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的名人,有所谓的黄埔三杰之说。但三杰之外,还有一位能人:李默庵。
当时流传“文有贺衷寒,武有胡宗南,又文又武李默庵”,这句广泛流传于黄埔校园中的评语,就连周恩来都非常认同,这是对李默庵能力的极大认可。
但这位又文又武的能人,在解放战场上却丝毫没显示出功力。
此事的一大推手,就是我们敬爱的战神粟裕大将。
一、 李默庵其人
1946年6月26日,李默庵出任国民党第三方面军司令官、徐州绥署第一绥靖区司令官。
也就在同一天,中原地区发生了一件事关国共两党命运的事件,即“中原突围”。
中原突围战役打响了解放战争的第一枪,国共两党再无和谈可能,解放战争的序幕正式拉开。
由于中原突围事件,李默庵职位的变动也引起各方注意,在这个特殊关头,李默庵的到来意味着什么?平心而论,李默庵在解放战场的存在度并不高,但是这并不影响他是一位能人。
1904年,李默庵出生于湖南长沙,曾在长沙师范学校读书,和毛主席属于校友关系。
李默庵20岁时成功考入黄埔军校,成为黄埔一期的学生,同期的还有徐向前、蒋先云、陈赓、胡宗南等人。
在校期间,李默庵成绩优异,很快成为学校的风云人物。
当时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对李默庵十分器重,多次向李默庵发出邀请,希望他能够加入中国共产党。
李默庵再三考虑后,决定加入共产党,不过他本人对于共产主义却是嘴上一套、背后一套,并没有真正的信仰。
中山舰事件后,李默庵就公开声称:退出共产党,效忠蒋介石。
自1932年之后,李默庵长期协同卫立煌,对中共苏区进行“围剿”,手上沾了不少红军的血。
前有“围剿”旧仇,现有“中原突围”新恨,蒋介石要求李默庵调任苏北,显然意有所指。
二、蒋介石图谋苏中、苏北
抗日期间,国民党迁都重庆,蒋介石为此发了几年牢骚,眼见抗战胜利,蒋介石终于能带着夫人,重返金陵温柔乡。
不成想,和南京一江之隔的苏中、苏北地区遍地红旗,共产党的解放区竟然延伸到了南京城下!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蒋介石立即规划进攻苏中、苏北地区的解放军。
李默庵空降苏北,就是关键一步,国军已然图穷匕见。
蒋介石信心满满,以为攻下江苏全境手拿把稳,李默庵却默不作声。
此时的李默庵虽然手握十余万精兵,但是仍然有所顾忌,他所忌惮的正是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
李默庵没有和粟裕打过交道,只听说过粟裕的一些抗日战绩,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了解粟裕,这个仗就没法开打。
这时,国民党陆军总司令顾祝同和李默庵讲起了他和粟裕的一次会面。
1946年初,当时国共两党还处于谈判期间,顾祝同就和粟裕一起吃过饭,酒席上,粟裕既不喝酒也不碰鱼肉,仅仅吃了一点素菜。顾祝同试图拉拢粟裕,向粟裕夸道:“粟裕将军,久闻你的大名,你很会打仗”。粟裕严肃说道:“说我会打仗,那都是一些谣言,我打的每一场胜仗都是毛主席的指挥和将士们浴血奋战的结果”。
顾祝同形容粟裕:个头不高却又面带杀气,少言寡语却又文质彬彬。
听完顾祝同的描述,李默庵挠了挠头,心想:人家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听你顾祝同一席话简直如听一席话,什么都没弄明白,我李默庵还是不了解粟裕啊。
李默庵还没挠完头,蒋介石的电话就打来了:你李默庵也别磨磨蹭蹭的了,立马率军“围剿”解放军。
李默庵心一横,硬着头皮带领五个整编师共12万人开赴长江北岸,剑指苏中,风雨欲来。
三,毛主席采纳粟裕建议
眼见国军试图以南通、泰州一带为跳板,先进攻如皋、海安等解放区,后染指当时的苏皖解放区首府淮阴,中央立即制定了对策。
毛主席给粟裕致电:如果国军进攻,要“实行外线出击”,具体部署如下:
第一,山东野战军与晋冀鲁豫野战军进攻豫东和徐州至蚌埠一段区域;
第二,华中野战军西出淮南,进攻蚌埠至浦口一带,作为策应。
毛主席计划不在解放区内交战,要把战火引到国民党统治的区域,既能保护解放区不受破坏,也能伺机开辟新的解放区。
听闻毛主席的战略部署后,粟裕陷入沉思:毛主席外线作战的策略确实是个好方法,但是若想把国军吸引到外线,必须主力牵引,各个野战军倾巢而出,解放区必然空虚。
我军力量本就弱于国军,如果在外线作战不利,解放区因空虚被敌军趁虚而入,到时可就进不得、退不得,被包了饺子。
6月29日,粟裕和谭震林等人联名向中央致电:希望苏中地区的华中野战军在解放区内线作战,等待山东野战军、晋冀鲁豫野战军完成作战任务后,华中野战军再西出淮南,策应作战。
毛主席接电后,和中央军委商酌多日,最终决定支持粟裕想法,“先在内线解放区打出几个胜仗,然而转到外线”。
毛主席战略想法的转变,直接造就了粟裕接下来在苏中战役中的辉煌。
四、粟裕大展身手,名震一时
1、宣泰战役
7月9日,李默庵在常州召开军事会议,确定将在7月13日进攻解放区。
当国军各部出发前往作战地点时,蒋介石却临时变卦,命令李默庵择日再战。
就在李默庵向蒋介石询问为何延期的时候,驻守泰兴、宣家堡的国军发来了求救电报,粟裕竟然主动进攻了。
上文说到,粟裕自知力量不足,却又为何主动攻击呢?
