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街亭之战,诸葛亮为何非要提拔马谡?为何不用魏延?
创始人
2025-08-18 07:03:16
0

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三国志》

这是刘备临终前,对诸葛亮的谆谆告诫。

但诸葛亮对于马谡的看法,可能与刘备略有出入,甚至大有不同,因此对于刘备的临终告诫,并没有太放在心上。诸葛亮让马谡担任了参军的要职,并且经常把马谡叫到帐中,通宵达旦地深入探讨工作,“

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

“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三国志》

这是在汉中王大会群臣的庆功宴上,汉中太守魏延的就职感言和对于刘备的郑重承诺。

当时刘备取得了汉中之战的全面胜利,并于沔阳进位为汉中王,于是考虑启用大将以镇守汉中,“

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

”,当群臣都认为非张飞莫属、而张飞也志在必得时,刘备却破格提拔了魏延,“

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

”在庆功宴上,刘备问魏延,如今对你委以如此重任,你如何感想?于是魏延当即慷慨地发表了上述就职感言,“

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

公元228年,诸葛亮北伐,破格提拔马谡为先锋,令其镇守街亭。但马谡并未执行诸葛亮的部署安排,也没听从部将王平的苦苦劝谏,而是擅自做主进行了安营扎寨,最终被曹魏名将张郃击败,士卒溃散、一败涂地。街亭之失,导致诸葛亮的北伐推进出现了无据可守的局面,于是只好退守汉中,此次北伐也宣告失败。诸葛亮将马谡及其数位部将,全部斩首示众,以正军法。

刘备有言在先,说马谡不可大用;刘备提拔魏延,是因为魏延能力过人。

其实,北伐时期,蜀军中资历最长、能力最强的大将,非魏延莫属!

那么诸葛亮破格提拔马谡,却不用魏延,到底为何?

问题一:马谡具备破格提拔的资格吗?

先看马谡的出身。

马谡出身于荆州襄阳的马家,算得上名门望族;马谡是马良的弟弟,兄弟五人均有才华,“

马氏五常

”远近闻名。

此处插播一下马良。

早在赤壁大战之后,刘备担任荆州牧时,马良就被征召为州从事,后来刘备入川去了,马良又留在荆州辅佐关羽。此后,马良又奉命出使东吴,积极促进了两家交好,“

权敬待之

”。刘备称帝后,拜马良为侍中;刘备夷陵兵败,马良也战死了。

从马良的履历来看,他深受刘备、关羽等人的信任和器重,而且做到了以身殉国,忠诚度十足。那么马良战死后,马谡就是根正苗红的烈士家属。也就是说,马谡的出身和政审,是完全符合干部提拔要求的。

马谡本人的工作履历如何呢?

以荆州从事随先主入蜀,除绵竹成都令、越隽太守。

马谡和他哥哥一样,差不多在同一个时期,都曾被刘备征召为州从事。看来马氏兄弟的才名确实不是吹出来的,否则刘备也不会对这哥俩同时重点启用。

这个“州从事”是干什么的呢?他主要就是负责协助州长刺史来处理一些地方事务,譬如管理文书、察举司法、人事考核等。

因此,马谡的职务,往小了说,就是刘备的某个助理,往大了说,就是刘备的秘书之一。

这个职位,要求很高的,也很锻炼人的,大家没意见吧。

入川之后,马谡又先后担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后来还升到了越隽太守。

县令,我们可以看做是基层官员,但绵竹、成都,对于蜀汉意味着什么、有什么样的地位,无需多言,那么这两个地方的县令,可就不是那些偏远地区的普通基层官员了。太守呢,绝对是地方大员了(当年的袁绍也只是个渤海太守),担任太守,必须要有多年的工作经验和成熟的工作能力,这是最基本的硬性指标。

综合来看,马谡在领导人身边干过助理秘书,又下放到基层进行过深入锻炼,而且有过自下而上的职务升迁和履历沉淀,这是真正从一线干过来的!

