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明末剧作家化身儒家卫道士,可惜说教终究不能改变沉沦的风气
创始人
2025-08-17 16:32:13
0

从宋代开始我国的市民阶级开始大量出现,这也催生出了更加兴盛的百姓娱乐需求,除了各种各样的故事话本之外,戏剧也开始在全国各地流行开来。

到了元代我国的杂剧发展达到了极高水平,之后明代的剧作家也均以杂剧为蓝本进行创作。

▲杂剧《窦娥冤》

而明代剧作家的创作灵感很多都来源于当时的流行小说,比如傅一臣的戏剧作品集《苏门啸》中的十二个故事,都来源于凌濛初的小说《拍案惊奇》。

不过相比于小说,傅一臣对故事的内容和细节进行了精心编排,从中我们还能够窥见当时的历史风貌。骗局与明末社会

明朝末年时,我国的政治经济状况都出现了较大的隐患,由于统治阶级的私欲不断膨胀,导致百姓们需要缴纳的赋税额度不断上升。

而随着土地兼并的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自己土地成为佃户或者流民,这让明王朝各地不断出现农民起义,令统治者变得焦头烂额。

在这种情况下,明政府再也没有足够的精力对百姓的思想进行管控。

而在王阳明心学等哲学理论提出之后,宋朝以来理学占据思想界绝对主导地位的情况,也发生了改变,百姓们的个人意识开始逐步觉醒,这在社会风气上有十分直接的体现。

▲明代城市

由于传统礼教体制出现松动,这让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人们开始更加看重切实的利益,很多读书人也放弃考取功名投身商海,这令晚明时期的手工业和贸易取得了极大的发展,甚至出现了类似工业社会的雇佣关系。

在利益的驱使下,大型市镇周边的百姓也纷纷离开土地,携家带口进入城市讨生活,很多江南地区出现了大型工业作坊,市民阶级的数量呈现爆发性增长。

这些新涌入的市民令城市的构成变得十分复杂,原有的社会秩序也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明代手工业作坊

受到逐利风气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在晚明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冷漠疏远,各种各样的骗局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中不断上演,令很多百姓深受其害。

因此在晚明时期创作的文学作品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作者向读者们介绍骗局的内容。

有时候他们担心读者不能领会精神,甚至还会暂时跳出讲述人的身份,用告诫的口吻提醒人们不要上当,凌濛初的《二拍》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三言二拍》书影

因此傅一臣在挑选故事作为戏剧作品蓝本的时候,也倾向于挑选和计谋、骗局有关的内容。

这既可以通过这些故事向百姓介绍各种骗局,也能够利用这些精心设计的细节引发观众的观看兴趣,可谓一举两得。

在《苏门啸》辑录的十二篇戏剧中,就有九部和骗局相关,从中我们也能看出明末的社会乱象,而这也是当时的艺术创作者和百姓的关注重点所在。《苏门啸》中的骗局故事

在傅一臣的《苏门啸》中,所有的故事都是取材自凌濛初的小说。

他从《拍案惊奇》中精挑细选的故事自然有其独到之处,其中骗局相关的故事更是涵盖了当时百姓最容易中招的几类骗局,以及生活中可以使用的“小计谋”。

▲明代名妓形象

其中《买笑局金》和《卖情扎囤》为典型的妓女骗局故事。

在明末我国大量女性由于生活所迫进入青楼以卖身为生,当时的富家子弟也以狎妓为乐,在这种氛围下,部分女性开始通过设置骗局骗取纨绔子弟的钱财。

《苏门啸》中的这两个故事便讲述了妓女和游手好闲的光棍联手设局假扮达官显贵的家姬或小妾,引诱受害者参与赌博或者以奸情要挟其出钱消灾的故事。

这两个故事的目的是为了警告世人,尽量远离青楼和市井无赖,在当时有一定的教育作用。

除了妓女和无赖之外,明末的僧尼也是很多市井小说着重描写的对象,当时这些僧尼多以佛门子弟的身份作为掩护,在佛寺中行着不光彩的勾当。

世人甚至做出了“三件僧家亦是常,赌钱吃酒养婆娘。近来结交衙门熟,蔑片行中双惯强”这样的打油诗来讽刺他们,可见彼时百姓对僧尼的意见之大。

▲古代僧人形象

在《苏门啸》中自然也有僧尼行骗的故事,《截舌公招》便讲述了放荡浪子郦隽之与尼姑蕴空密谋合计,将良家妇人庾娘子哄骗到手并玷污其清白,以及之后庾娘子与丈夫设计报仇的故事。

