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22日,华北“剿总”傅作义在《关於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上签字,由当天开始25万国军陆陆续续撤出北平市区接受改编。
1月31日,解放军41军121师入城接管防务,宣告着北平这座千年古都未受战火和平解放,同时也标志着平津战役的结束。这是我党的幸事,也是全国人民的幸事。
能有这个结果,傅作义是有很大功劳的,不过有一点很奇怪的是他作为国民党的一方大员,早前又与解放军经历过多番血战,那是怎么能够互相信任最终达成协议的呢?
这里面有个关键的穿针引线人物,那就是傅作义的女儿傅冬菊!
其实北平的和平解放之路非常艰辛。
在辽沈战役接近尾声时,国共双方都对接下来的战争进行过分析,从战略角度上来讲完全不 在一个层次。
国军这边蒋介石电召傅作义前往南京商议,其高层一致认定东北野战军经过苦战,必然要休养几个月才能入关。这几个月内其他地区的战局可能会发生好转,届时就能够抽调兵力支援平津。
因此傅作义将兵力收缩,重点布防张家口—北平—天津一线,摆起了“一字长蛇阵”静待时局。
而解放军这边毛主席一直认为解放战争拖不得,辽沈战役结束不到两个礼拜他就致电东北野战军司令部,让东野秘密入关,一举消灭傅作义的嫡系,同时封锁出海口让其无法难逃,从而争取和平解决北平问题。
军事上的问题还有把握,但如何让傅作义同意起义就有赖傅冬菊了。
傅冬菊早在17岁时就加入了中共领导的“号角社”,18岁被我党地下组织吸纳为重要成员,此后一直在隐秘战线为我党做贡献。
特别是其父主政华北后,在天津工作的她时常前往北平,利用身份之便弄到了很多华北“剿总”的通行凭证,为华北的解放区传递了很多重要物资以及消息。1947年11月,由天津地下党成员李定当介绍人,傅冬菊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她是一名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因此在沈阳解放后,我党就安排她前往北平,先行与其父接洽。
当时傅作义的心里压力也很大,对于女儿常伴在身边并没有排斥,反而会与女儿聊聊生活、聊聊时局,也算一种解闷的方式。
傅冬菊也是在与父亲的对话中,了解到父亲其实很矛盾,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兆头。不过她还是忍住了直接劝说的想法,只是旁敲侧击说自己朋友是共产党,如果想要讲和,可以让朋友提供帮助。
傅作义虽然事务繁忙,但是女儿一直以来的表现他多多少少也能了解到,他估计女儿应该与共产党走得很近,也知道女儿这段时间突然一直待在身边,又突然一直聊时局,身上或许是带了任务来的。
不过此时他手上还握着数十万大军,心中认定未必没有一战之力,所以对女儿的话装作没听见。
直到解放军东北野战军秘密入关,配合着华北野战军在张家口、新保安吃掉了傅作义的嫡系部队,这时傅作义心中的天平才向和谈倾斜。
他想到了近些日子以来女儿说的话,于是在一次吃饭的时候开了口,他问:冬菊,你老实回答我,你是不是共产党员?
这突如其来的询问让傅冬菊一愣,她不知父亲究竟是什么用意,也记住上级让她不要暴露身份的要求,便回答“不是”。不过想了想万一父亲是要和谈呢?于是很快补充道:"我暂且不够资格"。
傅作义主政一方多年,察言观色的本事很强,从女儿的神态以及故意的补充上,他已经了解到了很多信息,故作轻松的吃了口饭后接着问:跟你接触的到底是共产党还是军统?
傅冬菊不知这话到底是试探还是何意,所以闷头没有吱声。
看到女儿这样,傅作义反而急了:现在外面乱得很,每个人都可能有几种身份,你能分得清别人是不是真共党吗?如果你遇到了假共党,连我都保不了你。
感受到了父亲的关切,傅冬菊心中很感动,不过出于纪律她还是不能说出身份,所以推脱道:爸你放心,我接触的都是相交多年的朋友,我都这么大了不会弄错的,他们是真的共产党,不是军统派来的人。
傅作义这就确定了女儿是跟共产党有很近的接触,就问道:那是毛泽东还是聂荣臻或者是其他人派你来的?
其实傅冬菊也不确定究竟是谁交给自己这个任务的,就跟父亲推说要请示上级,弄清楚了再告诉他。傅作义点点头就先岔开了话题。
很快傅冬菊就把父亲的问题以及最近的一些心理变化都通过渠道传达了上去,组织认为眼下局面已逐渐明朗,可以摊牌了,于是就回复“毛泽东派来的”。
傅作义知道答案后对女儿表示:我要跟那边谈谈。由此我党与傅作义开始有了直接联络,只是傅作义最初非常犹豫,怕我党到时候过河拆桥。
而傅冬菊就经常在旁宣传我党的友好政策,把我党对将来的一些安排告知傅作义。如果是别人来谈判,傅作义肯定会产生怀疑,但自己的女儿他还是信的,所以慢慢打消了疑虑。
后来又是经傅冬菊的穿针引线,傅作义派出代表与我党进行了三次和谈,将起义的一系列细节敲定,最终北平和平解放了。
傅作义在起义前麾下还有20多万军队,假如凭借着北平坚城据守,虽然说结果还是一样,但解放军肯定也要付出一部分伤亡,城内的数百万百姓也会受到波及,这座千年古城更是会被打得千疮百孔。
所以不管傅作义之前怎么样,之后怎么样,单凭让北平免受战火这一贡献,他父女就是功德无量!
这次和平解放的“北平方式”,成为了一个很好的范例,让后来的湖南、新疆、云南等地都受到了影响,所以说傅作义父女的壮举是“功在一地,利在全国”,值得我们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