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大将于1984年病逝,在关于将军逝世的讣告中,引人注目地使用了“尤善指挥大兵团作战”这样的词句。
在此之前,我军所有开国将帅都没有得到过这样的评价,绝无仅有,仅此一例。
开国大将粟裕将军
所谓大兵团作战,顾名思义,指的是作战规模比较大,敌我双方投入的兵力众多,歼敌数量比较多的大型战役。
粟裕大将少年时读的是师范学校,没有上过一天军校。
那么,非“科班出身”的粟裕成为统帅千军万马的大将军,是天赋异禀?还是机缘巧合?
粟裕大将又是在什么时候才展露其“大兵团作战”才华的呢?
很多人都知道,1927年8月1日,粟裕还是起义军总指挥部的警卫班长,经历了长期的战斗考验后,逐步成长为我军高级指挥官。
“卫岗战斗”是粟裕的成名之战,而“天目山反击战”则是粟裕大将军事生涯的重大转折点。
这一战,粟裕大将开创了我军一个先例:战术方式发生巨变,我军从小规模游击战转为大规模运动战,从单打独斗变为多方协同作战。
战斗中,粟裕总揽全局,充分调动了各个纵队的作战特长,让各纵队尽情发挥,密切配合,直接促使这场战斗迅速取得了胜利。
粟裕指挥部队一仗歼敌一万余人的消息惊动了中央,这是前所未有的大胜利。
粟裕这种新战术不同于以往的游击战术,它不仅牵涉到大量的兵力投入,战场范围也比以往广阔得多。
而且、这种战术对统一指挥和协同作战的执行力有极高的要求,各个战术环节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容不得出一点纰漏。
因此,实施战役的难度非常大。
但是,非“科班出身”的粟裕做到了,欣喜之余,主席满意地评价他的这位小老乡:“这个粟裕啊,以后能够指挥50万人。”
老照片 粟裕将军
粟裕大将确实没有辜负主席的期望,在我军全面进入大反攻阶段后,粟裕把自己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天分展现得淋漓尽致,一次次创造奇迹。
苏中七战七捷、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这些战役都由粟裕大将指挥,是典型的大兵团作战。
从小范围、小战斗,到大范围、全面战斗,再到决定中国命运的生死决战;
从单一兵种,到多兵种协同作战,粟裕指挥的战斗规模越来越大,指挥的兵力越来越多,歼敌数越来越多,战绩也越来越辉煌!
比如淮海战役,粟裕大将可直接指挥、调用的兵力达到16个纵队,再加上二野的7个纵队,一共有23个纵队,总兵力达60万。
在粟裕大将指挥下,我军创造了“60万打败80万”的奇迹。
粟裕麾下猛将陶勇、王必成等人曾经有过一个问题:粟裕大将是如何练就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功夫”的?
粟裕大将这样说:“除了跟主席学,主要还是要学会一个本领,那就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在粟裕大将心目中,主席的军事指挥出神入化、精妙绝伦,从粟裕大将指挥的许多战役中,你能看到主席指挥作战的影子。
进入解放战争中后期,随着我军的力量越来越强,主席对大兵团作战的关注和期望也越来越明显。
他在许多场合频繁提到两个名词-“大兵团”、“歼灭战”。
老照片 粟裕将军
粟裕大将也认为,战争打到这个时候,我军的战略方针以及战役战术也应有所调整。
因此,在粟裕大将指挥的各大战役中,不难看到他的八个鲜明特征。
第一,独立思考。
自古以来,中国有“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之说。在全国一盘棋的大局中,确定全局战略的是中央,身在华东的粟裕只是一个执行者。
但是,粟裕大将却敢于在战略层面考虑战役问题,通过战役胜利去实现统帅部的战略意图。
关于外线作战与内线作战问题,关于发起战略进攻问题,关于“率三个纵队下江南”问题,粟裕三次“斗胆直陈”,向中央提出不同意见。
实事求是、坚持真理、敢于担当,这就是一个革命者、军事家过人的胆略和远见卓识,为军史、党史留下了一段佳话。
第二,崭新的作战指导思想:大兵团作战,打“歼灭战”。
对大兵团作战、歼灭战,粟裕大将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落实到具体战役中,就表现为“咬定目标,干净、彻底、干脆地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坚决不打消耗战。”
第三,任务、敌情、我情、时间、地形,“五行” 了然于胸。
“五行不定,输得干干净净。”这是刘伯承元帅经常讲的话。
在这“五行”中,我军是战争主体,任务是目标,敌情是前提,时间和地形是物质条件,一切以便于歼敌为原则。
老照片 粟裕将军
粟裕大将对此“五行”极为重视,在这一点上,粟裕大将与刘伯承元帅惊人的相似!