马谡本人的能力表现如何呢?

才器过人,好论军计。

正因如此,才深受诸葛亮的赏识,“

丞相深加器异

”,于是让他担任了参军之职(参军就是行军参谋),还经常与他谈论军事、交流心得,乃至于从白天聊到黑夜。看样子,马谡在军事方面的见解还是非常独到、高明的,至少有过人之处,如果非常低级、庸俗,诸葛亮也不会经常和他探讨此类话题。

马谡的能力,有具体表现吗?有!

诸葛亮南征时,马谡送行十里。临别前,马谡进言,“

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

这段话,罗贯中原封不动地搬到演义中去了。马谡能提出如此高深的战略决策,你敢说他是庸才吗?

亮纳其策,赦孟获,以服南方。

”诸葛亮正是采用了马谡建议的作战方针,才彻底征服了南蛮部落。

从这次表现来看,马谡并非那种只会开会讲话的官僚主义,在南征孟获这种国家级大项目上,他确实拿出了优质方案,是完全胜任参军之职的。

小结:从马谡的家庭出身、政治审核,到其工作履历、能力表现,都具备破格提拔的条件。

问题二:破格提拔,是不是违规操作?

这个问题,我们改变一下提问方式,即:蜀汉有没有破格提拔的先例呢?

有,太有了!

试看以下几个人物:

人物1:

彭羕

,被刘璋施以“髡”刑、然后贬为奴隶,但是他得到了法正和庞统的推荐,受到了刘备的赏识。刘备领益州牧后,直接就将他提拔为治中从事。

人物2:

法正

,在刘璋团队里只是个校尉,但他跟了刘备之后,直接被提拔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

人物3:

庞统

,因为不治县中事务而被免官,但他得到了鲁肃的写信赞扬,又得到了诸葛亮的推荐,刘备直接将他提拔成了军师中郎将,职务和诸葛亮相同。

人物4:

诸葛亮

,在初出茅庐、身无寸功之际,就被刘备直接提拔到了无以复加的地位,“如鱼得水”,甚至令关羽、张飞都闹情绪了。

人物5:

汉中太守魏文长

魏延的升迁,也可以称得上火箭速度。

入川之战,魏延“

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

”,不要小看这个牙门将军,你看人家赵云,跟着刘备干了十几年了,绝对是老班底了,直到长坂坡之战,在虎豹骑的大军中冒着生命危险救回了甘夫人和阿斗,才被提拔为牙门将军。魏延跟着刘备才几年啊,这职务都和赵云一样高了。

汉中之战后呢,魏延又直接赶超了张飞,“

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

”,因此才“

一军尽惊

”。

你就说这官升得快不快吧?

小结:诸葛亮破格提拔马谡,倒是符合蜀汉官场的传统先例。

问题三:为何要破格提拔马谡呢?

以笔者短浅的观点来看,诸葛亮破格提拔马谡,是含有一定的私心成分的。

其一,马谡与诸葛亮都是荆州派系,私交甚厚;

其二,马谡有才气,诸葛亮爱才心切,想要重点培养他;

第三,马谡年轻,诸葛亮要提拔年轻干部,毕竟夷陵惨败导致蜀国损失的中层精英太多了,急需培养年轻的中坚力量;

这几点,比较直观,好理解。

还有吗?应该还有。

我们深入思考一下,从赤壁大战,到收南部四郡,从入川之战,到汉中之战,从关羽的襄樊之战,到刘备的夷陵之战,前后近二十年来,其实诸葛亮并没有参与太多的军事行动。南征孟获,算得上他真正意义上的初次用兵,紧接着就是这次北伐,那么我们可以想象到,其实诸葛亮在军中还没有建立过高的人望,在队伍中也没有搭建自己的班子体系。

那么破格提拔马谡,就有重点培养嫡系之感。

此次北伐,蜀汉连拿三郡(南安、天水、安定),一路猛进,前景可谓一片大好,“

关中响震

”,而曹魏方面的反映却略显迟钝。可以说,派谁去当这个先锋,都有可能会轻易摘果子,白捡一个大功劳。

我们看一下诸葛亮对于其他将领的安排:

