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西安事变的争议:张学良究竟自保还是爱国?
一直以来,关于西安事变都有很多争议,这起被历史书上称为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兵谏,根本原因到底是因为张学良爱国,还是为了在蒋介石的重压下自保呢?
下面作者就为大家解答,西安事变中的各个重要问题,分析张学良的心路历程。
想要透彻地了解西安事变,就不得不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根本目的到底是什么?
蒋介石对张学良的真实态度是什么?
张杨二人究竟谁是西安事变的主要推手?
苏联和共产国际对整个西安事变的影响?
西安事变的妥协究竟是对是错?
蒋介石回到南京后为何不反悔?
首先,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其实是自保为大,这一点目前是没有争议的。
说几点证据,首先,蒋介石此人色厉内荏,对待军阀的态度只有一个,那就是让他们互相消耗,最好是打得一片混乱,这样蒋介石才能保证自己的力量占绝对优势。
要知道,即便是在红军长征后,蒋介石对阎锡山、张学良这些真正拥有强大实力的军阀,还是非常忌惮的。
原因也很简单,东北军是老帅张作霖一手带出来的,听命于少帅张学良是一定的,即便是张学良倒戈要打老蒋,这些东北军也一定是言听计从的。
所以,老蒋一直给张学良重压,逼迫张学良去“剿共”,一是削弱我党有生力量,二是消耗张学良的部队,以及东北军的精气神。
东北军自己是想抗日的,这点毋庸置疑,但凡是个军人,谁也不想背上“一枪不发丢东北”的骂名,更不想这辈子都回不到故土。
所以,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一是为了打破老蒋对自己的重压,反客为主,二才是为了抗日。
当然,这两点原因并不是割裂的,老蒋不抗日,所以张学良必须摆脱老蒋才能抗日,想要摆脱老蒋,兵谏显然是一个好的方式。
由此,也能很好地回答第二个问题,就是蒋介石对张学良是什么态度。
蒋介石对张学良虽然一口一个汉卿,但还是不敢真正地信任张学良,对于蒋介石来说,张学良的凝聚力太强,势力也过于庞大,是个完全足够威胁自己统治的存在。
蒋介石对张学良的政策有两点:一是逼着张学良剿共,看看他是否听话,二就是尽可能地削弱张学良的势力,最好是在剿共的过程中,削弱张学良在东北军中的威信,以便日后分而治之。
蒋介石可能不是一个好的军事家,但一定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对于各种玩弄人心的套路用得是得心应手,否则他也不可能以黄埔军校校长的身份,力压汪精卫、胡汉民等实力派,最终上位。
第三个问题,张杨二人,究竟谁才是西安事变的推手,事实上,两个人对西安事变都非常重要,杨虎城也同样是实力派,在地方政治影响非常强。
张杨二人,张是军事推手,杨是政治推手,二者缺一不可,当然,张学良还是主要下决心并且执行的人。
杨虎城在讨伐唐生智的战斗中立了奇功,虽然不是蒋介石的嫡系,但也担任了17路军总指挥,以及国民党陕西省主席。
并不是蒋介石不想直接派嫡系空降陕西,而是蒋介石发源于南方,其嫡系也大多数是南方人,因此在北方缺乏社会和群众基础,外籍官员也不易统治。
杨虎城在陕西的群众基础很好,人也还算是好控制。而且,杨虎城是冯玉祥的叛将,让杨虎城坐镇陕西,剿灭冯玉祥残部,是再好不过的。
因此,张杨二人振臂一呼,再加上东北军的实力,对于蒋介石而言,西安直接就变成了龙潭虎穴,这是必然的。
政治上来讲,西安是杨虎城的地盘,军事上来讲,张学良的三十多万东北军,就驻扎在附近,蒋介石拿什么翻盘?
