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为何被后世称为“诗鬼”?这就与他写的那些“鬼诗”有很大的关系了。
这里,我们不妨先来几句,让大家感受一下:左魂右魄啼饥瘦——《长平箭头歌》,鬼灯如漆点灯花——《南山田中行》,千岁石床啼鬼工——《罗浮山父与葛篇》......读完后,是不是有种毛骨悚然的感觉。
其实,他也写过不少颇具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比如《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在这篇诗文中,就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佳句“天若有情天亦老”。可以说,在这句诗出现之后,文人雅士们就将此句从诗中摘出来,专门化为对联的上联,看谁能对得出绝妙下联。唐朝诗人居然没人能接出绝妙下句,直到200年后的宋朝,才由一个“酒鬼诗人”接了下半句:
“月如无恨月长圆”。
即便是这样,也只有这些“鬼诗”才能现出李贺的真正实力。要知道,当时的他,可是凭借这瑰奇幽冷的诗风,在诗歌的长河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
宋代的钱易在《南部新书》中,对他就有这样的评价:“李白为天才绝,白居易为人才绝,李贺为鬼才绝”。但就是这样一个“鬼才”人物,却没有受到命运的眷顾,他的一生只活了短短的二十七载,就像那位初唐时的天才少年王勃一样,最后的结局都是英年早逝。
可能是李贺太有才了,所以,命运早早的就将他拉进了“黑名单”里。但是,不愿向命运低头的他,依然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哪怕是短暂的一生,他也都是在追求着生命中的诗和远方。
那么,就让我们走近李贺的世界,看看他是如何用那些峭刻绝美的诗篇,书写自己的人生的。
故事发生在唐德宗贞元六年,福昌昌平那里有个败落多年的贵族——老李家。那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日子,老李家的院子忽然传来一声啼哭,原来是一个男童降世了。老李看着怀里的孩子,是那么瘦弱,面色也有些枯黄,心中简直是忧喜参半。
对于给孩子取个什么名字,老李苦想了一会儿,最终,给他取名为“贺”,赐字长吉,寓意就是:希望他这一生能够平安顺遂。
老李不叫老李,是有名字的,叫做李晋肃。李家是皇帝李唐宗的远支后裔,然而,经过多年的动乱,李家渐渐的家道中落,到了李晋肃这一代,和普通的老百姓已经没有什么两样了,更是没有沾到祖宗的光。现在的李晋肃,只是混了个闲职,虽然不起眼,但是,勉强也能糊口。
好在,老李的儿子李贺是个聪明的男娃,从小就展现出了极高的天赋,相当有灵气。四岁的时候他就习文,到了五岁他便学诗,光是拼一股刻苦劲儿就把其他的同龄人甩了一大截。在《新唐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李贺七岁就以写作长短歌名动京师。”
由于,从小就爱好作诗,再加上其诗才敏捷,到了十五岁时,李贺就与当时的老一辈大诗人李益并称为了“二李”。此后,神童李贺的名声就响亮了起来,大唐没人不知道这位才高八斗的李唐宗孙。
李贺不光天赋异禀,还勤奋有加,怎奈何他天生体质赢弱,总是生病。
后来,有了名气没多久,忽然生了一场大病,一种类似肺结核之类的病。在现代来说,这种病根本不算什么大问题,可是,当时的医疗条件比不了现代,是很难把这种病根治好的,这种病就相当于绝症,它会慢慢消耗人的精力,最后,不治而亡。
所以,自幼多病的李贺对生命的忧患感也是越来越强烈,这就不难解释他为何创作那些“鬼诗”。他的诗中总是提及“死亡”、“鬼”之类的意象,或许,这是他对命运的一种反抗。遗憾的是,他的反抗是徒劳的,生命的终点离他越来越近。
所以,对于英年早逝的结局,李贺自己早就有了这样的预感。
