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是毛主席所称的最为杰出的封建王朝皇帝,这一观点确实有其道理。
刘邦和后来的朱元璋都是来自贫寒农民家庭,但刘邦的出身情况要稍微好一些。
后来在讨论功勋和封赏时,刘邦遇到了困难。这时,张良看出了他的为难,便说:“皇上最痛恨的人就应该优先封赏。”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呢?
起义前
提到刘邦,这位确实与众不同。一般男性的腿毛多一些,而刘邦的情况则特别,他的一条腿上布满了黑痣。
经过深入研究后发现,刘邦的腿上竟然有72颗黑痣,密集得几乎覆盖了整条腿,实属罕见。
大家看到刘邦如此与众不同的外貌,因此纷纷认为这个孩子未来必定不凡,这一观点后来得到了确证。
刘邦在童年时期虽然怀有成就伟业的理想,但起初他内心也有些困惑,自己究竟该做些什么可能也不太清楚,直到某一天遇见了秦始皇。
刘邦在前往咸阳的途中,意外遇见了秦始皇乘车出行巡视。
直言不讳地说,那是辆马车,听起来好听点则可以称其为移动的阿房宫,装饰之奢华精致,真是令人惊叹。光是用于装饰的费用,刘邦觉得自己这一生都难以赚到。
刘邦看到秦始皇出行如此气派,感慨道:“一个大丈夫就应如此!”
正是因为这次与秦始皇的相遇,刘邦最终明确了自己的方向和目标,立志要成为像秦始皇那样的人。
除了刘邦,项羽也经历过类似的事情。
当时,项羽跟随叔父项梁看到了秦始皇外出游玩时乘坐的船只,项羽看到后说道:“这个人是可以被替代的。”
项羽提到的这个人物,正是秦始皇。他的叔父项梁听后不由得吓了一跳,遗憾的是,最终只有一个人能够成功,从而登上那个至高无上的位置。
刘邦和朱元璋的区别在于,刘邦确实具备一定的能力。他凭借自己的奋斗,顺利地成为了亭长。
刘邦参与的这种考核,与如今的公务员考试有几分相似,因此可以看出他还是具备一定的才能。
后来秦朝频繁征调劳役,使得老百姓们苦不堪言,因此大家开始萌生了反抗秦朝的念头。
刘邦看到这种情况便说:“大家别着急,先等等那只‘出头鸟’。”
刘邦的意思是,眼下形势如此严峻,总会有人反抗秦朝的统治,而他们作为首批起义者,往往是最容易被消灭的。
一旦形成了第一支起义队伍,便会涌现出形形色色的起义军,此时正是最佳时机。
由于起义军数量众多,秦朝根本无法一举消灭他们,因此存活下来的可能性才会增加。
由此可以明显看出,刘邦其实还是有些聪明才智的,并非很多人所指责的那般愚昧无能。
后来确实出现了第一支起义队伍,那就是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
登基称帝之路
在陈胜和吴广的带动下,各地确实涌现出许多起义军。
刘邦的队伍起初虽不算庞大,但他手下已有萧何和曹参,不久后又抓住了张良。
原本张良和刘邦是打算投靠同一个人,但在途中他们偶然相遇了。
经过一番交谈,刘邦意识到张良也是个了不起的人才,便兴奋地对他说:“我们不如不去依附那个谁了,何不两人一起合作,共谋伟业呢?”
张良听了这些话后,深受感动,于是决定追随刘邦。
在众多才俊的协助下,刘邦的军队终于展现出一统天下的气势。
之前提到过,刘邦非常聪明,思维灵活。他意识到单靠自己无法达到像秦始皇那样的成就,因此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充当伯乐。
实际上,刘邦在伯乐的角色上表现得相当出色,韩信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韩信在投靠刘邦之初,仅仅是负责粮食管理的一名小官,令众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竟然有意成为大将军。
萧何是韩信的首位伯乐,仅通过几天的交谈,他便发现了刘邦所需的优秀统军人才,随后萧何便积极劝说刘邦任命韩信为大将军。
刘邦听到这个消息后,感到非常震惊:“这是谁啊,居然如此放肆,还想成为大将军?”
在萧何的耐心劝导下,刘邦 reluctantly 说道:“那我就勉强任命他为将军吧。”
萧何见状,立即劝说道:“不行,主人,只有大将军才能吸引到这样的人才,还需要举行一个仪式。”
如果不进行盛大的仪式,韩信会怀疑刘邦的诚信,哪怕他成为了大将军也无法全心投入。因此,必须把这个戏演完全,而且要表演得非常真诚。
于是,刘邦很有风范地任命韩信为大将军,众人得知此事后不由得感到困惑:“这个人是谁,怎么就无缘无故地当上了大将军?”
