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帝曹丕对自己的兄弟刻薄那是出了名的,可他对他的幼弟却是百般疼爱,就连自己给曹叡的遗诏,都要求曹叡好好照顾这个幼弟,之所以反差会这么大,那就是因为这个幼弟在小时候,喊了曹丕为父亲。
这个幼弟,名为曹干,是曹操的第二十五个儿子。
曹操的诸子中,曹丕势大且多疑,在曹操人生的最后光景,曹丕的眼线早已经布满曹操的身边,曹操的一举一动曹丕都非常清楚。
或许是因为曹操也知道曹丕这种性格对兄弟必然没什么好结果,曹操临终前将自己的幼子曹干“托付”给了曹丕,让曹丕尽一尽长兄如父的责任。
而当时曹干才五岁,不知道是曹操交代过他,以后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曹丕,还是曹干自幼聪慧,知道大哥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在曹操去世后,他多次喊曹丕为“阿翁”,也就是父亲的意思,曹干的这个举动,引得曹丕对他十分疼爱。
在《三国志》中,曹丕和曹干的羁绊是这样形成的:
干母有宠於太祖。及文帝为嗣,干母有力。
曹干的亲生母亲乃是陈氏,可陈氏福薄命短,很早便去世了,所以抚养曹干长大的,乃是他的养母王昭仪。
而王昭仪乃是曹操晚年为数不多的宠妾之一,久而久之,曹操也对曹干疼爱至极。
刚好在立曹丕为“储”的时候,王昭仪出了很大的力气帮助了曹丕,这让曹丕成功地成为曹操的第一继承人,所以于情于理,曹丕都应该对曹干好一些,再加上曹操临终前的托付,曹干的未来自然是不同担忧。
其实曹干在历史上的形象是有点“可怜”的,比如在《魏略》中,就有记载曹操留下要曹丕善待曹干的遗言,曹操说得都让精于算计的曹丕动了恻隐之心:
良年五岁而太祖疾困,遗令语太子曰:“此儿三岁亡母,五岁失父,以累汝也。”
曹操说,这个可怜的孩子,三岁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现在他五岁了,很快连父亲都要失去了,所以以后就得拜托你、连累你了。
这么一位大枭雄在人生的尽头,对自己的儿子显示出如此柔情的一面,还是父爱的一面,怎么能不打动曹丕,所以在曹干喊了曹丕为父亲之后,曹丕难过得哭泣不止:
太子由是亲待,隆於诸弟。良年小,常呼文帝为阿翁,帝谓良曰:“我,汝兄耳。”文帝又愍其如是,每为流涕。
其实从出身来说,曹干是一点都不可怜的,因为他怎么说都是曹操的儿子,曹丕的弟弟,而曹丕觉得他可怜,也是在一个特殊的情境下,他觉得自己的这个弟弟母亲和父亲都不在了,刚好又是在一个最需要父亲的年纪,所以非常可怜,但要比起普通人家,曹干依旧是遥不可及的存在。
曹丕越是这么想,就是越是同情弟弟。
又刚好碰到曹干要找父亲,可曹操已经不在了,找不到父亲的他,只能找到唯一能够依靠的曹丕喊父亲了,从情感上来说,曹干这是没有安全感了,各种情绪涌上心头,曹丕就感到了难过,也觉得这个孩子可怜,因此哭了起来,并且告诉曹干,我是你的哥哥啊。
不过说是这么说,曹丕对于曹干,却是把父亲该做的事情都做了,所以历史记载,曹丕对一众兄弟都不怎么好,但对曹干却是如同对待儿子一般。
因为曹操征战天下多年,纳过的妾很多,生下的子女也非常多,曹操一生有31个子女(二十五个儿子,六个女儿),这庞大的兄弟姐妹数量,加上各个孩子的生母地位、身份都不同,导致曹操这些子女之间的关系并不好,彼此之间隔阂很大。
在这种背景下,曹丕还更加特别,他不仅和异母兄弟关系并不融洽,就连自己的两个同母亲兄弟曹植、曹彰,曹丕都对他们百般提防,之所以会这样,那就是因为这两个兄弟都很有才能,这对一心追求权力的曹丕来说,乃是不能亲近的,所以在他登基之后,他就架空了两个兄弟,