多年后,粟裕给出了答案。
原来,就在李默庵常州会议后不久,“国军将在数日后发起进攻”的消息就传到了粟裕耳中,军事机密外泄,表明李默庵军中高层必有我军同志,笔者在查阅粟裕将军的回忆录和苏中战役的书籍后,仍没有找到这位隐藏在敌军中的同志究竟是谁,也许这将永远是个谜。
虽然仍在内线作战,但粟裕不想受制于人,在获知敌军即将进攻后,主动出击,苏中战役的首场战斗,宣泰战役打响了。
此战粟裕在正面战场投入六个团,华中野战军第一师的三个团负责进攻宣家堡,第六师的三个团围攻泰兴。
粟裕之所以先拿泰兴、宣家堡两地的国军开刀,除了这两地军事力量薄弱外,还有着地缘考虑。一旦拿下泰、宣两城,泰州和南通的国军联系会被拦腰切断,便于后续作战。宣泰战役前后不到三天,粟裕在给毛主席的电报中,汇报了此次战果:“歼灭整编八十三师的两个团和一个山炮营,共三千余人”。
2、如南战役
李默庵在收到宣、泰求援信号后,一边派遣整编六十五师前往支援,一边将目光转向了如皋解放区,他想趁粟裕在泰兴作战之际,进攻空虚的如皋。
粟裕早就料想到了这一步,在获知敌军动向后,粟裕毫不恋战,立即下令:退出泰兴,转战如南(如皋南部)。
负责进攻如皋的是国军整编第四十九师,该师的前身是张作霖的警卫部队,装备精良、机动性好。李默庵原本计划借助该师的机动性,在粟裕回援之前,攻下如皋。
不成想,粟裕的速度更快!
7月18日,华中野战军第一师抵达林梓一带,切断敌军退路,第六师向东行军至宋家桥附近,在该地截击整编第四十九师,野战军第七纵队从如皋东南方向进入战场,对敌军形成合围。如南战役也是三天结束,此战歼灭第四十九师师部、第二十六旅全部、重创第七十九旅、第九十九旅,毙敌一万余人。
如南战役的溃败,让李默庵十分恼火,迅速调集重兵,誓要和粟裕一较高下。眼见敌人来势汹汹,粟裕决定暂退到海安,计划下一场对决。
3、海安战役
海安南临长江、北通淮中,是一个战略要地。
为确保进攻海安万无一失,国军参谋总长陈诚飞抵前线,和李默庵一同计划进攻方案。
粟裕也深知其中危险,立即动身前往淮安,和华中局领导当面商谈。粟裕认为:和国军交战,决不能过于注重一城一地的暂时得失,应当随机应变,优先保存有生力量,伺机再战。华中局领导赞同粟裕的看法,最终决定:由第七纵队驻防海安,主力部队乘机修整。
7月30日,国军整编第六十五师、整编第四十九师、整编第二十一师、整编第二十五师等共出兵七个旅五万多人,围攻海安。第七纵队采取运动防御战策略,在仅投入三个团兵力的前提下,坚守四天,杀伤敌军三千余人,敌我伤亡比15:1。
8月3日,粟裕电令第七纵队撤出海安,前往李堡地区,粟裕将在这里进行一场伏击战。
4、李堡伏击战
海安战役后,李默庵对粟裕更加忌惮,粟裕用兵变化之奇、战略转变之快,让他捉摸不定。
再三思虑后,李默庵决定暂缓进攻,加强防线。
8月10日,国军新编第七旅奉命到李堡驻防,粟裕得知后,认为“歼敌良机已到”, 立即电令华中野战军第一师从正面进攻,第六师和第七纵队出兵两个团,急行到陆家尖一带,阻击敌方援军。此战,野战军共消灭敌军9000余人。
5、关键对决
8月21日至23日,粟裕又先后指挥了丁堰战役、林梓战役,均取得胜利,粟裕已经六战六胜。
国军仿佛成了地鼠,哪里冒头,哪里就要挨打。
李默庵急的团团转,拍了拍脑门,终于想出一招“妙计”,引蛇出洞。
李默庵做出以下部署:
一,国军第五军进犯睢宁,而后直奔淮阴,这是表面力量;
二,驻扎在扬州的第二十五师由黄百韬统帅,立即出城,沿运河北上,进攻邵伯镇,这是背后力量。
李默庵想通过攻击淮阴的办法,诱使粟裕撤回在苏中地区的兵力,支援淮阴,然后国军将其一口吃下。
李默庵千想万想,就是没想到,这波“妙计”,不仅赔了夫人还折了兵。
得知敌军行动后,粟裕识破了李默庵的把戏,礼尚往来,面对李的“引蛇出洞”,粟裕来了个“围魏救赵”。
粟一方面命令第十纵队严防淮阴,另一方面集结华中野战军第一师、第五师、第六师,前往如皋黄桥埋伏。在国军进攻淮阴后,如皋地区的野战军也发起了冲锋。
粟裕的这一招直接把李默庵打的晕头转向,两地竟然同时出现了解放军,而且火力都不弱,难不成粟裕还会分身术?
可以肯定的是,国军不会分身术,淮阴、黄桥两地的野战军先后击溃敌军,共歼敌近两万人,国军精锐损失惨重。
如果说抗日战争中的粟裕是初露峥嵘,那么苏中战役就是粟裕的成名之战,苏中七战七捷让国军“闻粟色变”,粟裕由此开启战神之路。反观李默庵,这位在土地革命战争中曾经不可一世的“黄埔才子”,却在粟裕手下一败再败,被老蒋一脚踹出国军高层,从此再无实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