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解释:
孔子被围困在了匡这个地方,说:“虽然周文王已经离世,但他所遗留的文化道统不都在我这里吗?如果老天将要废弃这样的文化道统,我这个后死者就不会参与学习并掌握这些文化道统了啊;既然老天并没有要废除这样的文化道统,那么这些匡人又能拿我怎么样呢?”
感想:
1. 子畏于匡
孔子离开卫国,在前往陈国的路上,经过匡这个地方的时候,被当地民众(即匡人)围困起来。畏,拘囚之名。可见当时情况对于孔子师生而言很危险。
匡人为何要围困孔子师生呢?原因是,鲁国季氏的家臣阳虎(也叫阳货)曾经侵犯匡地并残害过匡人。由于孔子与阳虎长相相似,而且为孔子驾车的颜刻,也就是那时替阳虎驾车的人。所以,匡人一看,就以为阳虎来了,正好可以复仇。于是大量匡人就把孔子师生给包围起来,试图除掉他们的“仇人”。
据说这样一围困就是五天。情况危急之下,学生们很着急,试图保护孔子突围。但孔子没有慌乱,倒显得很镇定。他和学生们依旧像平日里一样,授课学习,探讨学问,还弹琴唱诗。这就让匡人奇怪了,也终于明白,他们认错了人,最终向孔子道歉并放行。
2. 其如予何
在被匡人围困危险的境地,孔子显得很镇定,他的底气在哪里呢?
很明显,孔子又一次搬出了“天”这个概念。上一次是在“述而篇”里,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天,即天命。所谓顺应天命,即是要将天授禀赋的向善人性激发出来。向善人性被激发,是得到了发自内心的真诚仁德的力量所致。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真诚仁德力量,孔子就非常笃信自己的使命,也就是学习并传承先王的文化道统。这个文化道统也就是礼乐制度。
所以,孔子说:“虽然周文王已经离世,但他所遗留的文化道统不都在我这里吗?如果老天将要废弃这样的文化道统,我这个后死者就不会参与学习并掌握这些文化道统了啊;既然老天并没有要废除这样的文化道统,那么这些匡人又能拿我怎么样呢?”
孔子知天命,就很自信。
一是对先王遗存的文化道统很自信。孔子充分肯定礼乐制度的价值,自己身体力行学习并致力于传承。无论是在位谋政,还是周游列国,抑或是删定赞修、诲人不倦,都是全情投入、全力以赴的。
二是对文化道统学习并掌握很自信。孔子十五志于学,而且其志一以贯之。他有这个自信,弟子三千的追随,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诲人不倦。“文不在兹乎”一句话,孔子舍我其谁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
三是对自己能传承文化道统很自信。钱穆先生说:“盖孔子自信极深,认为己之道,即天所欲行于世之道。自谦又甚笃,认为己之得明于此道,非由己之知力,乃天意使之明。”既然老天“未丧斯文”,自己“传承斯文”就是天意。
既然一切皆是出自天意,则“匡人其如予何”?也就是说,匡人能奈我何?
3. 真诚无惧
所以,钱穆先生说:“此乃孔子内心诚感其如此,所谓信道笃而自知明,非于危难之际所能伪为。”这一定是孔子深信自己的使命反应。因为在身处危难之际,是伪装不出来的。
孔子“知天命”“顺天命”“行使命”,体现了其真诚仁德的力量。即使“杀身成仁”亦真诚无惧。
作为新时代的育人工作者,将会面对各种教育挑战,是自怨自艾,还是勇往直前?这就需要为师者寻找并笃信自己的教育使命。也只有像孔子那样“知天命”“顺天命”“行使命”,才有机会获得从事教育工作的内心真诚。因为拥有对待教育的真诚仁德力量,为师者方能无惧各种教育压力,自胜其私,从而聚焦立德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