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稻田务。
我接着和大家聊百泉书院的前世今生。
明弘治六年,各级官员更加重视百泉书院,又增加建设了61间房。明隆庆二年在藏书阁前增建了石砌水池、石桥等建筑。
明万历九年,奉朝廷“禁毁书院”令,拆除了部分建筑,停止讲学活动,学院又恢复宁静。
明万历十二年,又倡议兴复书院,知府、知县共同重修,学院得以再次兴旺。
明崇祯十五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决黄河水淹没汴梁,朝廷把河南贡院移到了百泉书院之中,这里成为了科举考试的地方。此时,百泉书院成了河南的最高学府,名声大振,享誉中原。
一直到清顺治年间,百泉书院一直是贡院,是河南的最高学府。清顺治十六年,贡院才又迁到了京城汴梁,也就是开封。百泉书院又恢复了清静时刻。
乾隆十五年,乾隆要南巡,计划巡游百泉。来之前辉县为迎接乾隆,将百泉书院改建为行宫,同时,整修百泉湖南岸的白露园、游廊桥以作行宫之点缀。在书院大门处、百泉南门、西北角分别修建东华门、中华门(也称南华门)和西华门等,由御林军的守卫,还对整个百泉湖大加改建。
把百泉书院仿照宫廷模样进行了改造,坐北面南,中轴式分布格局,三进院错落有致。大门改建为“午门”,午门对面建有气势恢宏的琉璃照壁。中轴线上,前为正殿,称金銮殿,后为寝殿,两侧分别为东朝房、西朝房。四周砌红砖高墙。整体气势,十分威严壮观。
顺治七年,一代大儒孙奇逢自河北来到辉县,在百泉书院主讲“夏峰之学”,四方学者,纷至沓来,使得百泉书院与当时的嵩阳书院、朱阳书院三足鼎立,驰名中州。孙奇逢的弟子为传习百泉之学,游学于嵩阳书院、南阳书院、紫云书院及广东连山书院等,皆为百泉书院之学一脉相传。百泉书院不仅在中州独占鳌头,还同浙江的姚江书院、陕西的磋中书院一起,站在全国诸多书院的前列。
道光六年,辉县知县周际华立《学约十条》(立学、立教、立志、立身、立德、立功、立言、立名、立城),捐俸禄在县城置房百余间,将百泉书院由百泉湖畔移至辉县城内,恢复百泉书院的教学功能,所在街道命名为书院街至今,书院街城内小学的百泉书院保存完好。
为啥周际华要把百泉书院迁到城里,而不在百泉书院原址上复兴百泉书院,这里边还有一个秘密。
我是稻田务,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关注、点赞哦。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