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琼身经百战却位列凌烟阁末席,玄武门之变的缺席与早逝成关键;长孙无忌以从龙首功登顶,深谙帝王心术的权谋之道铸就榜首之位。双锏猛将救主之功不敌开国元勋的政局洞察,帝王用人准则暗藏功勋背后的权力密码。
凌烟阁这座看似普通的建筑内,珍藏着唐代二十四位开国功臣的肖像画作。
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为表彰助其建立功业的杰出臣子,特选二十四位重臣入凌烟阁,后世称之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唐朝的建国功臣中,我们耳熟能详的几位重要人物赫然在列,诸如魏征、房玄龄、李靖、程咬金和秦琼等杰出将领与谋士均在其内。
熟知隋唐史的人对他们并不陌生,然而凌烟阁的排名顺序却引发了不少困惑。
特别是秦琼所担任的职务。
作为李世民麾下的得力干将,他屡建奇功且忠心不二,为何最终位列末席?李世民究竟依据什么标准进行排名?那个位居榜首的人,到底具备怎样的特质?
【一、秦叔宝跟随李世民打天下】
秦叔宝以双锏闻名,其正直忠心的品格深受隋朝将领赏识。在随裴仁基讨伐瓦岗寨时,二人被李密招降。当时执掌瓦岗寨的李密对秦叔宝颇为器重,委以重任。
在瓦岗寨期间,秦叔宝卓越的军事才能得以充分展现。这位将领不仅屡立战功,更在危急时刻成功营救了命悬一线的李密。
在遭遇王世充的逼迫后,秦叔宝不得不佯装归顺,随后与程咬金等人商议后,最终选择投靠李唐,并加入了秦王李世民的阵营。
在统一天下的征战中,李世民率军攻克了众多城池,他对秦琼的才能早有了解,认为这位将领堪当大任。
在武德二年,晋州、浍州等地区被宋金刚攻占后,李世民立即委派秦琼领兵前往镇压。期间,秦叔宝在美良川战役中成功击败并收服了敌将尉迟恭。
在隋唐乱世中,尉迟恭虽为一代名将,却始终无法胜过秦叔宝,这充分彰显了后者的卓越武艺。当时正值李世民率军追击宋金刚的关键时刻。
宋金刚退守介休城,秦叔宝与程咬金率军从北面发起进攻,同时在南面设下计策,最终成功将其擒获。
秦叔宝在此役中成功擒获尉迟恭,获得了李渊的嘉奖,随后晋升为上柱国。
在与王世充的交锋中,秦叔宝率领先锋部队,以勇猛之势重创敌军,令其士气大挫。
面对窦建德的军队,秦叔宝在关键时刻带领十几名骑兵突破敌阵,这一壮举使他获封翼国公。由此可见,在李世民拓展疆域的过程中,秦叔宝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李世民麾下的得力战将,秦琼在多次征战中屡建奇功。据传,每当敌军夸耀其将领威猛时,李世民便会遣秦琼出战。这位勇将独自冲锋陷阵,常将敌将斩落马下,令敌军闻风丧胆。
公元626年六月,风云突变的天象预示着一个重要时刻的到来。面对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威胁,李世民被迫采取行动以自保。在秦王府内,长孙无忌与房玄龄屡次向其进言。
面对李渊在继承人选上的迟疑不决,众人期待李世民能够掌握大权。然而,李建成与李元吉的联合施压,迫使这位为大唐立下汗马功劳的皇子不得不前往洛阳。
经过深思熟虑,李世民最终下定决心展开反攻。六月四日这天,他带领十余亲信悄然进入玄武门,成功设下埋伏。
在唐初的政坛剧变中,一场被后世称为"玄武门之变"的事件彻底改变了权力格局。李建成和李元吉被其弟李世民亲手射杀,随后,李渊不得不将帝位禅让,李世民由此顺利继承大统。
政变期间,秦琼作为李世民麾下的十二名亲信之一,其参与充分体现了他的重要地位。
这位功勋卓著的人物为何在凌烟阁的排名中位居末位?让我们探究其中的缘由。
【二、秦叔宝为何会在最后一名?】
“玄武门之变”作为影响唐朝历史进程的关键事件,无疑是首要原因。这场政变彻底改变了帝国的命运走向。
通过玄武门之变,李世民顺利继承皇位,开启了史册中辉煌的贞观盛世。在他治理下,国家在财政、国防、文艺等各领域均达到空前高度,这位被后世誉为"全能君主"的帝王,其功绩至今仍为世人称道。
这场政变对李世民而言意义重大,经过比对,凌烟阁功臣与参与此次战役的大臣基本吻合。
