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三国志》
这是刘备临终前,对诸葛亮的谆谆告诫。
但诸葛亮对于马谡的看法,可能与刘备略有出入,甚至大有不同,因此对于刘备的临终告诫,并没有太放在心上。诸葛亮让马谡担任了参军的要职,并且经常把马谡叫到帐中,通宵达旦地深入探讨工作,“
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
”
“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三国志》
这是在汉中王大会群臣的庆功宴上,汉中太守魏延的就职感言和对于刘备的郑重承诺。
当时刘备取得了汉中之战的全面胜利,并于沔阳进位为汉中王,于是考虑启用大将以镇守汉中,“
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
”,当群臣都认为非张飞莫属、而张飞也志在必得时,刘备却破格提拔了魏延,“
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
”在庆功宴上,刘备问魏延,如今对你委以如此重任,你如何感想?于是魏延当即慷慨地发表了上述就职感言,“
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
”
公元228年,诸葛亮北伐,破格提拔马谡为先锋,令其镇守街亭。但马谡并未执行诸葛亮的部署安排,也没听从部将王平的苦苦劝谏,而是擅自做主进行了安营扎寨,最终被曹魏名将张郃击败,士卒溃散、一败涂地。街亭之失,导致诸葛亮的北伐推进出现了无据可守的局面,于是只好退守汉中,此次北伐也宣告失败。诸葛亮将马谡及其数位部将,全部斩首示众,以正军法。
刘备有言在先,说马谡不可大用;刘备提拔魏延,是因为魏延能力过人。
其实,北伐时期,蜀军中资历最长、能力最强的大将,非魏延莫属!
那么诸葛亮破格提拔马谡,却不用魏延,到底为何?
问题一:马谡具备破格提拔的资格吗?
先看马谡的出身。
马谡出身于荆州襄阳的马家,算得上名门望族;马谡是马良的弟弟,兄弟五人均有才华,“
马氏五常
”远近闻名。
此处插播一下马良。
早在赤壁大战之后,刘备担任荆州牧时,马良就被征召为州从事,后来刘备入川去了,马良又留在荆州辅佐关羽。此后,马良又奉命出使东吴,积极促进了两家交好,“
权敬待之
”。刘备称帝后,拜马良为侍中;刘备夷陵兵败,马良也战死了。
从马良的履历来看,他深受刘备、关羽等人的信任和器重,而且做到了以身殉国,忠诚度十足。那么马良战死后,马谡就是根正苗红的烈士家属。也就是说,马谡的出身和政审,是完全符合干部提拔要求的。
马谡本人的工作履历如何呢?
“
以荆州从事随先主入蜀,除绵竹成都令、越隽太守。
”
马谡和他哥哥一样,差不多在同一个时期,都曾被刘备征召为州从事。看来马氏兄弟的才名确实不是吹出来的,否则刘备也不会对这哥俩同时重点启用。
这个“州从事”是干什么的呢?他主要就是负责协助州长刺史来处理一些地方事务,譬如管理文书、察举司法、人事考核等。
因此,马谡的职务,往小了说,就是刘备的某个助理,往大了说,就是刘备的秘书之一。
这个职位,要求很高的,也很锻炼人的,大家没意见吧。
入川之后,马谡又先后担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后来还升到了越隽太守。
县令,我们可以看做是基层官员,但绵竹、成都,对于蜀汉意味着什么、有什么样的地位,无需多言,那么这两个地方的县令,可就不是那些偏远地区的普通基层官员了。太守呢,绝对是地方大员了(当年的袁绍也只是个渤海太守),担任太守,必须要有多年的工作经验和成熟的工作能力,这是最基本的硬性指标。
综合来看,马谡在领导人身边干过助理秘书,又下放到基层进行过深入锻炼,而且有过自下而上的职务升迁和履历沉淀,这是真正从一线干过来的!
马谡本人的能力表现如何呢?
“
才器过人,好论军计。
”
正因如此,才深受诸葛亮的赏识,“
丞相深加器异
”,于是让他担任了参军之职(参军就是行军参谋),还经常与他谈论军事、交流心得,乃至于从白天聊到黑夜。看样子,马谡在军事方面的见解还是非常独到、高明的,至少有过人之处,如果非常低级、庸俗,诸葛亮也不会经常和他探讨此类话题。
马谡的能力,有具体表现吗?有!
