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78年,陈云的原秘书刘家栋,当选为中共四川省委委员,从重庆调到了成都,担任起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第一副部长,主管文化工作。
这年6月底,刘家栋来到北京。趁此机会,他去看望了陈云老首长。见面的那一刻,刘家栋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泪水不住地掉落下来。
刘家栋第一次见陈云
1938年5月,刘家栋从抗大四期一大队调到四大队,任九队副指导员。谁知等他到校政治部干部科报到时,被留了下来。时任干部科科长的李志民找他谈话,说:“陈云同志需要一个秘书,我们推荐了你,你就到中央组织部报到去吧。”
刘家栋点了点头,表示听从安排。第二天,他就前往中央组织部报到去了。刘家栋记得,部机关还在延安城里,就在西山一个小四合院内办公。来到陈云办公兼住宿的窑洞门口,刘家栋喊了一声“报告!”,只听到里面有人很亲切地说:“来吧。”
刘家栋迈进窑洞时,见到了陈云。在刘家栋的回忆录里是这样描述的:“看上去,他中等身材,和我身高差不多,外表上显得很文静,大约30多岁,但很瘦弱,脸上黄黄的,明显营养不足。”
这时,刘家栋心里很紧张,这毕竟是他第一次同中央领导同志面对面谈话。
陈云先开口,很随意地问了他“在哪儿上的学?”、“你参加了‘一二·九’运动,对吗?”等问题,听到这样的话题,刘家栋的话就多了,紧张感开始减弱了。毕竟搞了几年的学生运动,道理天天讲,术语也知道。
陈云也逐步地从刘家栋自述中,了解了他的过往经历。
刘家栋毕业于北平的燕京大学。在校期间,在燕京大学地下党支部的组织委员方正同的介绍下,刘家栋于193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但是,由于卢沟桥抗战爆发的关系,刘家栋党的关系没有上交。之后来到延安,进入抗大学习时,他又于1938年2月重新入了党。
刘家栋原在三期三大队学习政治,又到四期一大队学习军事。本来派他到四期四大队当副指导员,没有去成。
陈云听完以后,开始询问他的意见:“怎么样?我们准备把你调来,到我这儿工作。另外,我兼中央青委书记,还需要有个人经常到中央青委联系联系。找你来,过几个月再来一个人,他可以多跑些青委。你看你有什么意见?”
刘家栋觉得,陈云给他的第一印象很好,文质彬彬的,很尊重人,说话挺客气。于是,他高兴地答应了。
这样,刘家栋就调到中央组织部来了,当了陈云的秘书。
刘家栋想调动工作,陈云让他考虑一个礼拜
刘家栋搬过来后,就住在陈云窑洞旁边的一个窑洞里,与李富春的秘书同住在一起。
上任岗位后没多久,在刘家栋的思想上产生了一些波动。一方面,当时的青年人都想到前方去工作,这是一个大的志向,刘家栋当然也不例外。从内心讲,他很想去前线。
尤其是看到他过去在北平的同学和在抗大的同学都奔赴前方去了,他着实是很羡慕。
另一方面,到中央组织部前,他在抗大学习生活了半年,已经适应了那种紧张的生活节奏。抗大的生活单纯紧张,每天闻号即起,迅速集合,按时出操上课,参加训练。吃饭都有时间规定,紧张而有规律。如今,到了机关反而不适应了。
同时,他又感觉到,在这里工作,责任很重,很怕完不成任务。
出于这些考虑,刘家栋就向陈云提出了调动的要求。他说:“我怕工作做不好,是否可以调动一下我的工作?”
