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传承两千年的嫡长子继承制,雍正为什么一定要废?
创始人
2025-08-17 17:03:59
0

嫡长子继承制起于商末,在西周确立,是周公制礼作乐的重要内容,严格划出嫡庶、长幼之分,以嫡妻长子作为正统的继承人。

此后历朝历代基本都将嫡长子继承制作为选择皇位继承人合法、正统的政治制度。

可是到清朝时期,康熙第四子雍正登基后就正式废除了传承了两千多年的嫡长子继承制,并另外针对皇位继承做出了重大改革,这是为什么呢?

嫡长子继承制的实施

嫡长子继承制顾名思义就是指皇位的第一继承人只能是正宫皇后所生的嫡长子,至于这位嫡长子是不是贤德之人,那都不重要,这就是所谓的:“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如果皇后没有儿子,再立后宫中等级高的嫔妃之子为太子,可以理解为子以母贵。

这种制度展现出来的嫡长尊卑等级观念正好就对应了君主专制中君尊臣卑的体制。

另外,嫡、长这些天定的条件可以把立储的范围降到最小,皇位继承人比较明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皇子争夺皇位的权力斗争,保证政局的稳定。

正是因为嫡长子继承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历朝历代的皇上才愿意将其作为正统的皇位传承制度。

比如唐高祖李渊登上皇位就立了嫡长子李建成为皇太子,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当上皇帝后也是立了嫡长子李承乾为太子。

明成祖朱棣也是如此,避开随他一起起兵,功勋卓著的次子朱高煦,立了才能并不出众的嫡长子朱高炽为太子。

可见历朝君主对嫡长子继承制的遵循,可虽说如此,嫡长子继承制真正实施起来还有很大的偏差。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真正能以嫡长子身份成为太子并顺利登上帝位的人少之又少。

像刘据、李建成、李承乾以及杨勇等皇子都曾被立为储君,遗憾的是都没有当上皇帝。

至于原因,在封建社会上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制度规定也约束不了皇帝对继承人的偏好,皇帝对皇子生母的感情也是一个重要变故。

刘邦晚年宠爱戚夫人,认为嫡长子刘盈“不类我”,有了废长立幼的想法。在遭到大臣激烈反对和劝诫后,刘邦才打消了念头,刘盈顺利继位,可刘盈并没有嫡长子,嫡长子继承制从这里就被破坏了。

汉武帝同样不喜欢和卫子夫生的嫡长子刘据,还频频表露出易储的意思,刘据随后在奸人陷害中自杀身亡,皇位交给了武帝的幼子刘弗陵。

还有汉光武帝刘秀的嫡长子刘疆,他被废掉太子之位很大程度就是因为刘秀不喜欢郭皇后,最后刘秀将皇位给了和阴丽华的儿子刘庄。

除了皇帝的偏好,皇帝的后妃干政、宦官弄权,皇后无子等等情况都会造成嫡长子继承制不能很好的施行。

秦始皇嬴政因为没有立后,他的儿子就没有嫡庶之分,二世胡亥和秦王子婴都不是以嫡长子的身份继位的。

算起来我国历史上400多位皇帝中也只有20多个是以嫡长子身份荣登大宝的,嫡长子继承制实际上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延续。

尤其是在满清时期,整个清王朝,只有道光帝是真正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

当时康熙帝倒是想沿用嫡长子继承制,可惜结果并不如人意。

清朝的嫡长子继承制

相比于之前的朝代,满人的嫡长观念其实非常弱,像皇太极、顺治、康熙都不是嫡长子。

当时清太祖努尔哈赤完成女真族统一大业、建立后金奴隶政权之后,就确定了以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为基础的汗位推举制。

可以说在选择继承人上,努尔哈赤放弃了建储嗣位的方式,是由众贝勒在贤者中选出新汗,如果新汗不行善道,八贝勒商议之后可以罢其汗位,令立新汗。

努尔哈赤死后,四贝勒皇太极被推选登上汗位,依然奉行汗位推选制度,所以皇太极去世前并没有选择继承人。

由此,在皇位更迭之际,出现了多尔衮和皇太极长子豪格争夺帝位的情况,实质上也是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两种继承方式的争夺战。

最终的结果是皇太极第九子福临登上皇位,福临死后,皇三子玄烨继承皇位,即康熙帝,这时的清朝才算是确立了父死子继的继承方式。

在康熙年间,清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得到了空前加强,再加上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康熙没有延续满族之前的一些传统,反而开始效仿历代王朝推出的嫡长子继承制,采取明立太子的方式,防止在皇权交替中出现宗室诸王干政的情况。