从他创作的《苦昼短》一诗中就有提及,时间流逝是“飞光飞光”,再一个“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更是写出了人类拥有的寿命太过短暂。不过,还是这首《官街鼓》,最能体现出李贺对生命的忧患感,从诗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是多么的渴望生命:
晓声隆隆催转日,暮声隆隆呼月出。汉城黄柳映新帘,柏陵飞燕埋香骨。磓碎千年日长白,孝武秦皇听不得。从君翠发芦花色,独共南山守中国。几回天上葬神仙,漏声相将无断绝。
诗词的大意是这样的,佛晓催促着日升,暮色则催促着月出。生命的轮回就像这般急迫,哪怕是像赵飞燕这样的绝世美人和秦皇汉武这样的伟大雄主,都无法逃开这种宿命,即使是神仙,也会老死,一样在所难免,到头来,命还是由不得自己呀。
病体饱受折磨,还不是李贺觉得最难的,更难的是他的精神也和病体一样,都受到了重重压力。哪怕是李贺的祖上有过辉煌时刻,但是,家境早已落得败落下场,身为寒门子弟的他,要想往上走,无疑是艰难的。
此时的李贺活到了16岁,大概是年少无畏的缘故,身上依然带着自信和勇气,叩开了当时文坛大佬韩愈的大门,拿出了之前准备好的一首《雁门太守行》,不出所料,这首诗获得了韩愈的赏识: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贺满心欢喜,觉得只要有了韩愈的提携,再加上,他自己的才华,考中进士根本不是什么问题。谁能想到,就在即将考试的关键时刻,一个竞争对手忽然对考官指出:李贺不可参加考试,你看,“进士”之“进”与李贺的父亲名字“李晋肃”之“晋”同音,如果,李贺要参加“进士”考试,这不就是对他父亲的大不敬吗。
这样的理由,在我们今天看来是既荒唐又可笑的,但是,这个理由却实实在在的成了李贺向上之路的拦路虎。科考这条路行不通,但是,好在还有另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去边塞应征。这也算是一种曲线救国的方式,但这条路是非常艰辛的,李贺的身体状况还不允许他这样做。
李贺眼看一个又一个向上走的通道被关上的时候,便开始了一段心灰意冷的日子,写了不少充满灰色调调的诗词,比如:“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赠陈商》,“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开愁歌》。从这些诗能看得出,李贺的生命底色是苦的,所以,他只能在异域世界里寻找慰藉,表达者自己的心境。
后来,他写了一首诗《苏小小墓》,写得极其凄美。
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珮。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
标题中的苏小小,她是一个南齐钱塘名妓。这首诗的开头,就把苏小小这个女鬼形象塑造得很是异常美丽,在她哀怨的眼眸里,饱含的是兰花晨露似的泪水。这也让我们不由得想起王祖贤扮演的倩女幽魂。最后的一句话,更是营造出了一种凄美的悲惨结局,怎能让人不同情苏小小的悲惨命运。哪怕是做了鬼,苏小小也依旧一往情深,可悲的是,她还是没能等到那个心心念念的郎君......李贺能把苏小小刻画得如此淋漓尽致,实际上,也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
因为,他和苏小小的命运是相似的,都是——无物结同心。
颓废了一段时间的李贺,始终还是想要实现其报国理想,于是,他选择以恩荫入仕的方式,顺利的参加了朝廷内部考试,并得到了“奉礼郎”一职。此时,满心欢喜的李贺,原本以为在入仕后就能凭自己的才华如鱼得水,一展宏图,却没想到这奉礼郎只是个不起眼的芝麻小官,职责的话,只是在重要的朝会祭祀上摆摆牌位,也没有什么其它地方能够让他发挥真正的价值。
再加上,同僚们大多都是些达官子弟,他们无所事事、花天酒地,每天就是在想方设法抱王公大臣的大腿,溜须拍马都快成了他们生存的必须技能。李贺这下彻底心灰意冷了,觉得入仕后的生活不是他期望中的样子。人傲志高的他,是不甘心与这些无能之辈在一起共事的,不能施展才华、建功报国也就算了,还要被迫接受这得过且过的设定,这不是在荒废自己的生命吗!
