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6月,当时正值国共第一次合作,为了培养更多的革命军人,挽救中华民族,孙中山先生在各方的帮助下创建了黄埔军校。我军很多高级领导都在此毕业,比如说陈赓、徐向前、左权等等。
很少有人知道,其实毛主席和董必武曾各自推荐一人,进入黄埔军校读书。
不过两人的命运却截然相反,一人流芳百世,另一人却遗臭万年。
他们推荐的各自是谁呢?为何会有两种不同的命运呢?
毛主席和董必武各推荐一人进黄埔
孙中山先生一开始就把武装夺权作为革命的首要任务,他从之前多次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并得出一个道理:
“如果想革命成功的话,必须要有一支军队,这样才能服从指挥,那么军队是如何组成的呢?那就需要创办军校。”
1921年12月,孙中山在桂林会见了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两人一起畅谈中国革命,马林还说:
“我觉得应当建立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军校,这对你们来说是非常有利的。”
孙中山听后十分高兴:“我非常赞同你的这个建议,不过建立军校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和列宁帮助我们。”
1923年,孙中山重新回到广州组织革命政府的时候,公开提出创建黄埔军校的建议。不久后,孙中山在宣布国民党改组的同时,黄埔军校也正式进入筹备阶段。
8月,为了学习苏联红军的经验,孙中山特意组织代表团出国,考察苏联红军的组织原则和教育制度。
1924年5月5日,黄埔军校正式成立。6月16日,国共两党欢聚一堂,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在开学致词中,孙中山先生向每位军校学生提出了殷切的希望,他说:
“从今天开始,我们要用黄埔军校内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到时候,大家就是革命军的骨干,相信我们的革命一定会成功。如果没有好的革命军,中国革命不管怎么样还是会失败的。所以今天在这里开办黄埔军校,就是希望创造出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黄埔军校在孙中山先生的领导下,共产党人和国民党人虽说不是和谐相处,但也不是兵戎相见。所以不少共产党员报考黄埔军校,
就连毛主席和董必武都各自推荐了一人,让他们来到黄埔军校读书。
不过非常可惜的是,两人的命运却截然不同。
成绩优异,结局悲惨
毛主席推荐的人名叫蒋先云,他不仅是“黄埔三杰”之一,更创造了黄埔的传奇——
从入学到毕业,他几乎是所有科目考试的第一名。
1919年7月,毛主席在长沙创办了《湘江评论》杂志。当看到百姓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写下《民众的大联合》并发表在杂志上。蒋先云看后爱不释手,挥笔写下相呼应的《帝国主义的末日快到了》一文,在当时引起不小的轰动。
1921年10月,毛主席刚参加完中共“一大”就赶到衡阳,只为听蒋先云的汇报。蒋先云在汇报的时候,着重说明当时的情况,并说出自己的看法。
毛主席听后点点头,满意地说:
“先云,你说的正是我想的,你思想先进,我推荐你参加共产党!”
于是在毛主席的推荐下,年仅19岁的蒋先云参加共产党,他也是湘南地区首批共产党员之一。
1922年12月,蒋先云领导发动水口山3000工人大罢工,坚持23天最终获得胜利。当时他的举动引起反动派当局的不满,甚至悬赏白银500两只为行刺他。幸好在我党的保护下,敌人的伎俩没能成功。
毛主席不仅是蒋先云的入党介绍人,更是他走上革命军事生涯的引路人。
据悉,黄埔军校创办之际,
毛主席曾在上海招收过一批学生,其中就有蒋先云
。当得知蒋先云要参加军校的面试,毛主席笑着对他说:
“黄埔军校的面试很严格,要从上百名考生中挑选成绩好的去广州参加统一考试。你学习成绩虽然很好,但切记不能骄傲自满,一定要好好考试,为党争光。”
蒋先云当即说:“请您放心,我一定不会让您和党组织失望的!”蒋先云也没有夸大,
在接下来的考试中,他以第一名的好成绩被黄埔军校录取。
在校期间,蒋先云不仅努力学习理论知识,还研读兵法。在每次考试中,他都位居第一,被廖仲恺称为“军校中最可造就的人才”。
1924年11月,蒋先云以第一名的好成绩毕业,但蒋介石不舍得放人,便让他留校工作,而他也成为第一个被蒋介石点名留校的人。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蒋先云果断发起讨蒋大会,公开声讨蒋介石背叛革命的行为。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优秀的存在,
却于1927年5月28日在战斗中牺牲,年仅25岁
。当这一噩耗传到毛主席耳中的时候,他痛苦不已,为我党失去一员大将而难受。
遗臭万年的贺衷寒
想必大家看到这里十分清楚,毛主席所推荐的蒋先云便是流芳百世的那个,那么董必武推荐的又是谁呢?他为何会遗臭万年呢?
这位名叫贺衷寒,他也是“黄埔三杰”之一。
不过他和蒋先云、陈赓不一样,自从考入黄埔军校,他便致力于让蒋介石对自己刮目相看,期望受到蒋介石的重用。
在入学考试中,贺衷寒因为笔试成绩突出且擅长辩论而被蒋介石关注。但黄埔军校并不缺少人才,久而久之贺衷寒不再显眼,为了让蒋介石记住自己,贺衷寒做了很多事。
当看到蒋先云等人成立了青年军人联合会后,贺衷寒十分嫉妒,当即成立了一个反动的军人组织“孙文主义学会”。蒋介石希望利用这一学会来抵制我党在校内的影响,因此格外支持贺衷寒。
贺衷寒见自己的能力被蒋介石看到,便将全部心思都放在攻击共产党人身上。
1926年东征期间,蒋介石突然收到贺衷寒送来的一份文件。里面详细讲述了汪精卫、李之龙在黄埔的所作所为,在文件的最后,贺衷寒还写了这样一句话:“从古至今,就没有武人打天下,文人坐天下的先例!”
贺衷寒公开支持蒋介石争夺更高的权利,这恰恰引起蒋介石的共鸣。于是在和贺衷寒密谋后,发动了著名的“中山舰事件”。
“中山舰事件”是蒋介石背叛革命的信号,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贺衷寒和蒋先云、陈赓走向不同的道路,命运也截然相反。
由于积极拥护蒋介石反对共产党,他越来越受到蒋介石的重用。
1936年10月,他被升为国民党陆军中将,也是同期黄埔生中最早晋升中将的人。
贺衷寒本以为自己的前途一片光明,然而随着“西安事变”的爆发,他的算盘再次落空。当蒋介石被张学良、杨虎城关押的消息传回南京之际,贺衷寒提出:“我们不能坐以待毙,一定要救出蒋先生!”
在贺衷寒的参与下,复兴社通过用武力的方法解决“西安事变”。正当他们准备行动的时候,突然传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消息。不久后,张学良亲自送蒋介石回来,贺衷寒的计划被打乱,只好作罢。
蒋介石回来后,贺衷寒本以为自己还能像之前一样受到重用,但他却发现自己被蒋介石召见的次数越来越少。原来蒋介石早就知道他在南京的所作所为,大骂道:“我还没死,就着急出卖我!”
自此,贺衷寒失去蒋介石的器重,职务也被免除,被派去国外考察情况。
回国后,贺衷寒也只是担任个闲职,他自知理亏,也无可奈何。
不过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贺衷寒始终坚持“反共”方针,经常破坏抗日民主运动,他再次受到蒋介石重用。抗日战争胜利后,更是大力支持蒋介石打内战,给革命事业造成巨大损失。
1949年大陆解放前夕逃往台湾,于1972年因骨癌去世,也算是罪有应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