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甲午战争之后,日本曾一度占领了我国辽东地区,但还没等他们在当地建设统治机构,辽东就在西方列强的干涉下,被交到了沙俄的手上。
当时沙俄在得到辽东地区控制权后,便希望以此为基点将整个东北纳入沙俄版图,建立所谓的“黄俄罗斯”。
▲沙俄士兵抓捕中国百姓
为此沙俄在强化军事和政治统治的同时,也试图通过舆论手段来“驯化”东北地区的中国百姓。
他们不但在东北地区建立了大量的电报馆,控制了全部通信渠道,还发行了以《关东报》为代表的报纸,并借此传播沙俄的殖民思想。
但在日俄战争开战之后,日本人很快就在舆论战场上,彻底击败了沙俄,那么他们又做了哪些工作呢?一、东北地区现代新闻业的初建
在沙俄从日本手中夺下辽东地区的控制权后,其便打定主意要将这片物产丰富的土地变成俄罗斯的领土。
在殖民侵略方面有着丰富经验的沙俄政府明白,仅靠武力征服是没有办法将殖民地变成国土的。
因此从1899年开始,沙俄方面便着手在辽东地区建立自己的新闻产业。
▲大连街头的俄罗斯风情建筑
辽东地区现代新闻产业诞生的标志性事件,是在1899年沙俄太平洋舰队司法官彼得·亚历山大·阿尔捷米耶夫在旅顺临时发行俄文《关东报》。
这份报纸如今被译作《新边疆报》,因为在其俄语名字中用到了代表“边疆区”的单词。
这种称呼体现了沙俄对于侵占东北全境的野心,他们希望将辽东从殖民地变成自己的边疆区。
当时沙俄政府对于报刊的发行管理十分严格,大多数私营报纸都会受到政府的严格监控,且无法得到国家的支持。
但《关东报》发行伊始,便从沙俄军部得到了不菲的资助,后来莫斯科方面也对《关东报》的运营多次注资,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沙俄政府对于这份报纸的重视。
在《关东报》创刊的时候,东北地区的百姓根本没有读报纸的习惯,为了吸引更多的用户,报社会给订报纸的客户送一些小礼品。
▲占领东北的沙俄军队
沙俄第一批送出的小礼品是《新边疆、辽东、关东省、大连湾、大连》画册。
他们嘴上说着这是为了让报纸客户更好地了解地理知识,但实际上是为了将他们对 “黄俄罗斯”的想象 “具体化”,提升读者对俄国 “新国土”的认知,强化人们对 “黄俄罗斯”的认同,以达到文化侵略的目的。
为了让辽东地区的百姓认同《关东报》,沙俄政府要求无论是土地交易还是其他商业信息,都必须在《关东报》上刊登简讯,才能被承认有效。
这让辽东地区的商户们都变成了《关东报》的读者,有些人为了能够看到商机还自学起了俄语。
▲晚清时的东北百姓
《关东报》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第一种发行量较大的报纸,其对于东北地区新闻产业的建立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为了帮助报纸发行,沙俄在其控制区内建设了许多邮局和电报局,这让东北地区的通信事业取得了不错的基础。
但是沙俄侵略者对于百姓的通信内容,监管得十分严格,因此这一系统基本只为俄国人提供服务,能够享受到这一切的中国人寥寥无几。二、日本发动舆论战
在沙俄进行新闻产业布局的同时,日本人也开始重新制定夺取辽东控制权的计划。
他们知道这需要通过战争的手段来实现,但在这之前,必须在舆论战场上有所斩获。
否则即使在战场上取得了胜利,他们也有可能和之前甲午战争后一样,眼睁睁看着辽东半岛被其他列强夺走。
▲日本间谍荒尾精
为此他们派出专人在辽东地区侦查俄国人的宣传政策,间谍们在《关东报》上看到了很多反日言论。
日本人知道俄国人始终将自己看作争夺辽东控制权的最强对手,为了挽回舆论劣势,1901 年 8 月,日本递信省在牛庄设置邮政局。
1902 年,日本人在营口创刊日文 《营口新闻》,这份报纸也被日本人称为 “满洲新闻界的先驱”。
在《营口新闻》创刊的时候,沙俄对于辽东地区的舆论掌控还十分严格,因此《营口新闻》上并不能发表抨击沙俄的文章,编辑们只能尽可能地为日本政府进行辩解,试图抢回舆论失地。
▲日俄战争中交战的双方
《营口新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沙俄政府对于日本人的“抹黑”,但很快日本人就发现了新的问题。
