮助雍正在惊心动魄的“九子夺嫡”中胜出。
雍正登上皇位那一刻,他的理想终于实现了,他不贪恋富贵荣华和高官厚禄,只求置身事外,与雍正相忘于江湖。
而邬思道在李卫那里,处境也非常微妙,因为雍正将其安排到李卫身边,真正用意是让他们互当卧底,相互制衡。
李卫有什么非常言行,邬思道有什么不轨举动,他们彼此都会向雍正报告。
无论如何,淡泊名利的邬思道得到善终,经不起功名利禄诱惑的年羹尧身败名裂,两人都是雍正马仔,却下场迥异,给后人留下很多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