这个剧本将当时尼姑庵中的罪恶勾当暴露的淋漓尽致。

傅一臣也想借助这篇剧作提醒人们不要因为私欲接近那些不守规矩的僧尼,即使要礼佛参拜,也要加强对这些佛门子弟的戒心,避免受到伤害。《苏门啸》中的计谋故事

在讨论骗局的同时,傅一臣还创作了很多主人公运用计谋得偿所愿的故事。

在此前的价值体系中,这种做法并不值得倡导,但在明末的社会上,利用计策使自己获利的行为却大行其道。

笔者认为这和当时广泛的商业活动有关,因此傅一臣也会在剧本中加入类似的故事迎合大众的喜好。

▲戏剧舞台上的才子佳人

这些故事大致也可以分为三个类型,其中最常见的为才子佳人型故事,包括《智赚还珠》、《钿合奇姻》、《人鬼夫妻》三部作品。

和此前古典小说中的才子佳人故事不同,明末的此类故事中男主人公往往要依靠自己的“智慧”通过编造一些谎言,来消除与女主人公相爱的障碍。

比如《钿合奇姻》中的翰林学士权相公,就通过假造身份的方式赢得了女主人公家人的信任,最终成功抱得美人归。

《智赚还珠》则描写了主人公假扮官员与强盗周旋,最终成功解救自己小妾的故事。

《人鬼夫妻》与上述两个故事的区别比较明显,其主人公为女性兴娘,在她为爱情丧命后,其依然放不下自己的爱人,便假借妹妹庆娘的身体与爱人重逢。

虽然这个故事包含了封建时代的糟粕,但其体现了女性追求幸福的意志,这也是在理学统治地位松动后,女性出现独立意识萌芽的体现之一。

除了才子佳人的故事之外,《苏门啸》中还有主人公利用计谋解决家庭问题的剧作。

《错调合璧》讲述了传统封建家长贾母逼死女儿后,栽赃女儿爱慕对象的故事,但其女儿自缢后并未真的死去,在母亲的设计下其反而得到了和情郎独处的机会,最终在县令的撮合下两人终成眷属。

▲公案一直是戏剧热门题材

而《贤翁激婿》则塑造了维护子女爱情的家长形象,主人公上官翁在看到女婿游手好闲,沉迷赌博后,先是骗他女儿已改嫁,又让他在生活中了解到了钱财的来之不易。

在女婿改头换面后,他才道出实情,一对饱经历练的爱人终于得以重逢。

第三类故事是古代文学作品中十分常见的公案故事,《没头疑案》记载了办案公差通过装神弄鬼恐吓凶手,最终得以破获案件的故事,而这不但体现出了公差们的智慧,最终恶人遭受应得处罚的结果也大快人心。

由此可见,傅一臣在创作剧本的时候,选择的都是百姓生活中很容易遇到的问题和情景。

从爱情到家庭矛盾,从公差到可能引发麻烦的妓女和僧尼,这都是明末社会百姓生活的缩影,这也体现出了傅一臣创作时的文化情怀。《苏门啸》的说教色彩

《苏门啸》中的故事都是《拍案惊奇》中的经典段落,傅一臣之所以会选择对这些故事进行改编,很有可能是因为其对原作部分价值观的不认可,他更希望借助这些故事来对民众进行教化。