随着战局的发展日益顺利,刘邦麾下的才能之士也逐渐增多,加之此时刘邦相对听从指挥,因此在楚汉之争中他最终取得了胜利。
在天下战事基本平息之际,众人对刘邦提道:“现在国家已然稳定,正是人心所归、众望所归之时,您应尽快登基称帝。”
刘邦此时面无表情地说:“既然你们都这么认为,那我就答应你们。”于是他便依着众人的意愿登基称帝。
实际上,刘邦非常明白,这些人推动他即位称帝,并非出于对国家的考虑,而是出于个人的利益。
刘邦即位称帝,标志着功臣们可以进行功勋的评定与奖励,例如封侯等。
刘邦对此非常明白,但他不清楚具体该如何行动,才能让那些功高盖主的大臣们心悦诚服,便去向张良请教。
张良见状便说道:“如果陛下要进行封赏,应该先赐封那些您最厌恶的人。”这个道理其实十分简单。
刘邦当时最痛恨的人是雍齿,他是一位典型的左右逢源之士。
雍齿起初是刘邦的手下,但后来他意识到在刘邦麾下难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因为刘邦身边人才济济,这意味着成功的机会很小。
给最恨的人封侯
于是雍齿后来投降了魏国,待刘邦消灭魏国后,他又投奔了项羽。
项羽最终还是失败了,因此雍齿在绝境中选择再次投靠刘邦。
经历了这么多国家的波折,刘邦心中愤恨,几乎恨得咬牙切齿。
不过因为天下刚刚稳定,刘邦也不太好意思大规模杀戮,因此暂时留了雍齿一命。
得知雍齿是刘邦最厌恶的人,张良对他说:“既然陛下最恨的人是雍齿,那就先赏封他。”
刘邦决定信任张良,于是他封了雍齿为侯。
对于刘邦对雍齿的看法,众将心里多少都有些了解。毕竟这样的一个叛徒,还是在战败后回来的降将,谁会对他有所喜爱呢?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这个被大家鄙视的人反而被册封为侯,结果大家都停止了激烈的争斗。
当时,各位将领之间互不相让,常常因为小小的功劳而大动干戈。刘邦看到这种情况,觉得十分为难,因此暂时未对他们封侯。
刘邦仔细琢磨了好一阵子,最终还是无法找到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于是他决定向张良请教。
张良的这个方法确实非常有效,众将士看到雍齿都已经封侯了,自然就不再说什么了。
刘邦在刚创立大汉王朝时,封了超过一百名侯爵,其中有七位被封为“王”,但刘邦的手段非常严厉。
对于刘邦而言,给予这七位“王”封号完全是出于无奈。如果他给予的封号太低,必然会激起他们的不满,届时一旦他们起兵反抗,后果将不堪设想。
因此,在天下初步稳定之后,刘邦开始寻求方法逐一消灭这些“王”们。
在这七位“王”中,最终只有长沙王得以存留,其余的都被清除,这样一来,便空出了六个“王”的位置。于是,刘邦便将这些名额分配给了他的亲属们。
实际上,刘邦早已有如此的念头,但出于对自己王朝的考虑,他只能暂时压抑自己的想法。
这就是所谓的“太平是由将军所定,不能让将军见到太平。”
待大汉王朝稳定后,刘邦势必会对这些功臣们采取严厉措施,其实这与后来的朱元璋并无太大不同。
那七位“王”中最为知名的便是韩信,果然他遭到了杀害。
实际上,许多功臣的被杀并不完全是刘邦的责任。
自从韩信加入刘邦的队伍后,他便显得相当张扬,甚至在刘邦面临困境之时,迫不及待地威胁对方,让其同意自己成为某个地方的王。
刘邦其实早就对韩信心存不满,只是因为天下尚未安定,仍需要依靠他来成就功业。
项羽自杀后,刘邦立即赶到韩信的军营,直接夺取了他的指挥权。
因此,可以看出刘邦实际上已经有些急于行动了,他担心如果耽搁一步,韩信可能会利用所掌握的军权做出其他举动。
最终,那六位“王”都被刘邦杀死。
让人意外的是,韩信这样的功臣竟然被处死,而像雍齿这样没有多少战功且得罪刘邦的人,反而最后能够善终,这实在令人费解。
令人意外的是,许多被俘的降将最终也有了好的结局。
无论面临哪个对手,他们的麾下都布满了忠诚之士,尤其是项羽手下的人更多。
刘邦对那些在战斗中失败被俘的将领十分宽容,甚至给予他们封侯的奖励;而对于那些主动投降的人,他却选择了处死。
刘邦认为,这些向他投降的将领对他们原来的主子缺乏忠诚,那么对他本身来说,这些将领同样很可能也不会忠诚。
他们来这里全是为了获取利益,如果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好处,他们是不会顺从的。
尽管这种做法有些残酷,但其中的道理还是存在的。然而,罪行不可饶恕,刘邦的做法确实有些过于狠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