而康熙帝十分喜爱皇后赫舍里氏,在赫舍里氏生下嫡长子胤礽难产去世后,康熙帝就把对赫舍里皇后的爱都转移到了胤礽身上。

在胤礽两岁时,康熙帝就将他立为太子,对他是万般宠爱,悉心栽培,甚至于康熙帝还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朕所仰赖者惟天,所倚信者惟皇太子。”可见对康熙帝对胤礽的器重和信任。

没想到康熙帝的宽厚让胤礽变得是愈发为所欲为、不可一世,曾称:“古今天下,岂有四十年之太子乎。”

言下之意就是太子当的够久了,他已经等不及要当皇上了,父子关系趋于紧张。

再加上康熙帝子嗣众多,其他皇子难免会将矛头对准胤礽,想和他争夺储君之位,时不时的在康熙面前说点胤礽干的错事,让康熙对胤礽逐渐感到失望。

在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帝就废掉了胤礽的太子之位,这个举动可是让其他皇子看到了希望,皇子之间的争斗也愈演愈烈,俨然就是“一家骨肉,视若寇仇”。

大阿哥胤禔押宝在八阿哥身上,还曾以“胤礽所行卑劣,失人心,胤禩必大贵”为由向康熙帝推举八阿哥,甚至自作聪明的向康熙帝提出杀掉胤礽。

康熙自然不愿看到骨肉相残,将大阿哥臭骂一顿,还防备上了八阿哥,随后三阿哥又向康熙告状说大阿哥用巫术诅咒太子,康熙一怒之下将大阿哥幽禁。

随后康熙又以“皇太子前因魇魅,以至本性汩没耳”为由复立太子,结果胤礽本性难改,到康熙五十一年二次被废。

康熙本想推行的嫡长子继承制宣告失败,此时的康熙已经意识到立储之事事关重大,不敢轻易决定。

直到离世前,康熙再没有公开册立过皇太子,这也导致外界对雍正的即位存在各种质疑声。

在上位之初,雍正帝除了不遗余力的打击和削弱诸王的势力,还正式废除了嫡长子继承制,这是为什么呢?

雍正开创秘密立储制度

从历朝历代嫡长子继承制并没有顺利实施就可以证明这种皇位继承方式必然存在一定的弊端,早已是名存实亡。

嫡长子继承制只看皇子先天的继承资格,而不重视储君是否德才兼备,是否能担得起管理人民、治理国家的责任。

这就会导致嫡长子继承制中选出来的皇帝可能并没有多少政治能力,出现一些昏君、白痴皇帝、娃娃皇帝等等。

且事实证明,执行嫡长子继承制并不能减少储君之争带来的动荡,依旧会有太子之外的皇子觊觎皇位,兄弟之间为争皇位自相残杀。

这点经历过九子夺嫡的雍正帝是深有体会,在看到父亲康熙帝明立太子失败后,雍正帝便认为汉族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其实并不适合他们满人。

满族作为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在很多方面还是保持着一些旧习俗和观念,受到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较少。

在康熙之前,满清并没有形成嫡长子继承制的观念,康熙首开先河名立嫡长子为皇太子的做法本就引起了其他皇子们的不满。

康熙对胤礽先立又废,废而再立,立而又废的做法反而更加激化了皇子们对储君之位的争夺。

雍正以此为鉴,于是就正式取消了嫡长子继承制,并称:“建储一事,必须详加审慎。”

在经过一番思考之后,雍正帝终于结合历代王朝选择继承人的经验教训,再结合本族特点,想出了一个解决皇位继承的好办法,那就是秘密立储制。

皇帝不再明立太子,不只是考虑嫡庶、长幼之分,多以贤良的标准或者以自己的喜好去选择某个皇子成为皇位继承人,也就是说皇子的出身如何不是那么的重要了。

在确定继承人之后,皇上就会将中意的储君名字秘密写在诏书上,密封在匣内放到正大光明的匾额之后,等皇帝驾崩之后再由御前大臣、满族亲贵一同公布,拥护新皇登位。

在雍正之后,他的四子乾隆皇帝就是在秘密立储之下顺利登基,没有经过太多的党派之争。

这也让乾隆皇帝对这种秘密立储制大为称赞,称:“我朝家法,实为美誉”、“神明化裁,创举于一时。”

