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得好:“论功行赏”,说的便是要想领赏,就得拿出真本事来才行这件事。三国时期就是这样现实的时代,有本事的,爵位、金钱、地位,你要什么你的主公就会给你什么,没本事的就只配在一边乖乖的看着干瞪眼。
虽然说现在好像也是这样没错,但是那个乱世,对于各方能者来说都是一个建功立业的绝好机会,谁不希望自己能建功立业,将来青史留名呢?
对于武将来说,建功立业的最好办法就是打胜仗,胜场越多,赏赐和爵位也就越高。然而,在三国时期,蜀汉有这么一位名将,打了败仗却仍然是得到了高升,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曹操的部将
说起来,这位蜀汉的大将想必大家都知道他是谁,他不是别人,正是蜀中的王平。在一开始,王平其实并不是蜀汉的大将,而是曹操手下的部将,被曹操分配给了徐晃做副将。
根据一些资料的记载,王平是汉中当地人,在刘备攻伐西川的时候,曹操也在忙着收服汉中的张鲁。曹操收服了张鲁之后,巴西当地的豪族带着自己的家客一起投靠了曹操,而王平正好在这一批家客之中。
慧眼识人的曹操,一眼就看出了王平的不同凡响,虽然这个出身贫苦的年轻人目不识丁,但是隐藏在那副外表之下,却是一颗沉稳而坚毅的心。
为了磨练他,日后让这个年轻人能独当一面,曹操决定给他安排一个有经验的人带带他,让他做副将。曹操思来想去,最终决定把王平安排给老成持重的徐晃做手下。
多年后,刘备成功地攻下了西川,出于保护西川安全的需要,必须要攻下汉中作为西川的屏障。此时此刻,曹操由于合肥战事吃紧,不得不将大军开拔向濡须坞。
只留下了夏侯渊和张郃两位大将,分别镇守定军山和蒙头岩这两处汉中最重要的关隘。只可惜,曹操高估了自己的两位大将,他们根本就不是诸葛亮和法正的对手。
曹操委以重任的张郃,被诸葛亮设计连战连败,将汉中的大半领土都丢掉了。最后,夏侯渊本人也被黄忠所斩,汉中的曹军顿时陷入群龙无首的境地。
无奈之下,为了避免将汉中之地尽数丢掉,曹操只得再次来到汉中,与刘备对阵。刚刚来到汉中汉水边安营扎寨,曹操看着对岸的蜀军营地,立马将徐晃叫了过来,让他负责攻下汉水以及汉水对岸的蜀军军营。
王平投靠刘备
之所以将这个任务交给徐晃是有原因的,原因就是王平这个向导的存在。面对曹操的任务,王平也表现出了十二分的重视,主动向曹操请缨。
曹操非常高兴,嘱咐王平小心之后,便放心地让徐晃和王平去攻打汉水。徐晃也不是等闲之辈,看着河对岸的蜀军营地,徐晃决定效法韩信的故智、背水结阵。
然而,王平却对此提出了异议,在他看来,诸葛亮是何许人也,岂会不懂得兵半渡而击的道理?这么可能等着自己的大军,渡过汉水、摆好阵型之后再来打。
这明显是不可能的,只可惜,王平的意见根本就没有被徐晃听进去。一意孤行的徐晃,最后还是被诸葛亮半渡而击,落得个大败而归的结局。
如果只是这样的话,也许后面的事情还不会发生,但是事与愿违。在这次失败后,徐晃居然一股脑地将责任全部推在了王平身上,眼瞅着再留在曹操手下就没什么好结局了,王平思量之下,最终还是决定去投奔刘备。
王平来到了蜀汉后,他发现刘备和诸葛亮都是极其重视人才的人,自己刚刚前来投奔之时,刘备就非常高兴,向手下人表示,得到了王平那还有什么理由会得不到汉中呢。
事实也证明,刘备对王平的器重是非常的正确的,在王平的帮助下,刘备没花太大的力气就从曹操手中得到了全部的汉中。同时,他最终在攻占了汉中后,进位为汉中王。
可惜,进位为汉中王的刘备还没风光多久,灾祸就随之而来了。先是襄樊之战,关羽被吕蒙抄了后路,最终麦城之战兵败被擒,被孙权斩首,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在这之后,报仇心切的张飞,又被自己的部将范疆张达二人杀害,也落得个身首异处的悲惨下场。怒火攻心的刘备,此时此刻已经彻底失去了理智。
他带着七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杀向吴国,最终在夷陵被陆逊一把火击败,并最终死在了白帝城。可以说,当时刘备的失败对于蜀国的打击是巨大的,夷陵之战基本上蜀军将老本全部赔了进去。
王平收拾残局
诸葛亮无奈之下,只得暂时重整国内,过了几年,蜀国国力有所恢复之时,诸葛亮便开始着手进行北伐。原本以为王平将会从这里开始发迹,结果谁想到,王平碰到了一个更不靠谱的长官马谡。
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的时候,攻下了街亭这个至关重要的城池,对于蜀军运粮问题来说,街亭是最近的路。为了抢功,马谡自告奋勇前往把守街亭,可是马谡从来没有做过主帅,诸葛亮怎么能放得下心。
老成持重的王平,又一次被当做副将派去帮助一位主将,奈何马谡刚愎自用、不听劝告。出于常理,王平规劝马谡应该在道路中间安营扎寨、坚守不出即可,可是马谡却一意孤行地去山上安营扎寨。
结果可想而知,司马懿将水源阶段,不出两天马谡带领的蜀军便阵脚自乱,司马懿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街亭,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彻底的化为了泡影。
这场战役之后,虽然作为马谡的副将,王平也难逃一个战败的职责。但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诸葛亮不但没有惩罚王平,反而是大大的奖赏了王平。
原因就在于,虽然王平对战败有责任,但是王平在街亭兵败之后及时地收拢残兵,避免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因为这一条,诸葛亮便破格在这场战败中给了王平升官的待遇。
也是在这之后,诸葛亮也发现了王平的才干,开始更多地将事情交给王平去做。哪怕后来诸葛亮去世后,王平也依然是统领着蜀汉最精锐的山地军团之一,靠着无当飞军镇守着汉中。
十几年间,他将曹魏入侵之敌尽数地挡在了汉中门外,可以说作为汉中太守,王平镇守汉中近二十年,保住了蜀汉的太平岁月,在指挥这一条上姜维都不是他的对手。
话说,若是姜维坚持王平的方针,坚决御敌于汉中之外的话,也许后来蜀汉也不会被邓艾偷渡阴平而亡了。虽然王平从来都没有念过书,但作为名将,他却不比任何一个名将要逊色。
不管是他的军略,还是指挥,都能被称作是一等一的人才。只可惜,因为成名较晚,所以在三国的成就并不高,属于被忽视的潜力股。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