陈云听后一愣,就说:“为什么刚来就要求走呢?好吧,你回去想一个礼拜再说。”陈云的这个答复,确实出乎刘家栋的意料。
刘家栋原以为,陈云会很严厉地批评他一遍,或者会做些说服工作,万万没有想到,只是叫他自己去“想一想”,而且完全是用商量的口吻说出。这令刘家栋感到既突然又亲切。
刘家栋回去想了两三天,认识到自己的想法是不对的。刘家栋心想: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应当服从组织决定,努力做好工作,不应该看到人家上前线了,就一定也要上前线。至于说工作环境不适应的问题,可以慢慢适应。
想通了以后,刘家栋就去找陈云汇报:“我想好了,不走了,就在这里好好工作。”
陈云听后,哈哈大笑,然后对他会说:“这就对了,其实在这里可以好好学习,学习条件比下边强,对你成长是很有利的。”
事实也证明了陈云当时讲的确实是很对的。在中央组织部工作的那一段,对刘家栋提高很快,为他今后的一生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刘家栋在中央组织部时,主要的工作是办理交办的事宜,收发信件,接待来访,还参加一部分地方工作科的工作。刘家栋把一般来信来访的问题,及时摘要出来,向陈云汇报,送他批示;有的信件,陈云亲自看亲自批。从陈云的这些批示中,刘家栋学到了很多东西。
陈云找干部谈话、开小会,有时找刘家栋做记录;刘家栋还列席过地方工作科找来的各地方党组织负责人的汇报会。
这样一来,刘家栋不仅学到了不少东西,也扩展了视野。这个时候,刘家栋才真正体验到陈云所说的学习条件好的话,才感到在中央机关工作同样是紧张充实的。
刘家栋到地方工作,陈云给予宝贵赠言
刘家栋在中央组织部机关,踏踏实实地工作了3年多的时间,被评为了一名模范青年,并接受了毛主席授予的模范青年奖章。
1941年秋,中央决定精简机构下放干部,中央组织部积极执行中央的决定。刘家栋记得,精简的干部中,有5人被抽调到西北中央局去工作,3个任县委组织部长,2个留在西北局组织部。
就在这次调整中,刘家栋被抽调出来,到了西北局所属的富县,担任县委组织部长,开始直接参加党的基层实际工作。
这时的刘家栋,已经比三年前成熟多了,接到组织决定以后,就积极做好迎接新考验的各种准备。
就在刘家栋临走的前夕,陈云来到了他住的窑洞。陈云关心地问他,“准备得怎么样了?”、“还需要些什么?”然后,对他说:“你就要离开中央组织部机关了,在临行前,我们好好谈一谈吧。”
看着陈云,刘家栋回想这几年的生活,百感交集,打开了自己的话匣子。刘家栋讲了这三年多的经历,讲了自己在哪些方面得到陈云的帮助教育,还讲到自己工作没有做好,做了自我检查。
陈云听后笑了,说他比三年前有了很大进步,同时,他肯定了刘家栋的工作成绩,也指出了他的缺点,希望他珍惜这次到基层锻炼的机会,好好在实际工作中学习。
15年以后,刘家栋已经当上了重庆市委常委、建筑交通工作部部长。有一次在成都,他又一次见到了陈云首长。当然,这是后话了。
陈云给刘家栋写了两封回信
刘家栋离开中央组织部机关后,在陕甘宁边区的富县当了三年的县委组织部部长。这三年,对于他这样一个出了家门进校门,出了校门就到机关的“三门”干部来说,确实是一个难得的锻炼。
在这期间,刘家栋了解到一些具体情况,增长了见识。同时,自己也感到一些问题不好解决,就先后给陈云写了三封信,反映这些问题:
一、地方干部每年最困难最繁重的任务是征粮,要占用百分之九十的精力去搞征粮;二、各区的干部除了忙征粮,还要忙自己的生产(开会的时候,捻线干活);三、地方干部和驻军关系不够融洽,经常为住房、耕地等事扯皮;四、在延安时学的理论,许多在县里工作的青年知识分子都感觉到用不上。只有陈云讲的党的建设课知识,对他们很有启发,在实际工作中也很有用处。
陈云看了以后,很重视刘家栋反映的问题,并将他的信送给了毛主席阅览。不久,陈云给刘家栋用油光纸写了两封回信,大体有这样三条:
一、在延安学习的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是马列主义的基本知识,是启蒙教育,还是有用的。但这些知识,想要用好它,是不容易的;二、部队和地方要努力搞好团结,处理好关系,双方要互相商量、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三、地方工作的中心是搞好群众生产。