所以,蒋介石错就错在了,忽略了张杨二人对自己的不满,以及对自己太过自信,甚至还敢跑到西安去监督“剿共”。
接下来就是第四点,那就是共产国际和苏联,对西安事变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这里,笔者想说的是,共产国际其实对当年中共的影响非常大,而且几乎全部都是坏影响。
共产国际总有一种“老大哥”的感觉,并且在瞎指挥上情有独钟,前有“纸上谈兵”的李德,后有反对“西北大联合”的政策。
当然,这和苏联与蒋介石的斡旋也有很大关系,根本原因还是共产国际当时还是押宝蒋介石,认为蒋介石才能代表中国,忽略了红军赤化根据地的能力,以及红军本身的顽强。
其实,当年的西北,根本不用走到西安事变这一步。
1936年中旬,中共和张学良的关系已经越来越好,东北军甚至给我党送来了弹药,所谓的“剿共”也成了给蒋介石演的一出大戏。
张学良这边打,我们就退,过几天我们再把根据地抢回来,双方心照不宣,子弹朝着天打,只要搞出动静让张学良能交差就可以。
同年6月22日,张学良对蒋越来越失望,于是提出了加入共产党,并且让中共派出政委和干部,来训练自己手下的东北军,和我党搞统一战线进行抗日。
我党当然非常同意,但共产国际却直接拒绝。
但是,共产国际的这个拒绝,其实非常致命,甚至直接影响了整个中共在未来的布局,也进一步的导致了西安事变。
当时,我国的形势是这样的,新疆地区的盛世才执行亲苏政策,可以算是暂时的盟友,张学良杨虎城二人都想抗日,这样一来,西北大联合的抗日战线基本已经形成。
而且,当时我党的态度就是,搞西北大联合,扯起抗日反蒋的大旗,最好是让蒋介石直接下野,换一个抗日的领袖来领导国民党。
结果,苏联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严厉地斥责了我党不应该搞“西北大联合”,也不能反蒋,更不能同意张学良入党。
要知道,此时两广地区的李宗仁和陈济棠,已经开始扯起了抗日反蒋的大旗。
而且,当时的红军主力并不是中央红军,而是还驻扎在西康和四川的红二、四方面军。
红二四方面军加在一起将近9万人,这也是因为中共和杨虎城的“汉中密约”让红军得到的发展。
再加上,此时张杨以及我党,都在积极联络华北地区的国军将领。
此时,两广的反蒋抗日大军已经在向湖南进发,红四方面军也开始北上,只要此时中共振臂一呼,并且获得共产国际的支持,老蒋是必然下野的。
但是,共产国际的反对,直接让中共这个主导者没了声音,蒋介石趁机分化两广地区,这场本来能够影响全国抗日大局的好机会,被老蒋直接化解。
随后,所谓的“西北大联合”也因为共产国际的反对而直接化为泡影,本可以提早6个月的全国抗日,也被迫推迟到了西安事变后。
所以,共产国际在这件事中,起到的是完全的负面作用,甚至,在这之后,共产国际还指责中共和张学良秘密发动西安事变。
当然,从莫斯科的角度出发,他们维护蒋介石,是为了维护苏联在远东和中国之利益,这无可厚非,但对于中华民族的抗日大局来说,共产国际的横插一脚,显然是负面影响巨大的。
再来说说西安事变后,关于张学良和我党的妥协,究竟是对是错。
其实,在西安事变发生前,蒋介石已经再次稳定了全国局势,之前两广,西北纷纷举旗反蒋的好局,之后再也不会存在了。
所以,中共不得不妥协,做出了“放蒋而不杀蒋”的举措,也是时局所迫。
因为此时只有蒋介石能坐稳这个位置,一旦杀蒋,各地军阀力量几乎平衡,没有一个话事人能像蒋介石一样,可以再次团结起全国。
中国会再次陷入军阀混战的局面,日寇再逐一分化,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放蒋其实是必然的,无论是中共还是张学良,都没有选择。
那么,蒋介石此人向来是没有什么信用和义气的,他以“领袖之名”发的誓真的可信吗?
为什么蒋介石在被放回南京后,不立刻反悔呢?
其实,这里的原因也有两点,第一,此时的蒋介石虽然拳头大,但各地抗日救亡的呼声已经非常大,蒋介石如果出尔反尔,还敢不抗日,这个领袖的位置他也坐不稳。
苏联如今面对的压力也非常大,是时候需要中国喊出抗日口号了。
这是因为,1936年11月,德日签署了《反共产国际协定》,几乎是已经和苏联打了明牌,而且英法等国家还在搞绥靖,想要祸水东引,让苏联挨德国地揍。
所以,苏联也同样没得选,如果中国这时候再不跳出来高呼抗日,那苏联只能独自面对日德的绞杀。
之前的苏联是怕蒋介石抗日,打破好不容易营造的平衡,但现在苏联是怕蒋介石不抗日,让苏联独木难支。
所以,西安事变后,苏联立刻谴责张杨二人,呼吁释放蒋介石,因为苏联也明白,只有蒋介石能真正扯起全国抗日的大旗,给苏联分摊压力。
蒋介石想要反悔,当然可以,但需要面对的,就是全国各路抗日义士的声讨甚至是讨伐,你蒋介石不抗日,我苏联也同样可以扶持李宗仁或者其他人,总能找到一个代替的。
蒋介石也在西安事变后,也算是想开了,他也同样没得选,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中国也正式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战。
张杨二位将军,在西安事变中做出了贡献无疑是卓著的,无论是出自什么目的,在当时那个黑暗的年代,总归是论迹不论心的。
人都有私心,但西安事变的结果无疑是好的,张杨二位将军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张学良被终身囚禁,余生再也没踏上东北故土。
而杨虎城在蒋介石兵败逃亡前夕,举家被国民党特务杀害在重庆。
如果,各位还想了解,张学良明知道蒋介石的小肚鸡肠,为何执意护送蒋介石回南京,以及为何蒋介石最终杀杨虎城而不杀张学良,可以关注后续的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