除了前面提到的九个和骗局、计谋相关的故事外,《苏门啸》中的其余三个剧本均体现出了傅一臣的价值观念。

比如《蟾蜍佳偶》就描写了一对恋人通过层层考验最终收获爱情走向婚姻的故事,这体现了傅一臣对于忠贞爱情的向往和肯定。

而《义妾存孤》则描写了小妾张福姝被赶出门后依然守身如玉,并为丈夫将孩子抚养成人的故事,这显然是傅一臣对于传统儒家理念中的完美女性形象的颂扬。

▲古代神话中描绘的地狱场景

《死生冤报》描写了抛弃妻子的满生,之后在地狱遭受刑罚的内容,宣扬了古人崇信的善恶有报的思想,这一思想在其他故事中也有一定的体现。

从这三个故事的安排中,我们可以看出傅一臣的创作意图。

相较于明末的小说家,傅一臣作为仕途受阻的读书人,其内心对于儒家思想还是非常认同的,因此其对于当时流行的市井文化颇为不满。

于是其便用《蟾蜍佳偶》和《义妾存孤》宣扬了传统的家庭理念,这和当时逐步走向开放的社会风气是背道而驰的。

这一点在之前的几个故事中也有所体现,比如在《智赚还珠》剧本中,就有主人公汪侠仙从家丁处得知还珠被掳后守身如玉,没被强盗侵犯的桥段,也正是在得知此事后,汪侠仙才坚定了救人的信念。

▲古代强盗形象

但在凌濛初的原著中,汪秀才在得知还珠去向后,立即做出了救人的安排,关于爱妾是否失身等问题,书中并没有任何交代,这也是傅一臣维护封建礼教的又一体现。

《死生冤报》一剧中,满卿与焦文姬在初次见面时,剧本要求两位表演者需要做出退却的神态,这非常符合古代伦理规范。

然而在原作故事中,两人其实在初次见面时便“烈火干柴,你贪我爱,各自有心,竟自勾搭上了”,这一改写显然也是傅一臣有意为之。

▲古代书生形象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傅一臣作为落魄书生,其在进行剧本创作的时候,依然秉持着维护儒家社会秩序的理念,这体现出了士大夫阶级在明末乱世中的挣扎。

他们试图在艺术作品中引入更多的说教内容,但最终收效甚微,因为说教和文娱作品之间有着天然的隔阂。傅一臣的剧作特点

在了解了明末乱世的社会背景和傅一臣的改编素材选择后,我们可以很容易得看出傅一臣希望通过戏剧纠正大众价值观的努力。

为了达成这一目的,其对戏剧进行了一定的改良尝试。

其中最重要的手段是对凌濛初原著作品的内容改动,在明末随着市民阶级的兴起以及印刷技术的提高,百姓们的阅读需求与日俱增,江南地区更是出现了很多专门印制流行小说和故事集的商人。

这些商人对于书籍的质量并没有太多的要求,他们只希望这些作品能够大卖。

因此明末的出版作品中,包含了大量迎合百姓阅读爱好的内容,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在书籍中加入男女之事的露骨描写。

▲现存的明末书籍刻板

凌濛初创作的《拍案惊奇》作为当时最流行的读本,其中自然也少不了类似的桥段。

比如在《错调合璧》的原型故事《错调情贾母詈女,误告状孙郎得妻》中,孙小官在看到暂时没了呼吸的闰娘后,虽然内心惊惧,但依然对其“尸体”做出不轨之事,书本中对此还有细致的描写。

傅一臣在创作戏剧的时候,也可以选择类似的桥段进行加工,并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吸引观众,但他却选择将类似的内容尽数抹去,将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停留在对月缔盟、传诗送情的阶段,这令改编后的故事变得高雅了不少。

▲影视剧中的尼姑形象

即使在涉及妓女和僧尼的不法勾当时,傅一臣也尽可能地对他们的行径进行隐晦表达,有的时候甚至略显滑稽。

让人觉得为何如此虔诚的僧尼竟也会做偷人的勾当,这种改动就有些过犹不及了,这也是《苏门啸》中的诸剧,最终未能流行的原因之一。

除了对故事内容进行适当删减改编之外,傅一臣还对唱词进行了精心打磨。

明末时我国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远好于其他地区,因此当地的戏剧发展也最为活跃,这导致以江南语调为基础的南剧,逐渐压过了元朝的北曲腔调。