诸葛亮南征时,马谡送行十里。临别前,马谡进言,“
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
”
这段话,罗贯中原封不动地搬到演义中去了。马谡能提出如此高深的战略决策,你敢说他是庸才吗?
“
亮纳其策,赦孟获,以服南方。
”诸葛亮正是采用了马谡建议的作战方针,才彻底征服了南蛮部落。
从这次表现来看,马谡并非那种只会开会讲话的官僚主义,在南征孟获这种国家级大项目上,他确实拿出了优质方案,是完全胜任参军之职的。
小结:从马谡的家庭出身、政治审核,到其工作履历、能力表现,都具备破格提拔的条件。
问题二:破格提拔,是不是违规操作?
这个问题,我们改变一下提问方式,即:蜀汉有没有破格提拔的先例呢?
有,太有了!
试看以下几个人物:
人物1:
彭羕
,被刘璋施以“髡”刑、然后贬为奴隶,但是他得到了法正和庞统的推荐,受到了刘备的赏识。刘备领益州牧后,直接就将他提拔为治中从事。
人物2:
法正
,在刘璋团队里只是个校尉,但他跟了刘备之后,直接被提拔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
人物3:
庞统
,因为不治县中事务而被免官,但他得到了鲁肃的写信赞扬,又得到了诸葛亮的推荐,刘备直接将他提拔成了军师中郎将,职务和诸葛亮相同。
人物4:
诸葛亮
,在初出茅庐、身无寸功之际,就被刘备直接提拔到了无以复加的地位,“如鱼得水”,甚至令关羽、张飞都闹情绪了。
人物5:
汉中太守魏文长
。
魏延的升迁,也可以称得上火箭速度。
入川之战,魏延“
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
”,不要小看这个牙门将军,你看人家赵云,跟着刘备干了十几年了,绝对是老班底了,直到长坂坡之战,在虎豹骑的大军中冒着生命危险救回了甘夫人和阿斗,才被提拔为牙门将军。魏延跟着刘备才几年啊,这职务都和赵云一样高了。
汉中之战后呢,魏延又直接赶超了张飞,“
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
”,因此才“
一军尽惊
”。
你就说这官升得快不快吧?
小结:诸葛亮破格提拔马谡,倒是符合蜀汉官场的传统先例。
问题三:为何要破格提拔马谡呢?
以笔者短浅的观点来看,诸葛亮破格提拔马谡,是含有一定的私心成分的。
其一,马谡与诸葛亮都是荆州派系,私交甚厚;
其二,马谡有才气,诸葛亮爱才心切,想要重点培养他;
第三,马谡年轻,诸葛亮要提拔年轻干部,毕竟夷陵惨败导致蜀国损失的中层精英太多了,急需培养年轻的中坚力量;
这几点,比较直观,好理解。
还有吗?应该还有。
我们深入思考一下,从赤壁大战,到收南部四郡,从入川之战,到汉中之战,从关羽的襄樊之战,到刘备的夷陵之战,前后近二十年来,其实诸葛亮并没有参与太多的军事行动。南征孟获,算得上他真正意义上的初次用兵,紧接着就是这次北伐,那么我们可以想象到,其实诸葛亮在军中还没有建立过高的人望,在队伍中也没有搭建自己的班子体系。
那么破格提拔马谡,就有重点培养嫡系之感。
此次北伐,蜀汉连拿三郡(南安、天水、安定),一路猛进,前景可谓一片大好,“
关中响震
”,而曹魏方面的反映却略显迟钝。可以说,派谁去当这个先锋,都有可能会轻易摘果子,白捡一个大功劳。
我们看一下诸葛亮对于其他将领的安排:
高翔
,这也是一个老资格了,屯扎列柳城,给马谡打辅助;
吴壹
,宗室将领,老资格,被闲置了;
赵云
,元老级别的将领,深受先主刘备的信任,能力又强,和邓芝一起被派到箕谷当疑兵;
这老几位,都没有派到街亭。
但有一个人,就是降将出身的
王平
,这次却被派到了街亭,给马谡当副手。
可惜的是,马谡最终搞砸了,也落了个下狱身亡的下场。不过,王平还是因为极为突出的表现,被拜为参军(顶替马谡),又封了讨寇将军,还统领了无当飞军。
整体来看,诸葛亮确实想培养自己的嫡系班子(马谡、王平等人)。
笔者认为,诸葛亮培养嫡系班子,并非是出于什么政治野心,而是作为军政一把手应该有的长远考虑和举措,这本来就无可厚非。
笔者水平有限,或者说胡乱猜测吧,接受指正和批评。
问题四:先锋之位,还有其他的合适人选吗?
