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在短短十年之内同时开启了好几个大项目,将所有人折腾得疲惫不堪。
整个大秦帝国都已经到了极限,完全就是靠他的个人威望在勉强维持。
可这位爷还不消停,连自己都不放过。
那么秦始皇又做了哪些事,成功把自己给送走了呢?
一、秦始皇的身体很好
一直以来,关于秦始皇的身形外貌,我们都是以《史记》中的描述作为想象蓝本。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
如果照这个记载来看,秦始皇那就不是个正常人。
蜂准:指鼻梁高耸;
长目:指眼睛细长;
挚鸟膺:指胸骨有异常凸出;
大家想象一下,如果长成这样,秦始皇的颜值能打几分?
敢不敢拍视频、开直播?
恐怕大概率是会影响人气的。
而且如果前三条只是影响颜值的话,那么第四条【豺声】就直接影响健康了。
豺声:指声音变形,听起来像豺狼。
这不仅仅是声音不好听的问题,而是往往伴随着支气管和肺部出现问题。
我们知道,假如呼吸系统出现疾病,那就会极大的影响人的身体素质。不能剧烈运动,要随身常备药物等等。
如此说来,秦始皇应该是一个外表颜值不高,而且身体虚弱的人。
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
从种种记载和迹象表明,秦始皇的精力非常充沛,工作热情极高。
从他扫平六国、巡游天下、开启一个又一个大工程来看,很难想象这是身体虚弱的人能做出来的事。
那是哪里出了问题?
是《史记》的记载错了?
其实对于秦始皇的描述,并不是司马迁本人的论断,他只是转载了尉缭的描述。
(尉缭:没错,这话是我说的!)
尉缭此人曾经在秦始皇手下上过班,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认为秦始皇这个人刻薄寡恩,不是个值得跟随的好老板,于是就辞职不干了。
有这一层感情色彩,那尉缭对于秦始皇外貌的描述就值得商榷了。
不说描述得一模一样吧,至少也是毫无关系。
尉缭这么说,应该更多地是表达对嬴政的反感。
而且近年出现的秦始皇面部复原图,也证明了他的外貌很正常,没有缺陷。
那么,可以下定论了。
秦始皇是一个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的人。
不过再好的身体也要注意保养,可嬴政没有这么做,反而不断透支自己的健康。
二、秦始皇每天批阅的奏章很多
由于秦国从“商鞅变法”开始就选择了【郡县制】这条路,那么就注定了秦国国君的工作量不会小。
这很公平。
既然你选择了从上到下的高效管理,既然关键的权力都向秦王集中,那么相应的工作自然也要承担起来。
以前的秦国还好,就管自己一亩三分地,国君还不至于那么忙。
可一百多年的对外扩张,秦国的疆域越来越大。
秦孝公的时候还只是关中平原这一片;
到了秦惠文王,巴蜀一大片地方已经纳入秦国的账户;
秦武王、秦昭襄王积极进取,江汉平原、山西高地等等,陆续被秦国拿下;
到了嬴政接手的时候,秦国的疆域已经接近天下的一半了。
(嬴政继位时的秦国)
所以我们看到的“奋六世之余烈”,是一张一张不断变化的历史地图;
而真正的“奋六世之余烈”,是历代秦王不断增加的工作量。
到了秦始皇这会儿,花费10年时间将六国扫平,疆域近乎扩充了一倍。
要想迅速把六国的地盘消化吸收,这其中的工作量可不是翻一倍这么简单。
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奏章重量达到120斤。
秦代的一斤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半斤,120斤差不多就是现在30公斤左右。
这大概是个什么概念呢?
我们都知道,在纸张普及之前,古人写字都是用竹简和木牍,一卷一卷的,非常沉重。
那30公斤竹简能写多少字呢?
做个横向比较。
西汉的时候,司马相如给汉武帝写过一篇10万字的长文,用了差不多3000片竹简,大约12公斤。
算下来1片竹简大约写30多个字,1公斤竹简大约8000多个字。
那秦始皇的30公斤奏章折算下来,差不多每天就是20多万字。
(竹简很重的~)
说实话,这个结果小步自己都不敢相信。
20多万字啊,哪怕是动辄几百万字的网络小说,也得有好几十章的篇幅吧?