此后在嘉庆、道光,直至咸丰年间都使用的是这种秘密立储制度,至于最后为什么没有坚持下去,并不是这种制度出了问题而是皇帝自身出了问题。

当时咸丰皇帝唯一存活的儿子就只有和慈禧太后的儿子载淳,也就是同治皇帝,没有其他皇子自然就不存在争夺皇位,秘密立储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同治后来又没有儿子,慈禧太后就做主从皇室宗族过继了光绪帝,光绪帝同样无子,慈禧太后故技重施将溥仪推上皇位,秘密立储制就这样失效了,替代它的是慈禧太后的懿旨立君制,一直到清朝灭亡,皇位继承制彻底消失。

结语

中国传统社会最重嫡庶之分,皇室更是如此,嫡长子继承制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雍正帝废嫡长子继承制改秘密立储制严格来说并没有否定嫡庶之分,只是不把嫡长子作为选储的唯一标准。

像乾隆皇帝最开始秘密立储的人选就是和富察皇后的嫡长子永琏,可惜永琏9岁病死,乾隆随后又想立嫡次子永琮为皇储,没想到永琮比兄长活的时间更短,乾隆皇帝对此也颇为遗憾。

包括嘉庆帝同样是选择把正宫皇后所出的嫡长子旻宁秘密立为皇储,这才有了清王朝唯一一个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后的道光帝。

所以说,这两个制度最大的区别就是把明立改成暗立,有助于缓和皇室内部争夺储位的矛盾,避免皇帝死后,皇子们为争夺最高统治权相互残害,引起动乱。

事实上,不管是嫡长子继承制还是秘密立储制最主要靠的还是皇帝对皇子的喜爱程度,突显的就是古代封建社会的皇权至上,权力在一家一姓中永远传承下去。

相关内容

原创 ...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飞将军李广,大概是中国古代令人...
2025-08-17 08:33:55
马来西亚青少年“邂逅”兵马...
作者 杨英琦 党田野 揉搓陶泥、挑选模具、按压模具、脱模修整……经...
2025-08-17 08:33:52
原创 ...
这位开国少将,唯一特批享受中将待遇,周总理亲自安排给他手术 55年...
2025-08-17 08:33:37
原创 ...
华夏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经历过三个社会时期的演进,分别是原始社会的开...
2025-08-17 08:33:30
原创 ...
日本人的名字多以四字者为多,三字者或五字者也为数不少,但以两个字为...
2025-08-17 08:33:30
原创 ...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统治了整个东三省,100万关东军在这里,建立起...
2025-08-17 08:33:26
原创 ...
吴吉清是毛主席的警卫员,他非常尽职尽责地保卫毛泽东的安全,可惜在长...
2025-08-17 08:33:22
原创 ...
开国上将洪学智一生都在和贪腐作斗争,晚年担任过军委副秘书长,他这辈...
2025-08-17 08:33:22
原创 ...
1934年5月,因在长城抗战中目睹了中日两国在机械化方面的巨大差距...
2025-08-17 08:33:16

热门资讯

原创 左... 抬棺西征,是左宗棠名垂千古、载入史册的标志性事件,目的是收复伊犁,而伊犁谈判是收复新疆的最后“一出好...
原创 彭... 前言:抗美援朝是我国建国之后的立国之战,这一战让世界各国都不敢再轻视我国,不再用曾经的态度看待我国。...
原创 金... 在任何时代“落后就要挨打”都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宋朝时期崇文抑武的政策,使得中原王朝的内部趋于团结...
原创 清... 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静静躺在档案里,记录下了清朝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点点滴滴。 这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的...
《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真... 《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以下简称《显微镜下的大明》)是一部改编自马伯庸同名历史读本的影视剧,由张...
原创 隋... 隋朝末年,天下动荡,四方豪杰乘势而起,雄踞一方,又一轮皇帝争霸赛隆重上演。在这场残酷的争霸赛中,主角...
原创 曾... 在灾难和战争面前,我们都是团结的,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中国人。 近代以来,对我们国家造成...
原创 日... 抗战时期,在中国不同战区的日军有着不同的流行语,如与国民党作战的日军流行说“宁碰阎王,莫碰老王”,这...
原创 溥... 俗话说得好,富人富不过三代,穷人穷不过三代。 大清朝前人奋勇杀敌建立国都,建立政权,繁荣昌盛,后世步...
研究有新发现!清华简整理工作将... 入藏于清华大学的战国竹简再出研究新成果。20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肆)》发布,《成后》《昭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