第四,捕捉战机、创造战机、抓住战机。
在粟裕大将的经典战例中,不难看到他“捕捉、创造”战机的精彩例子,对战机的把控,这是粟裕大将的拿手好戏。
其中,最精彩的要数“无中生有”创造战机,绝佳的战机往往就在“不可能”中产生,让国民党军如坠云里雾里,措手不及,防不胜防。
第五,善于集中优势兵力。
“集中优势兵力”本身不太难实现,可是,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集中优势兵力,这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了。
对战役的发展、变化和趋势,粟裕大将有惊人的预判能力,因此,经常创造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奇迹。
在他指挥下,一支战斗部队可能会频繁调动,或长途奔袭,或突然改变战斗方向,不仅搞懵了对手,就连解放军官兵也搞不清他的意图,甚至满腹牢骚。
一旦战机成熟,我军就会在决定性的时间、最关键的部位突然出现,且形成绝对的兵力优势。
“南征北战”之莱芜战役就是一个生动的战例。
老照片 粟裕在前线
第六,敌变我变。
战场态势瞬息万变,适时调整作战方式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在粟裕大将指挥的战役中,几乎不会出现“机械”和“教条”等等现象,敌变我变,灵活机动,在变化中寻找、捕捉和创造新的战机,牢牢把握住战场主动权,成为战斗的常态。
第七,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大兵团作战,各支参战部队及其指挥员各有所长,自然也就各有所短。
在粟裕大将麾下,一个个性格各异的指挥员都能有自己的用武之地,或受命打阻击,或受命攻坚,是所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第八,兵民是胜利之本。
在天翻地覆的解放战争中,人民群众的支持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粟裕大将倾力指挥的“淮海战役”中,60万人民解放军浴血战场,人们群众的支持也无处不在。
陈毅元帅曾经形象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老百姓用手推车给推出来的!
说起粟裕大将,不得不提他的老上级、老搭档-陈毅元帅。
1927年,陈毅就与粟裕共同参加了南昌起义,当时,粟裕是警卫班长,陈毅是警卫团指导员。
抗战时期,陈毅和粟裕开始成为搭档。
左:粟裕大将
陈毅一直都是粟裕的老上级,陈毅担任新四军军长时,粟裕是新四军主力第一师师长。
1948年,中央决定将陈毅调往中野军,由粟裕接任华野司令员兼政委。
粟裕则向中央表示:华东不能没有陈老总,他是华东战场的主心骨、顶梁柱。
最后,陈毅保留了在华野的职务,粟裕就成了华野的代司令员兼代政委。
对于粟裕的军事才能和战役指挥能力,陈毅给予了充分的信任和倚重,他对粟裕说:“军事上你拿主意,我负责给你出出题目、敲敲边鼓。”
尽管战役指挥、战斗决心都交给了粟裕,只要需要,陈毅都会主动站出来支持粟裕的工作。
“陈不离粟,粟不离陈”,这句话在民间流传很广,简简单单八个字,道出了这对革命军人非同一般的战友关系。
粟裕大将
什么叫“大兵团作战”?
师范出身的粟裕大将以辉煌的战绩告诉大家:这就是“大兵团作战”!
理论离不开实践,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