曹丕并不是只针对曹彰、曹植,他是针对整一个曹氏宗亲,或许是因为西汉的“七王之乱”的历史教训深入人心,所以曹丕对待兄弟那是相当地“严苛”,在待遇上是高度打压他的兄弟们,让他们连成为“藩王”的机会都没有。
首先最明显的政策就是“削减封地”。
古代中国历史关于“王”这个封爵,最小也就是“郡王”,享受一郡之地的食邑,可是在曹丕当了皇帝数年之后,当他将天下局势把握到位时,就以“损耗过甚”的理由,将宗亲们的“封地”削减,竟然从一郡之地,削减成了一县之地,所以曹魏时期就有一个笑话,那便是“县王”。
其次曹丕还安排使者“监视”自己的兄弟们,兄弟们的封地大大缩小就算了,曹丕还对他们的一举一动盯得很紧,这让宗室们连一些正常的行为都要谨慎再谨慎,而后世也只有明朝建文帝之后才开始这种“监视”宗室的事情。
就是曹丕对兄弟们的不信任,才让曹魏在建立之后,丝毫没有受到“宗室做大”的影响,可是这种高度提防宗室的行为,也直接导致宗室们逐渐失去了该有的“政治”、“军事”力量,为后来的司马家夺权做好了铺垫,而这,乃是曹丕自己种下的苦果。
但苦果都是后话了,最重要的是,曹丕在这种对宗室高度“打压”的背景下,他却是对曹干越来越好,或许就是因为曹干在潜意识里把曹丕当父亲的行为,让曹丕对这个弟弟就像对待儿子一样,而且曹干和曹丕的儿子年纪相当(曹叡都比曹干大了九岁),所以曹丕丝毫没有对曹干刻薄。
在魏文帝黄初三年的时候,曹丕就将还没有满十岁的曹干封为“河间王”,这乃是一个郡王的爵位,而曹丕册封曹干的时候,已经是曹丕对宗室政策最高压的阶段了,由此可见,曹干在曹丕的心中是不同的,虽然曹干年幼不会让曹丕过分提防,但封爵也能看出曹丕的态度。
公元226年,曹丕当了数年皇帝后就驾崩了,在去世前,曹丕留了一份遗诏给曹叡,里面就提到了让曹叡一定要好好照顾曹干,因为曹叡此时已经弱冠之年了,而曹干年仅十一岁,虽然曹干在名义上是曹叡的叔叔,可他确实也还是一个小孩子。
文帝临崩,有遗诏,是以明帝常加恩意。
得到了父亲的遗诏,曹叡自然是听从,所以他继承了自己祖父和父亲对曹干的“爱意“,继续包容曹干,不久之后,还给曹干封了“赵王”,这次册封可是一字王,乃是实实在在的国王之爵,可见曹丕的遗诏份量是很重的。
但也在不久之后,曹干就犯了一些敏感的事,被人举报了,这件事情就是曹干“私交宾客”,用更直白的话来说,那就是曹干培养了大量的门客,扶持了自己的势力,这种事情在任何时候都是敏感的,特别是在曹丕曾经高度打压宗室的背景下。
若是让曹丕知道了此事,而且被举报的乃是曹植和曹彰这样的宗室,那么想必两人都要倒大霉,轻则废黜,重则被处死都是有可能的,而面对这种举报的曹叡也很无奈,因为这个人是曹干,被自己的祖父和父亲恩宠非常,所以他只能软着来。
于是曹叡好言好语地写了一份“诏书”给小叔叔曹干:
青龙二年,私通宾客,为有司所奏,赐干玺书诫诲之,曰:“易称‘开国承家,小人勿用',诗著‘大车惟尘'之诫。......叔父兹率先圣之典,以纂乃先帝之遗命,战战兢兢,靖恭厥位,称朕意焉。”
这封诏书的内容很长,在文字中,曹叡完全没有皇帝的严厉语气,而且还拿出了自己的祖父魏太祖的事迹来说事,以此来打动曹干,其实言外之意,就是曹叡自己的身份唯恐压不住曹干,便搬出了曹操来说道理。
诏书一出,曹干具体如何表态,历史没有记载,但曹干大概是听话了,也和侄子皇帝客套了一番,最终这件事情翻篇了,因为在曹叡的后期,还有曹髦时期,曹干都还在被继续加大封地和赏赐,这说明曹干并没有被朝廷拉入黑名单。
