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杀魏忠贤,对明朝有何影响?
公元1644年,闯王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城内瞬间火光冲天。朱由检皇帝鸣钟召集百官,但无人响应。他知道自己的命运已经无法改变,为了避免重蹈靖康之耻的覆辙,他杀死了身边的嫔妃和公主。
然后,他来到煤山,看着身边唯一剩下的太监王承恩,他百感交集。在南宋灭亡时,尚有十万百姓跳海明志,而现在,只有一个人陪伴在他身边。
崇祯心如死灰,他戴上覆面,脱下龙袍,写下:“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崇祯在临死前保持了大明王朝最后的尊严,真是令人感动。
在崇祯皇帝面临困境的时候,太监曹化淳曾说:“如果魏忠贤还在,那么局势可能会有所不同。”这个魏忠贤就是天启年间备受争议的大人物。
那么,为什么曹化淳会对这个奸臣有如此评价呢?原来,魏忠贤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他曾经沉迷于赌博,甚至还欠下了大量的赌债。
尽管他的家庭并不富裕,但他仍然没有停止赌博,甚至将他的妻子抵押出去。他的赌博生涯最终以失败告终,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选择成为一名太监,以期改变自己的命运。
进入皇宫后,他发挥了自己的泼皮本性,对太子宫太监王安大献殷勤,巴结皇长孙朱由校的奶妈客氏。最终,他成功地成为了司礼监秉笔太监,权力极大。
朱由校,这位皇帝似乎对木匠活更感兴趣,对于朝政却没什么热情。结果,皇帝的朱批之权落入了魏忠贤手中,他借此机会笼络朝臣,谋取私利。
此时,大多数自诩以天下为己任的读书人都拜在东林党门下,他们对魏忠贤的所作所为是口诛笔伐,恨之入骨。然而,整个大明朝天下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瘟疫四起,天灾不断,国家财政拮据。
这让魏忠贤感到十分头疼,没有钱,他怎么贪钱呢?于是,他将手伸向了工商业和贸易发达的江南地区,恢复了万历末年被废除的工商税和海税,开始对富商们大肆横征暴敛,从而为国家财政减轻了负担。
事实上,魏忠贤自己也不知道,他只是想贪点钱,却意外地解决了国家的大麻烦。在辽东地区连年征战的情况下,袁崇焕临危受命,为了抵御敌人的进攻,在关外构建了“关宁锦防线”,从宁远到锦州,几乎将所有的城池都进行了一轮翻新和加固,连带着武器装备也进行了更新。
如果不是这些钱,恐怕皇太极早就入关了。
魏忠贤的一些无意之举确实为大明续了一波国运,但这并不是在美化他。边关将领开始为他大肆修建生祠,因为他是他们的财神爷,而且朝中有人好办事,以此作为投名状,得到他的信任,事情也就好办了许多。
魏忠贤的不断打压下,东林党人被贬出京,留在朝堂之上的也处处受制,无力对抗他的阉党。这一时期的普通百姓日子好过了一点,朝廷没有因为连年征战向他们加税,李自成作为一名普通邮差,也能按时拿到工资,富商可能就惨了,因为大部分的税收都是从他们身上搜刮的。
无论如何,天启年间整个辽东局势,远远好于崇祯年间。1627年,朱由校驾崩,由于没有子嗣,其弟朱由检继位。
早年做信王之时,朱由检就知道魏忠贤擅窃国柄,盗用内帑,陷害忠良,而东林党人皆为爱国志士,于是登基之后,他不再像朱由校一样,放任魏忠贤胡作非为,开始清算阉党。
魏忠贤瞬间跌落谷底,先是被赶出京城,崇祯仍不解气,又逼其自杀。树倒猢狲散,其余阉党也得到了该有的惩罚,深受崇祯倚重的东林党人重新回到朝堂,一时间众正盈朝。
崇祯年轻气盛,却忘了皇帝的职责不仅是除恶务尽,更是要权衡各方利益。历朝历代,皇帝单枪匹马对抗文官集团无异于自寻死路,因此历代皇帝或重用能臣,或重用宦官,或挑拨朝臣内斗,以确保自身的统治。
崇祯铲除阉党,却发现自己孤身一人难以应对文官集团的压力。不久之后,他便尝到了东林党人的厉害。他们打着不与民争利的旗号,要求废除商业税,但实际上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集团。
因为东林党人的根基就在江浙地区,他们一直依赖富商提供资金供他们赶考做官。当官之后,他们又利用权力为这些商人谋取政治庇护,这就是真正的官商勾结。
崇祯深知取消商业税后,国家将更加困难,但他对此却无能为力。明朝的政治体制与以往不同,内阁首辅有权驳回皇帝的旨意,这就削弱了皇权,使崇祯无法控制文官集团。
崇祯时期,财政困境使得他不得不对商人取消征税,但国家的运行依旧需要资金,因此他下令对农民加征“三饷”,使得百姓生活更加艰难,引发了大规模的叛乱。
为了应对这些叛乱,崇祯不得不取消了一些国内的驿站,但这部分节省的钱却被层层贪污。面对内忧外患,东林党人却视而不见,只顾中饱私囊。
崇祯不得不节衣缩食,为前线筹集军费,但那些大臣却哭穷不愿多掏一分钱。李自成打进北京后,崇祯才意识到文人误国的深重,他痛心疾首地说:“诸臣误朕也,皆可杀。”
李自成也实践了他的诺言,进城后抄了那些文臣的家,得到了巨额的银两。魏忠贤虽然奸诈,但他确实为皇帝分忧,他不拘小节,只管拿钱就要办事;东林党道貌岸然,后来却只会争权夺势,不顾国家安危。
这段历史警示我们,文人误国之深,不可不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