由于,实在看不惯这些人的作态,他也已经厌倦了这种百无聊赖的生活,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的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糕,可以说是疾病缠身。好在,李贺一直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既然不能得偿所望,那么,宁肯安守贫贱,也不愿违背本心,更不随波逐流。
于是,在做这个官之后没多久,他便请求辞官回乡了。
没成想,抱着病体的李贺归乡后,得知妻子已经离世几日的噩耗,顿时悲恸不已,于是,他又开始了郁郁寡欢的糟糕状态,一直沉于悲痛中难以自拔。本来就体弱多病的他,再加上,经历了妻子去世的悲伤,他仿佛就像一只折翅的孤鸿,受着锥心之痛却无法发出哀鸣。
但是,逝者已去,生者如斯,李贺最终还是熬了过来,渐渐的走出了悲痛。此时的他依然不甘心受到命运的摆弄,决定再反抗一次。很快,他再度动身,开启了南下游历的路程,这期间,他也结交到了很多新朋友,为的就是希望能够有个新的机会,好改变自己此时落魄的境遇。
但现实很残酷,李贺总是处处碰壁。
终于,李贺等来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在好友张彻的举荐下,去了潞州做昭义军节度使郗士美的幕僚,也算是离报国理想进了一步。
虽然,李贺不能在沙场上挥剑点兵、抛头洒血,但是,他至少能在军营里施展才华、妙笔生花,何尝不是实现报国理想呢?
就这样,这个异常固执的青年书生,拖着病恹的身体,在军营中来回奔波。
或许是一股满腔热血,让他短暂忘却了疾病带来的疼痛,满心欢喜地追寻着他生命中的诗和远方。军旅的生活是非常艰辛的,对健壮士兵来说都是个考验,更何况是病弱的李贺。仅仅过去了三年,他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到了再也无法下地走路的严重程度。
这次,他意识到自己可能大限将至,于是,他彻底告病还乡了。
等到李贺回到家里,仆人连忙请来郎中给他看病,最终,郎中告诉他已病入膏肓,时日不多了。李贺也清楚地感受到,自己离生命的终点越来越近。在生命中最后的这段时间里,他写的诗中,开始出现了大量的出现鬼、泣、血、死等字眼:
秋野明,秋风白,塘水漻漻虫啧啧。云根苔藓山上石,冷红泣露娇啼色。荒畦九月稻叉牙,蛰萤低飞陇径斜。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
——《南山田中行》
到了二十七岁那年,奄奄一息的李贺,就这样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李贺死后葬陇西(今在甘肃省陇西县昌谷乡袁家湾),俗称“学士坟”。《巩昌府志》记载:“仁寿山在南一里,其山系秦岭支脉,逶迤千余里,至郡之阳而止。右有悬泉,如匹练,近无矣。其上有文昌阁、魁星楼,其背有李贺墓。”乾隆版《陇西县志》亦载:“仁寿山在城西南里许……其上有李贺墓。”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兴修农田水利时坟丘被毁。
李贺虽然英年早逝,但是,在他短暂的生命里,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而且,其写作思路也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家。
别看李贺那些鬼诗中的文字都是所谓的牛马鬼神,可以说,正是他诗歌中的神话传说,给后世小说提供了不少灵感。可以说,后世小说能够出现大量的神魔素材,都有他的一大份功劳,直到蒲松龄创作的《聊斋志异》,将神话传说刻画得更加淋漓尽致达到了高潮。
这里,我们不能否认李贺的“鬼”诗太过于荒诞离奇,但他还是向我们透出了某种生命的密码。虽然,他的诗歌风格太阴森凄惨,但意外的能体现出含蓄深沉的美感,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深别样的深情。所以,批判也好,认同也罢,李贺的诗歌依然是文学史上不可抹杀的存在。
纵观李贺的这一生,是波折坎坷的。然而,哪怕是病魔对他的折磨,以及命运对他的无情捉弄,他也依然抱有写诗的热情。可以说,任何难事都阻挡不了他追梦的决心,恰恰就是这份坚守独特的人格,让李贺活出了真正的自我,成为了文坛中熠熠发光的流星。
所以,这也是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人生就像大海,人在小帆上,既然作为掌舵者,经历起起伏伏、潮起潮落是常有的,也会有不知所措、迷惘彷徨的时候。但,只要我们能坚守初心,不害怕也不后悔,那么,就可以一路踏浪远航,扬帆渡海。
最后,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洗尽铅华,尽显本色;从心而行,无问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