高翔

,这也是一个老资格了,屯扎列柳城,给马谡打辅助;

吴壹

,宗室将领,老资格,被闲置了;

赵云

,元老级别的将领,深受先主刘备的信任,能力又强,和邓芝一起被派到箕谷当疑兵;

这老几位,都没有派到街亭。

但有一个人,就是降将出身的

王平

,这次却被派到了街亭,给马谡当副手。

可惜的是,马谡最终搞砸了,也落了个下狱身亡的下场。不过,王平还是因为极为突出的表现,被拜为参军(顶替马谡),又封了讨寇将军,还统领了无当飞军。

整体来看,诸葛亮确实想培养自己的嫡系班子(马谡、王平等人)。

笔者认为,诸葛亮培养嫡系班子,并非是出于什么政治野心,而是作为军政一把手应该有的长远考虑和举措,这本来就无可厚非。

笔者水平有限,或者说胡乱猜测吧,接受指正和批评。

问题四:先锋之位,还有其他的合适人选吗?

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魏、吴)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

看到了吧,当时大家都认为,魏延、吴壹这种宿将,最适合当这个先锋,但诸葛亮的工作安排却是“

违众拔谡

”。

这不光是破格提拔了,而是违了众愿,不顾大家的质疑和反对,也要把马谡提拔起来。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不用魏延、吴壹二人呢?我们先简略说一下吴壹。

吴壹是谁?

就是吴懿!就是演义中那个“我既被擒、如何不降”的搞笑降将。

这个吴懿是什么身份呢?他是刘备的大舅哥啊!刘备称帝后的吴皇后,正是吴懿的妹子!也就是说,吴懿是外戚。

吴懿这种身份,是很微妙也很敏感的。

著名的东汉“

六后临朝

”,我们只看最近的几位就够了。

约八十年前,汉桓帝时期,梁冀+梁太后;约六十年前,汉灵帝时期,窦武+窦太后;以及最近的约四十年前,汉少帝时期,何进+何太后。

其实曹操也想搞这种操作,他一下子就把三个女儿打包嫁给了汉献帝!

那么现在是刘禅时代,吴皇后就成了吴太后,而吴懿的身份,与当年的梁冀、窦武、何进等人,如出一辙!

你说诸葛亮会如何考虑?他能把军事大权往吴懿身上重点倾斜吗?

问题五:为什么不用魏延呢?

首先看一下,街亭之战时,魏延到底在哪里工作呢?仔细翻看了相关史书,对于魏延此时的明确位置,还真的没有相关记载。

至于魏延屯扎在街亭之后、然后大战张郃、同王平一起投奔列柳城的高翔,那都是演义剧情,本文不做参考。

诸葛亮之所以不用魏延,大概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

第一,魏延与诸葛亮可能有点摩擦。

北伐出兵前,魏延献出了子午谷奇计,但被诸葛亮严词制止了,把魏延搞得很没面子,发了很多牢骚,“

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真正的历史上,诸葛亮与魏延的关系,其实是很融洽的,至少诸葛亮是非常包容魏延的,从他多次给魏延加官进爵就能看出来,但是在这个时间节点上,魏延可能跟他闹了别扭。

当然,这绝对不是主要原因。

第二,魏延守街亭,属于大材小用。

马谡干这个先锋,属于破格提拔了,但魏延干这个先锋,就是降职。

自从219年官拜汉中太守,到228年的首次北伐,魏延已经在汉中经营长达九年之久了,属于妥妥的汉中大军区司令员了!

北伐之前,诸葛亮就进驻到汉中,然后封魏延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不难看到,在蜀汉集团中,魏延可是军界二把手!

你让二把手的军区司令员去干先遣团的活,你猜魏延想不想去?

