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历史的朋友中有许多估计对崖山海战都不会陌生。在公元1279年3月19日,元军在今天广东江门新会区的崖门镇周边海域,成功击败了南宋最后的水师。南宋丞相陆秀夫在败局已定之际,背着当时年仅8岁的南宋末帝赵昺(bǐng)投海自尽,至此南宋正式宣告灭亡。或许会有人对本文标题提出疑问,或者觉得标题党。然而,本文的标题并无错误。因为南宋最后一个皇帝虽然在8岁时去世,但南宋的亡国之君并不止他一个。在他之前,南宋已有一位皇帝在南京事实上的首都临安投降了元朝,而在投降后生活在元朝治下长达47年。那么这位皇帝究竟是谁?他在退位前后经历了什么?今天我们就一探究竟。
我们要讲的是宋恭帝,他是最后一位在南京(实际首都临安)登基称帝的南宋皇帝。宋恭帝,即赵?(xiǎn),出生于公元1271年,是南宋第6个皇帝宋度宗的第6个儿子。公元1274年,宋度宗去世,而此时的南宋陷入了混乱。虽然当时只有3岁的宋恭帝,由于前4个兄弟夭折,第5个兄弟赵昰(Shì)非其皇后全氏所生,因此顺理成章地成为南宋第7个皇帝。然而,实际上,由于年幼,宋恭帝的祖母太皇太后谢氏和母亲全皇后共同垂帘听政,而实际的军国大权则由权臣贾似道掌控。南宋政权在元朝建立后,陷入了风雨飘摇的境地。公元1271年,元朝建立,加速了南宋灭亡的进程。在元朝灭亡南宋的关键战役襄樊战役后,元军渡过长江,直逼临安。
公元1275年,贾似道率领13万南宋军队在安徽芜湖与元军决战,但由于夏贵投降元军,导致南宋军节节败退。虽然太皇太后罢免了贾似道的官职,但南宋陷入混乱,最终在1275年1月18日元军兵临临安,太皇太后在2月4日抱着当时只有5岁的宋恭帝向元军投降。在元朝首都大都,忽必烈封宋恭帝为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大司徒、瀛国公,并将一位元朝公主赐予他为妻。此后,宋恭帝和母亲被安置在大都,其祖母谢太皇太后不久后也迁至大都,几年后在那里去世。
虽然南宋灭亡,但宋恭帝得到了较高的礼遇。这一礼遇的原因在于南宋与元朝之间并无太多历史恩怨,同时元朝希望利用宋恭帝的身份平息南宋的残余抵抗,将其用作元朝的形象代表。然而,南宋的抵抗并未完全平息。在南宋朝野众怒的情况下,贾似道被官员郑虎臣在福建漳州的路上杀死。尽管南宋的重臣文天祥等人逃脱临安,继续抵抗元军南下,元廷通过给予宋恭帝礼遇,试图通过他劝降抵抗势力。
然而,公元1282年,元大都传出了一些谣言,导致元朝对宋恭帝的处理发生了变化。在元大都,有一个福建僧人声称土星犯帝座,忽必烈将有麻烦。此后,有一支由河北定县人组成的群体,自称宋主,声称要解救被囚禁的文天祥和宋恭帝。这引起了忽必烈的担忧,他中止了对文天祥的继续劝降,并下令将其处死。此外,他改变了宋恭帝和全太后的安置,将宋恭帝调往上都,并让全太后在大都的正智寺出家为尼。这一变化表明元朝对宋恭帝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在上都,元朝将宋恭帝赋闲,并命令他前往土番(今天的西藏)学习佛法,即命令他出家。有关此事的史料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忽必烈主动安排的,另一种是宋恭帝自愿要求的,以表明他不再从政。无论是哪种情况,宋恭帝在西藏的生活似乎相对平稳,他甚至可能被允许在其他地方进行游历。有学者认为,他可能曾到过元朝北境的谦州地区,即今天的图瓦共和国。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宋恭帝可能曾返回汉地,甚至可能回到临安,并在那里传授佛学。但由于关于他的行踪的藏文文献只有零星记载,因此关于他后来的具体生平存在一些争议。
在现代,多语种史料的研究揭示了宋恭帝在西藏度过的几十年中的一些经历。根据这些史料,宋恭帝在萨迦寺学佛修行,成为了精通藏语和梵语的佛经翻译大师。他还可能将一些佛教经典从汉文翻译成了藏文。在萨迦寺,他可能表现出了很高的学识和道德,甚至可能成为了寺院的总持。尽管汉文史料对他的后来的记载很少,但藏文史料却揭示了一些他在西藏度过的岁月。宋恭帝在西藏的生活应该相对平稳,甚至可能还有一些游历的经历。根据汉藏史料《汉藏史集》的记载,他在西藏受到了当地人的支持,拥有很高的威望。然而,根据同样的史料,元英宗对此感到震撼,下令将宋恭帝处死。据称,宋恭帝去世时,流出的不是血,而是奶汁,这种说法是对冤死者的一种常见描述,也反映了他在西藏受到爱戴的情况。虽然有关宋恭帝后来是否反抗元朝的说法存在争议,但他在西藏度过的几十年生活的传奇经历是不可否认的。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有史料表明他可能曾返回中原,进行了一些游历。同时,有一些关于他后代的传说,认为他在西藏生活期间可能结婚并有了子嗣。关于他的儿子赵完普,史书中提到他至少活到了公元1352年,而后的记载便渐少。元顺帝在反元义军兴起时,将赵完普迁至沙州,之后关于他的生平再无记录。至于元顺帝是否为宋恭帝的私生子的传说,则因缺乏实质证据而被普遍视为牵强。尽管历史关于宋恭帝的细节存在争议,但他的一生仍然是中国古代史上一段引人入胜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