曹叡对曹干的善待,就是曹操和曹丕一种“父爱”的延续,所以曹干是命好的,他虽然自幼丧母,但父亲的疼爱,兄长的疼爱却让他在生活中十分如意兄长不愿意他受苦,不仅如此,在兄长去世之前,还下命令让侄子也不让他受苦。
所以曹干也是一个人生赢家,他一直活到曹奂登基的第二年,而那时候,早已经是司马家“摄政”的时期了。
因为曹干从一开始就不涉及朝廷的权力和政治圈,所以曹干等于是一直被养着,当高平陵政变的时候,曹干大致是基于这个原因,才没有因为自己是曹操的儿子被司马家所针对甚至除掉,而且司马家还特别欢迎曹干这种类型的宗室。
继续善待曹干,会为司马家获得更多的好名声,曹干堪称是曹魏宗室的“吉祥物”,曹操、曹丕、曹叡都这么恩宠于他,司马家照做了,就会让人看到司马家“善意”的一面,这种顺水推舟两全其美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只不过曹干这种宗室,其实也是一个缩影,导致曹魏政权最终被司马家篡夺的悲哀缩影。
曹丕对曹干的照顾,虽然是大大地超越了兄长的范畴,说曹丕待曹干像儿子一样都不为过,可曹丕始终有一个底线,那就是根本没有想过让弟弟曹干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也没有想过放权给曹干。
曹干在公元261年去世,在那个时候,洛阳都已经经历了司马昭弑杀皇帝曹髦的大逆不道之举(动手的乃是司马昭的下属,后来司马昭让下属顶罪),可是像曹干这样的“老宗室”都没有打出讨伐司马家的旗号和态度。
之所以曹干没这样做,不一定是曹干没想法,曹干当时也已经四十几岁的人了,是一个思想成熟的中年人了,所以最有可能的就是曹干根本没能力这样去做,有想法没能力,有能力但是没资源,没权力,这就是当时大多数曹魏宗室的缩影。
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曹丕或许想过让曹干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可曹丕驾崩的时候,曹干才十一岁,曹丕也不敢对曹叡要求些什么,假如他要求曹叡以后让曹干当他的左膀右臂,那么曹叡就有可能对曹干不难了。
这个道理就跟曹操看重曹植,曹丕就敌视曹植一样,曹丕知道能扶持曹干最好的人,只能是他自己,其实这份对曹干的疼爱,在曹丕这里就算是断绝了,曹叡不可能给自己培养一个对手、隐患,而且曹干还是曹叡的叔叔,假如曹干以后拿辈份说话,曹叡或者是曹叡的后代风险就大了。
公元261年、曹魏还在,曹干却已经苟延残喘,他或许是很悲伤的,因为父亲和兄长打下的基业,现在已经被司马家盘踞着了,不过这还不是曹干最悲伤的时候,毕竟曹魏还没彻底消失,在曹干的心里,说不定曹魏还有人才能够翻身镇压司马家。
还没等到未来的故事发生,曹干就闭上眼睛与世长辞了,他离世的日子,距离父亲和兄长的离开看似过了很久,但其实也才过了二十多年罢了,有些时候看起来过得快的,并不是时间,而是无情的世事,让人猝不及防,也来不及感怀悲伤。
结语:
曹干的存在,乃是一个证明曹丕并非绝对冷血的人物,因为曹丕愿意对曹干仁慈、疼爱,这说明了曹丕内心里也有自己的善良的标准,只是他当上皇帝,加上权力给他制造的紧张感,才让他对曹植过分打压罢了。
后世的曹植“七步成诗”的典故,乃是世人指责曹丕是一个“无视手足之情”的依据,可惜世人鲜知曹干的存在,若是知道曹干被曹丕如此善待,在临终前都还要交代曹叡继续善待曹干,那么曹丕的名声,也许就不会那么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