第三,魏延另有重要安排。

诸葛亮北伐,并非从成都出兵,而是从汉中整装而发,“

丞相亮出屯汉中

”,包括后来的退军,也是退回汉中。对于诸葛亮来说,汉中就是大后方。

另外,北伐是一个大层面的国家级战略,并非只是一个小小的街亭之争,而是多条线路上的攻防战,包括赵云的偏师就要去吸引曹真的大军,诸葛亮自己则率大军攻祁山。魏延呢,他要面对曹魏的羌中、凉州地区,那里还有雍州刺史郭淮、后将军费耀等人,这些都是硬茬子!大概在两年后,阳溪之战,魏延大破郭淮、费耀,才迎来了人生最巅峰,被诸葛亮提拔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而且授予假节,封南郑侯。

笔者大胆猜测,魏延很可能在汉中,并未跟随在一线。诸葛亮北伐,魏延在汉中镇守,防范郭淮有变,并一应操持前线的粮草军需等,应该符合常理吧。

第四,诸葛亮根本没料到,张郃来了。

张郃这个老油子,比马谡强了几十倍!

在蜀汉阵营中,能够抵抗张郃的,也就只有魏延了。

诚然,王平确实很强,但街亭之战前,王平的才能,还没有完全展现出来,王平两次狙击张郃,也是后来的事情。

所以,假如诸葛亮拿到了张郃奔赴街亭的情报,那他绝对会第一个想到魏延了。

相关内容

原创 ...
一.忠以为国,复兴越国 春秋末年,范蠡任越国宰相,与越王勾践二十年...
2025-08-18 04:33:38
原创 ...
世人皆知谋士诸葛亮有言:“志存当高远。”在动乱的年代里,不少热血男...
2025-08-18 04:33:23
原创 ...
日本的明治维新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它彻底改变了日本的命运,将这...
2025-08-18 04:33:14
原创 ...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政治格局与人物命运,而清朝雍...
2025-08-18 04:32:59
原创 ...
它是 整个秦始皇兵马俑中等级最高的一位高级军吏俑, 又被称为将军俑...
2025-08-18 04:32:39
原创 ...
【历史刘老师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昨天的文章中,我们讲述...
2025-08-18 04:32:38
原创 ...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战役和故事,而其中的一段经典战例就是...
2025-08-18 04:32:37
以史为鉴,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健全有效防...
2025-08-18 04:32:37
原创 ...
元朝末年,天怒人怨,元朝贵胄只知道享乐,底层官吏不遗余力地搜刮民脂...
2025-08-18 04:32:31

热门资讯

原创 越... 谋臣形象的神化:黎善形象与诸葛亮的异曲同工 黎善在《皇越春秋》中,与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具有同等地...
原创 赵... 河北四庭柱分别是颜良、文丑,张郃和高览。赵云赵子龙和其中的三位都交过手,还击杀了一位。 一、赵云和...
原创 三... 琅琊诸葛氏乃是汉晋之际的世家大族,汉末三国时代这一族中出现了三位能左右时局的人物——诸葛瑾、诸葛亮和...
原创 萧... 一、引言 在秦末汉初的历史风云中,韩信与萧何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韩信,一代军事奇才,为刘邦打下江山立...
原创 败... 1949年12月10日下午2点,随着云南卢汉宣布起义,位于成都的蒋介石迫于无奈之下,带儿子蒋经国一起...
原创 吕... 在《三国志》里,这完全是一种巧合,到了《演义》里被罗贯中文学渲染了。 在《三国演义》里有这么一段: ...
原创 许... 许世友质问李德生:你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李德生:等你把火烧完 1960年,一场关于十二军调防的风波席卷...
原创 烽... “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这句诗常被用来形容那些因美貌而被卷入历史风云的女子,褒姒便是其中...
原创 李... 中国历史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四位帝王无疑是最为杰出的代表。他们以兢兢业业的治理和卓越的领导力,...
原创 苏... 引言 苏联地大物博,耕地面积人均翻倍美国,但怎么还要进口美国的粮食?这事儿得从体制说起—— 本该大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