一目十行地看,恐怕也要看上半天。
而且还有一点,这20多万字可是古文!
在笔墨纸张之前,古代人写东西,一个是竹简木牍成本高,另一个是用刀刻字很费劲。
所以造成古文的字数很精炼,而信息量却极大。
如果真的是这样,秦始皇要看完这30公斤的奏章,还要逐一写出审批意见。
怕不是每天都要996哦?
四十多岁的人,每天这么熬,恐怕吃不消吧?
三、五次巡游消耗身体
除了工作忙,秦始皇还不喜欢在家老实待着,他还要巡游天下。
从公元前221年称帝,到前210年走人,这位爷5次巡游天下,基本上一半的时间都在路上。
我们来看一下这五次是啥情况:
【第一次巡游】
时间是在公元前220年,始皇称帝的第二年。
《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
很明显,这次巡游的方向是西边,秦始皇把关中、陇西、黄土高原这些地方转了一圈。
这很好理解,大业初成,始皇肯定要把自己的大后方走一圈,保证基本盘不出问题。
由于离家近,而且关中经过多年的建设,道路、桥梁这些基础设施都非常完善。
所以第一次巡游时间不长,秦始皇在当年就回了咸阳。
也是在这一年,政哥下令,在大秦各地修建驰道。
【第二次巡游】
这次巡游是在公元前219年,基本上花费了一整年的时间。
秦始皇走了一个顺时针的大圈,先是去泰山封禅,接着又去看海,然后往东南走到现在江苏北边这一片,歇了三个月。
之后开始往西,穿过中原走到湖南、湖北这块,最后走武关回到咸阳。
这次巡游吧,怎么说呢?反正就是挺不顺的。
秦始皇在泰山封禅,本来志得意满,结果突然下起了大暴雨,淋成落汤鸡,搞得非常狼狈。
后来到了泗水边,听说周天子的“九鼎”之一就在河里,政哥安排了一千多人下河打捞,结果啥也没捞着。
到了湘山,又遇到大风,影响了行程。政哥大怒之下,找了三千刑徒把湘山的树都砍光了。
总之就事事不顺,也难怪秦始皇一肚子火。
(秦始皇巡游天下)
【第三次巡游】
第二次才回来不就,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又坐不住了。
这次巡游的路线是个逆时针。
还是先向东,不过刚出门就碰到彩蛋。
张良在博浪沙给秦始皇准备了【铁椎大礼包】,把政哥的一辆豪车给砸烂。
巧合的是,张良的大铁椎也是120斤,和秦始皇一天的工作量相当。
砸完车,张良溜得贼快,政哥派人抓了10天没抓到人,只能自认倒霉。
不过这个事没有影响秦始皇的心情,他又到琅琊转了一圈,之后从河北、山西这条线回关中。
【第四次巡游】
也不知道是博浪沙吓着了还是咋的,嬴政总算是消停了两年。
公元前215年,这一次是北巡。
秦始皇就直奔东北方向,到了今天的秦皇岛和山海关,然后走到塞外,从内蒙古绕了一大圈,再从榆林这条线回到咸阳。
也就是这一年,徐福等人带回一句谶语---亡秦者胡。
于是秦始皇开始北击胡人,开始修长城。
【第五次巡游】
公元前210年,政哥的最后一年。
这一次,他准备来一把大的。
从武关出来,先到两湖,接着顺江而下,走到今天的江浙沪。
接着北上到琅琊。(发现秦始皇是真喜欢琅琊这个地方)
再然后,渡过黄河,走到沙丘这个地方,秦始皇病倒了,含笑九泉。
至此,五次巡游全部结束。
(秦始皇倒在了沙丘)
我们不讨论秦始皇巡游天下的目标和意义,也不讨论他多次巡游造成的巨大花费。
本文只探讨巡游对始皇身体健康的影响。
古时候出远门,可不像现在坐飞机、坐高铁这么便捷。
除了有河的地方可以坐船以外,其他的路,秦始皇只能老老实实坐马车。
古代的夯土路比不上现代的水泥路平整,古代的马车也没有现代汽车的橡胶轮胎和弹簧减震。
也就是说,马车的任何一点震动,都需要坐马车的人来硬抗,人坐在里面非常不舒服。
没有概念的朋友,可以试着把自己家里的自行车或者电瓶车轮胎气给放了,然后骑着走两步,就知道“颠簸”这个词的含义了。
当然,秦始皇是皇帝嘛,可以在马车的内饰上面多下功夫。比如弄个真皮座椅啥的,来减轻马车的颠簸。
但我想,大概率是比不上现代汽车的乘坐体验的。
所以古代有个词叫“车马劳顿”,就是说坐着马车出远门,是一件非常累人的事情。
如果只有个三、五天,那还可以忍一忍。可秦始皇这样的巡游,一出门至少大半年回不来。
长时间地处于这种辛苦坐车的状态,对于身体是一种极大的消耗。
而且别忘了哦,政哥坐在车上可不是没事刷手机哦~
上文提到的每天120斤奏章,就是坐马车也要批完哦~
秦始皇的身体就是再好,也禁不住这么造吧?