“
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魏、吴)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
”
看到了吧,当时大家都认为,魏延、吴壹这种宿将,最适合当这个先锋,但诸葛亮的工作安排却是“
违众拔谡
”。
这不光是破格提拔了,而是违了众愿,不顾大家的质疑和反对,也要把马谡提拔起来。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不用魏延、吴壹二人呢?我们先简略说一下吴壹。
吴壹是谁?
就是吴懿!就是演义中那个“我既被擒、如何不降”的搞笑降将。
这个吴懿是什么身份呢?他是刘备的大舅哥啊!刘备称帝后的吴皇后,正是吴懿的妹子!也就是说,吴懿是外戚。
吴懿这种身份,是很微妙也很敏感的。
著名的东汉“
六后临朝
”,我们只看最近的几位就够了。
约八十年前,汉桓帝时期,梁冀+梁太后;约六十年前,汉灵帝时期,窦武+窦太后;以及最近的约四十年前,汉少帝时期,何进+何太后。
其实曹操也想搞这种操作,他一下子就把三个女儿打包嫁给了汉献帝!
那么现在是刘禅时代,吴皇后就成了吴太后,而吴懿的身份,与当年的梁冀、窦武、何进等人,如出一辙!
你说诸葛亮会如何考虑?他能把军事大权往吴懿身上重点倾斜吗?
问题五:为什么不用魏延呢?
首先看一下,街亭之战时,魏延到底在哪里工作呢?仔细翻看了相关史书,对于魏延此时的明确位置,还真的没有相关记载。
至于魏延屯扎在街亭之后、然后大战张郃、同王平一起投奔列柳城的高翔,那都是演义剧情,本文不做参考。
诸葛亮之所以不用魏延,大概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
第一,魏延与诸葛亮可能有点摩擦。
北伐出兵前,魏延献出了子午谷奇计,但被诸葛亮严词制止了,把魏延搞得很没面子,发了很多牢骚,“
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
真正的历史上,诸葛亮与魏延的关系,其实是很融洽的,至少诸葛亮是非常包容魏延的,从他多次给魏延加官进爵就能看出来,但是在这个时间节点上,魏延可能跟他闹了别扭。
当然,这绝对不是主要原因。
第二,魏延守街亭,属于大材小用。
马谡干这个先锋,属于破格提拔了,但魏延干这个先锋,就是降职。
自从219年官拜汉中太守,到228年的首次北伐,魏延已经在汉中经营长达九年之久了,属于妥妥的汉中大军区司令员了!
北伐之前,诸葛亮就进驻到汉中,然后封魏延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不难看到,在蜀汉集团中,魏延可是军界二把手!
你让二把手的军区司令员去干先遣团的活,你猜魏延想不想去?
第三,魏延另有重要安排。
诸葛亮北伐,并非从成都出兵,而是从汉中整装而发,“
丞相亮出屯汉中
”,包括后来的退军,也是退回汉中。对于诸葛亮来说,汉中就是大后方。
另外,北伐是一个大层面的国家级战略,并非只是一个小小的街亭之争,而是多条线路上的攻防战,包括赵云的偏师就要去吸引曹真的大军,诸葛亮自己则率大军攻祁山。魏延呢,他要面对曹魏的羌中、凉州地区,那里还有雍州刺史郭淮、后将军费耀等人,这些都是硬茬子!大概在两年后,阳溪之战,魏延大破郭淮、费耀,才迎来了人生最巅峰,被诸葛亮提拔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而且授予假节,封南郑侯。
笔者大胆猜测,魏延很可能在汉中,并未跟随在一线。诸葛亮北伐,魏延在汉中镇守,防范郭淮有变,并一应操持前线的粮草军需等,应该符合常理吧。
第四,诸葛亮根本没料到,张郃来了。
张郃这个老油子,比马谡强了几十倍!
在蜀汉阵营中,能够抵抗张郃的,也就只有魏延了。
诚然,王平确实很强,但街亭之战前,王平的才能,还没有完全展现出来,王平两次狙击张郃,也是后来的事情。
所以,假如诸葛亮拿到了张郃奔赴街亭的情报,那他绝对会第一个想到魏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