《苏门啸》中的剧目大多为傅一臣在苏州生活时所作,因此其在唱词创作上也沿用了当时南方地区流行的词牌体例,虽然剧本模式选用了元杂剧的折子戏模式,但其观感和演出方式已经和前朝杂剧完全不同了。

在创作剧本内容的同时,傅一臣还对剧中各角色的行当和表演形式,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规划。

如今晚明时期的剧本大多残缺不全,像《苏门啸》这样保留完整的印本十分罕见,从中我们也能更好地了解到当时的戏剧表演方式,对我国戏剧体系的发展有更加清楚的认知。

▲《苏门啸》插图

在现存的《苏门啸》版本中,每个剧本的开端都有画家手绘的戏剧情境画作,这也让我们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当初的舞台布景等细节。写在最后

傅一臣的戏剧作品集《苏门啸》虽然不是明末最流行的戏剧,但是由于其存在保存完好的刻本,且内容选取的都是《拍案惊奇》中的经典故事,这让《苏门啸》成为了珍贵的研究资料。

可以通过它来分析明末戏剧表演艺术的发展情况,以及当时存在的部分社会问题。

从《苏门啸》中,我们也能看到当时士大夫阶级和读书人对于扭转社会风气的尝试,但在不解决社会矛盾的前提下,这种尝试断然没有成功的可能,但无论如何其做出的努力还是值得我们称赞的。

相关内容

原创 ...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飞将军李广,大概是中国古代令人...
2025-08-17 08:33:55
马来西亚青少年“邂逅”兵马...
作者 杨英琦 党田野 揉搓陶泥、挑选模具、按压模具、脱模修整……经...
2025-08-17 08:33:52
原创 ...
这位开国少将,唯一特批享受中将待遇,周总理亲自安排给他手术 55年...
2025-08-17 08:33:37
原创 ...
华夏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经历过三个社会时期的演进,分别是原始社会的开...
2025-08-17 08:33:30
原创 ...
日本人的名字多以四字者为多,三字者或五字者也为数不少,但以两个字为...
2025-08-17 08:33:30
原创 ...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统治了整个东三省,100万关东军在这里,建立起...
2025-08-17 08:33:26
原创 ...
吴吉清是毛主席的警卫员,他非常尽职尽责地保卫毛泽东的安全,可惜在长...
2025-08-17 08:33:22
原创 ...
开国上将洪学智一生都在和贪腐作斗争,晚年担任过军委副秘书长,他这辈...
2025-08-17 08:33:22
原创 ...
1934年5月,因在长城抗战中目睹了中日两国在机械化方面的巨大差距...
2025-08-17 08:33:16

热门资讯

原创 日... 1945年8月15日下午,日本天皇通过无线广播向全世界宣布无条件投降,当这一消息传入日本关东军司令总...
《国语》: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撰,是后人了解先秦社会及历史的一部重要作品,也...
原创 老... 李云龙曾经是老师长的警卫员,但自从解放战争开始之后两个人就没有再见过,他再见到老师长的时候,老师长已...
原创 为... 引言 熟悉近代史的人都绕不开这样两个命题,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一个作为旧式农民起义的高峰,一个作...
原创 一... 粟裕大将于1984年病逝,在关于将军逝世的讣告中,引人注目地使用了“尤善指挥大兵团作战”这样的词句。...
原创 1... 前言 1978年,陈云的原秘书刘家栋,当选为中共四川省委委员,从重庆调到了成都,担任起中共四川省委宣...
原创 李... 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聊的是一位历史上颇具争议的传奇人物——李斯。作为秦朝的丞相,他不仅是中国历史上著名...
原创 曹... 乱世群雄,豪杰逐鹿中原 建安年间,乱世之中,曹操雄才大略,在争霸天下的道路上势如破竹。然而,命运弄人...
原创 你... 在最寒冷的时候,德州竟然大面积停电了!今天我们不谈寒冷和停电,而是聊聊瑟瑟发抖的德州历史。 1、 ...
原创 宁... 序言: 在中国古代,各国之间纷争动荡不断,常常在边境爆发战争或者举一国之力入侵别国,积年累月,大家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