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之翼:姜维北伐与三国时局》
建兴六年(228年)春,尽管支持者寥寥无几,但诸葛亮仍决定发动北伐。蜀汉大军挺进,曹魏明帝曹叡派大都督曹真率领关右诸军,郿县重兵设防,却在街亭遭到了张郃的重创。这次北伐在军事上并未取得预期成果,然而,诸葛亮却从中得到了一位重要的将领,即后来备受期待的姜维。
姜维曾被迫投降蜀汉。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曹魏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纷纷叛魏归附蜀汉,而姜维则成为天水郡的中郎将。蜀军逼近城池时,姜维正在陪同雍州刺史郭淮、天水郡太守马遵等人巡查各地。然而,姜维却受到了马遵等人的怀疑,最终被迫投降了蜀汉。对于诸葛亮而言,姜维的加入如同捡到了珍宝,对他充满期望,希望他能成为继承人:“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於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於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姜维在诸葛亮的计划下,先是被任命为奉义将军,封为当阳亭侯,不久后升任中监军、征西大将军。
然而,随着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姜维肩负起对外作战的任务。他先是“连结羌胡”,接着“主持北伐”,九次北伐中多次取得胜利。然而,问题随之而来:姜维的战功卓著,为何未能最终挽救蜀汉的命运?
从客观环境来看,蜀汉在三国中实力最为薄弱。仅从人口数量来看,蜀汉不到曹魏的四分之一,甚至不足东吴的一半。古代人口的多寡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实力,而蜀汉之弱势可见一斑。
主观方面的原因也不乏其一。首先,姜维每次北伐时都遭到费祎的反对和阻挠,“(姜维)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费祎的消极态度对姜维的军事行动造成了很大的制约。
其次,姜维的军事部署采取了“敛兵聚谷”的策略。具体而言,他放弃了骆谷、箕谷等险要的谷道,将魏军引入汉中盆地。虽然这样做有利于防守,但弊端也显而易见,好比拆掉家门口的篱笆一样。加之国力不出众,军事部署存在重大缺陷,蜀汉的困境可谓难以逆转。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姜维虽然有着杰出的军事才华,但仍然无法改变战局。廖化对姜维的评价“‘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智不出敌,而力少于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可见,姜维固然有勇猛的胆识,却难以改变敌我力量的天平。
总的来说,姜维虽然成为蜀汉的一位杰出将领,但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双重原因,未能阻止蜀汉的灭亡。蜀汉终究在争霸的历史舞台上走向了落幕。
参考资料:《三国志·姜维传》、《三国志·后主传》、《汉晋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