在信中,陈云语重心长地教育他,要他正确认识这些问题。毛主席在看过刘家栋的信后,在《组织起来》一文中,提到了他在信中反映的内容,
毛主席在文章中,是这样说的:“只知向他们要救国公粮,而不知道首先用百分之九十的精力去帮助群众,解决他们‘救民私粮’的问题。”这是针对刘家栋在信中反映的实际情况说的。
毛主席把它反过来说,要求地方干部要用百分之九十的精力去关心“救民私粮”,而不是“救国公粮”。毛主席还要求,要帮助群众搞生产,帮助他们订计划,号召在边区组织变工队,你帮我,我帮你,把主要精力放在关心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上,真正解决“救民私粮”问题。
那个时候,刘家栋的确没有想到能直接引起中央的重视,能得到毛主席和陈云首长的亲自处理。这让他高兴了好久。
时隔20年,刘家栋再次见到陈云
1978年,刘家栋重新恢复工作后,来到北京开会。他想着整整20年没有见首长了,心里有太多的话想要倾诉。
陈云在北京的住所,刘家栋以前是去过的。不过,那是50年代初期,他还在鞍山工作时期的事了。在他的印象中,好像是南长街38号。
到了38号一看,是个大杂院,不是他要找的地方。这时,他看到南长街路东一个大门口有卫兵站岗,就去找卫兵询问。卫兵进去后,出来一位连级干部。
刘家栋说了情况后,那位连级干部告诉他,不是南长街,是北长街。就这样,费了好大功夫,刘家栋才找到陈云的家。
见到陈云的那一刻,刘家栋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泪水。待他情绪稍缓平静后,陈云说:“你头发也白了,怎么白的?”
刘家栋回答说:“你想想看,多少年了嘛,头发怎么能不白呢?”
接着,陈云把他请到了办公室。多少年过去了,刘家栋还记得:“那屋子实在太简陋了。1976年闹地震时盖的防震棚,还没有完全拆除,上面已经空了,但钢架还在屋内立着。架子下面有一对破旧的小沙发,沙发的白布罩已经变成暗灰色,上面净是破洞,看上去已经用了一二十年了。一个不小的办公桌,桌面上只有一部旧电话机,一个台历,一件文件都没有。”
刘家栋从这些摆设中,看出来了,老首长还没有安排工作,没有事干。在这种情况下,他当然只能问问老首长的身体状况如何。
陈云说:“还是以前那样,但比过去差了些。”
刘家栋问:“你这样的身体,怎么挺过来的?”
陈云说:“我被‘疏散’到江西时,军区的同志见我来了,知道我身体不好,给我安排到军区招待所,找了间房子住下来。哎,你还不知道吧,还有暖气呢!”
对陈云来说,有暖气已经是最幸福的事情了。后来,刘家栋回忆说,陈云同志依旧是过去那样的风格,只记得别人的情谊。
就这样,交流了很长时间。当刘家栋说该走了的时候,陈云说,不急,再谈谈吧。于是,又延长了20多分钟。这期间,刘家栋向老首长倾吐了这些年的苦水,陈云不时地插话、补充,并对他予以鼓励。
末了,陈云又十分关心地问刘家栋:“你生活上还有什么困难?经济上钱够不够花?”
刘家栋连忙说:“够了,补发了工资,大部分交了党费,但还有一些。”
陈云仍然不放心地说:“如果有什么问题,或者遇到什么困难,可以来找我。但是以后来之前,要先打个电话来,约个时间,不要跑到街上乱闯乱问。”
说完,陈云就从桌上的台历上撕下了当天的一页,在上面写了桌上那部电话的号码,然后交给了刘家栋。
刘家栋很郑重地接过了台历页码,这才发现,原来那天是7月1日,党的生日。
随后,陈云送刘家栋走出了办公室,来到了院子里面。这时,警卫班的战士们正围成一圈,蹲在那里择豆角。陈云就指着刘家栋,对他们说:“这是我的第一任秘书,你们看,他的头发都白了。”
从进门到离开,陈云说了两遍头发白了,可能是表达对曾经的部下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吧。
从陈云家里出来后,刘家栋的心情舒畅多了。往后,他以一种更加饱满的精神,去迎接全新的工作。在他的记忆里,陈云老首长对他的教诲和帮助特别多,是他的人生道路上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