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要解答这个问题,就要看当时西线,东线,还有德国本身的情况。
首先是西线,德国在1941年6月发动巴巴罗萨行动之前,德国就已经事实上征服了西欧乃至北欧的大多数国家。英国凭借英吉利海峡“阻挡”了德国的“装甲洪流”,但南部城市,港口设施被德国空军炸成一片废墟,可以说“被打得只剩一口气”。在西线根本无力发动实际意义上的反击。至少在几年内,英国根本没有办法修复港口以及军事基地,还有组建能担大任的英国远征军。
既然西线没有威胁,而德国陆军又暂时无法按照“海狮计划”登陆英国本土,迫使英国投降。那么通过征服苏联,使英国人彻底放弃抵抗的希望,然后求和就成为了希特勒的新计划。
而东线这边,苏联在德国发动二战后,于9月17日借口保护侨民,出兵占领了波兰东部大量领土,然后发动苏芬战争,占领一部分芬兰领土。之后迫使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1940年更是“把手伸到了罗马尼亚”。
而波罗的海三国以及波兰的部分领土,希特勒早就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默许了,但苏联出兵罗马尼亚,是他无法容忍的!因为罗马尼亚油田是德国石油的主要来源,如果这片土地被苏联占领,德国将没有办法供给石油,那德国的坦克,飞机,军舰都将成为废铁!
而且德国是计划统一欧洲的,并不是报了一战的仇就可以结束战争了,那就势必要与在东欧扩张的苏联一较高下!而苏军在苏芬战争中的糟糕表现,使希特勒认为苏军经过大清洗,战斗力不堪一击,苏联就“如同破烂屋子,一踢就倒”!
而德国本身就有巨大的经济问题,希特勒上台后,搞了“希特勒新政”。虽然使德国的高失业率变成了劳动力短缺,经济迅速复苏,但德国是通过发展军事工业和扩军备战的方式来完成的,这意味着需要巨大的资金。希特勒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来解决资金缺口,但军费越来越高,德国政府所欠的债务也就越来越多,希特勒是计划发动战争,掠夺他国来“填坑”。但这种“以战养军”的方式,会导致德国“像上了发条的时钟,一旦开始就停不下来了”!而西线战事的巨大胜利又刺激了德国人的胃口,使德国上下都认为战争能解决一切问题!这些因素使德国人根本不可能“停下脚步”,只会继续战争!
总之,德国高层清楚与苏联必有一战,那晚战不如趁英国无力反击之时征服苏联,最后反过来迫使英国求和,从而一统欧洲,把两线作战变成两次单线战争。
但苏联人的顽强抵抗大大出乎了德国人的预料,而且日本这个“猪队友”又在关键时偷袭珍珠港,使美国过早的加入二战,给英国和苏联“补血”,并让英国迅速拥有了反攻欧洲大陆的实力,这两个原因使希特勒的计划彻底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