最后小步说个笑话,嬴政最好没有晕车的毛病。
否则一边晕车,一边批奏章。
这酸爽~
秦始皇:这画面感真强!我给你点赞三连,求求你别说了~
四、生活的坏习惯---求仙问药
如果说每天120斤奏章和出门巡游,还可以说成是工作需要的话。
那求仙问药这一条,真的是秦始皇自己糟蹋身体了。
要问在一统天下之后,秦始皇还有没有愿望没有实现呢?
肯定是有的,
那就是“长生不老”。
要是能够一直活下去,自己就能够永远成为这天下的主宰,让天地万物都按照自己的意志来运转。
那该有多好啊!
这个想法对秦始皇的诱惑力太大了,他几乎是不遗余力地派人寻找仙人和不死药。
(秦始皇海外求仙)
《史记·秦始皇本纪》:于是遣徐巿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往海上就派了几千人,陆地上的肯定更多。
可世界上哪里有长生不老的药呢?用脚后跟想也知道这些人是找不到的。
找不到怎么和秦始皇交待?
要么像徐福一样带着钱跑路,出海一去不回,我不开手机你就找不到我。
要么像卢生一样找各种理由来搪塞,忽悠秦始皇继续投资。
一开始的时候,只要是说去找不死药的,嬴政是要人给人、要钱给钱。
可眼见着一年一年过去,来要经费的江湖术士越来越多,然而不死药却始终没见着。
嬴政心中当然会起疑心,
我该不会,被骗了吧?
偏偏卢生这些人拿了秦始皇的经费,办不成事也就算了,还要开直播嘲讽他人傻钱多。
《史记·秦始皇本纪》: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
说完这些话,卢生就跑路了。
真当我们政哥是个好脾气?
卢生抓不着,于是咸阳的其他术士倒了霉,有460多个术士被抓,然后被秦始皇给坑了。
原本坑的是江湖术士,可后来传着传着就变成了儒生。
于是就有了“焚书坑儒”的故事。
还是那句话,我们这里不讨论这件事的对与错,也不分析秦始皇为了求仙问药而耗费了多少钱财,只讨论对秦始皇的健康影响。
按照嬴政对这件事的热情,他有很大可能是服用丹药的。
我们现代人都知道,丹药这种东西里面含有铅、汞等重金属,吃下去对身体有害无益。
但这事儿和古人就没法说,
别说秦始皇那会儿,就是到了清朝的雍正,不也还在炼丹吃药么?
(秦始皇服用丹药)
我们没法去考证秦始皇每天吃多少丹药,也不知道丹药里面究竟有哪些成分。
总之,对健康没有任何好处就对了。
所以你看,天天996,长年在外奔波,还经常服用丹药。
这三件事加在一起,就是铁打的身体也扛不住啊~
果然,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走到沙丘突然发病,病势极其凶险,人很快就没了。
这估计是之前多年的辛劳和损耗,造成的油尽灯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