基于玄武门之变的功绩,凌烟阁的排名被他们如此解读。那么秦琼在这场政变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有学者认为,秦叔宝在这场战役中未能发挥关键作用,这可能是导致李世民在将领排序时将其置于后位的原因。
不少人指出,秦叔宝之所以拒绝,是出于对谋反行为的抵触,他秉性刚直,不愿卷入其中。
在我看来,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乱世之中,秦叔宝深知唯有李世民即位,方能匡扶天下。
秦叔宝的早逝构成了第二个关键因素。与那些历经两朝甚至三朝的重臣形成鲜明对比,他在贞观十二年就离开了人世。
玄武门之变后,秦叔宝因早年频繁征战,身体多处负伤,以致长期患病。他曾坦言,自己历经两百余场战役,多次身负重伤,失血达数斛之多,病痛缠身实属必然。
李世民的健康状况持续恶化,最终在贞观十二年辞世。凌烟阁的建造工程直到五年后的贞观十七年才得以完工。在这段时期内,大唐帝国继续书写着辉煌篇章。值得注意的是,贞观九年征讨吐谷浑的关键战役中,秦叔宝并未参与,这很可能是由于他当时身患重病。
贞观十二年,他离世后被安葬于昭陵。李世民深感哀痛,特意命人雕刻石人马像以纪念其生前功绩,展现其英武气概。
史料表明,李世民与秦叔宝之间保持着良好的君臣关系,关于李世民冷落秦叔宝的说法纯属虚构。
隋唐时期人才济济,这或许是其位居第三的主要原因。
即便抛开其他臣子不谈,单论李世民本人,他确实无需担忧功高盖主的问题,毕竟他的战功无人能及。事实上,正是他亲自领军征战,才为李唐王朝的早期疆域奠定了基础,可以说他几乎一手打下了唐朝的基业。
这位杰出的帝王身边聚集了众多杰出人才。无论是尉迟恭、魏征这样的勇猛将领,还是房玄龄、杜如晦这类智谋文臣,皆为当世翘楚。隋唐时期的军事才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即便是名将李勣,其地位也仅次于秦叔宝。
在人才济济的隋唐时期,秦琼虽声名显赫,但其战功未必位居前列。当时将领们皆战功卓著,功勋高低自然成为评判标准。然而,秦叔宝能荣登凌烟阁,足以彰显其非凡才能,远非常人可比。
【三、凌烟阁第一又是谁?】
即便如秦琼这般名将,也仅位列末席,这榜首之人究竟有何等过人之处?
长孙无忌作为凌烟阁功臣之首,其胞妹正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长孙氏。这层皇亲关系充分表明,他们之间的私交非比寻常。
作为隋将长孙晟之子,长孙无忌自幼与李渊之子李世民结下深厚友谊,两人情谊从年少时便已建立。
因此,李渊最终决定将女儿许配给李世民。随着唐朝的建立,长孙无忌始终伴随李世民征战四方,逐步成为其核心团队的重要成员。
玄武门事变即将爆发之际,李建成意图除掉李世民的阴谋被众人识破。他设计将房玄龄和杜如晦调离秦王府,此时府内仅剩长孙无忌一人留守。
面对这种局势,长孙无忌极力劝说李世民采纳房玄龄的建议,立即采取行动夺取政权。
李世民秘密召回了房玄龄和杜如晦,与长孙无忌共同谋划政变。六月,长孙无忌参与玄武门事件,协助李世民除掉李建成和李元吉。事后,长孙无忌被任命为左武侯大将军。凭借与李世民的亲密关系,他在新皇登基后担任了吏部尚书一职。
政变结束后,论功行赏时,长孙无忌凭借其卓越贡献荣膺首位,获封齐国公并赐予一千三百户食邑。作为李世民的功臣兼皇亲,他深得皇帝信任与宠爱。两人关系亲密无间,以至于有大臣上奏,直指李世民对长孙无忌的宠信已逾常度。
贞观十七年间,李世民着手在凌烟阁陈列二十四位开国功臣的画像。在这些功臣中,长孙无忌凭借其卓越的从龙功勋和与皇帝的亲密关系,无可争议地位居首位。
随后,长孙无忌被任命为太子太师。在李世民率军出征期间,朝政事务交由他代为处理。
唐高宗与长孙无忌君臣之间关系和谐,这位重臣在朝中持续辅佐政务。然而,由于听信了不实之言,唐高宗下令将长孙无忌全族流放至岭南地区。到达岭南后,朝廷派遣的中书舍人对长孙无忌施压,迫使其自尽,导致这位权臣以悲惨结局收场。
作为唐朝初期的重要政治家,长孙无忌在完善法制体系的同时,还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治国策略,极大地推动了唐初经济的复苏与增长,其历史影响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