当时无论是《关东报》还是《营口新闻》都只有俄文版或者日文版,并没有供中国百姓阅读的中文版,因此两份报纸在东北地区的发行量十分有限,其大多数订单来自关内的知识分子。
这种情况让报纸的宣传效果大打折扣,为了提升宣传效果,日本人决定在东北地区发行中文报纸。但碍于俄国对于出版业的控制,他们的这个想法并不能付诸实践。
▲当时的满洲日文报纸
在对中国各地进行考察后,日本方面决定在山东芝罘(fú)开设报馆发行中文报纸,因为:
此地既是山东及辽东商业上之咽喉,又因辽东人民多半来自山东,当地人心走向势必影响山东及辽东。
在日俄战争开打之后的1904 年 9 月,日本外务省出资 1800 日元创刊 《山东报》,该报纸一经问世便受到了读者的欢迎。
因为当时大多数民众碍于语言障碍,没办法第一时间了解战场局势,《山东报》的出现帮助他们解决了大麻烦。
▲如今的山东芝罘
在这份报纸上,日本人除了报道前线战况外,也对之前沙俄针对日本的舆论攻击,进行了回应,并提出了许多反击问题。
由于沙俄在中国境内并没有发行中文报纸,因此在大多数《山东报》读者看来,沙俄方面没有给出任何回应,这就让日本人在舆论战中占据了优势地位。三、日本对国际舆论的把控
在日俄战争开战之后,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中国东北的战场上,因为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第一场列强之间的战斗。
在开战之后,世界各地的记者纷纷涌入东北地区报道战况,但日俄两国在处理国外记者的态度上却大相径庭。
由于沙俄在战场上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因此沙俄方面禁止外国记者进入前线,并且禁止他们将一些情报传递给外界,这让沙俄政府给记者们留下了十分负面的印象。
▲东北地区的沙俄军队
与此同时日本方面则截然不同,他们在向前线派出大量本国记者的同时,也邀请其他国家的记者一同到战场进行采访报道。
日本人在前线营造出了和本地百姓和谐相处的假象,之后日本军方会将写有类似报道的报纸免费分发给占领区的百姓。
这让日军摇身一变成为了“仁义之师”,一改之前在甲午战争中,给人们留下的粗暴印象。
而且日本还在中国、朝鲜等地刊发英文报纸,这让西方世界第一时间接触到的,都是日方传递的信息。
▲日俄战争203高地前的日军尸体
沙俄在日俄战争中也被塑造成了凶恶的殖民者,日本则成为了拯救邻国百姓的英雄,这为日本之后长期霸占我国东北地区提供了舆论基础。
同时也让国际社会忽视了中国百姓在战争中受到了摧残,为我国之后在索回主权的过程中,制造了巨大的困难。
不过从之后日本在旅顺地区,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来看,日本人犯下的罪行远比沙俄侵略者要深重得多,不过他们对于舆论的把控也在俄国人之上。
几十年后的侵华战争中,日本人在制造南京大屠杀的同时,也在西方记者面前营造出了一幅和谐的景象。
如果不是各路仁人志士努力将真相公之于众的话,日本人恐怕永远也不会承认自己的所作所为。
▲旅顺大屠杀纪念馆
在舆论和正面战场上全线溃败的沙俄,最终不得不和日军进行和议,将辽东地区以及南满铁路的经营权交到了日本人的手上。
日本人在夺得东北地区的控制权后,在舆论工作上依然没有放松,只不过他们的工作重心从反俄转变成了对中国百姓的洗脑,他们希望“驯化”东北百姓,让他们接受被殖民的事实。
对外日本则一再鼓吹自己和中国百姓的和谐相处,努力将自己营造为黄种人“救世主”的形象。
由于他们在日俄战争中打下了坚实的国际舆论基础,因此这一形象竟被当时的国际社会所接受。
这让后来的民国政府,尝试联合西方国家制衡日本在东北地区发展的努力,都收效甚微,让日本在东北的势力不断坐大。
▲东北抗日义勇军
但中华儿女的民族情结和不屈斗志,最终让日本人的计划变成了泡影。
东北的英雄儿女们,也打响了抗日战争的第一枪,日本妄图割裂中国的想法,最终未能如愿。
注:
本文关于日俄战争中两国舆论战的相关内容,参考自《沙俄统治下 “关东州”新闻事业及其管制——兼谈日俄战争中的新闻战》,刊登于《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