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上将赋闲多年,张爱萍提议他负责航天工业,打开工作局面升迁
1977年初春,北京的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变革的气息。在一间不起眼的办公室里,张爱萍将军正凝视着窗外,思考着一个关键问题:谁能挽救陷入困境的七机部?就在这时,一个熟悉的名字闪现在他脑海中宋任穷。
文革十年,国防科技停滞不前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国防科技领域遭受重创。七机部作为航天工业的核心部门,几乎陷入瘫痪状态。科研生产停滞,人才流失严重,整个行业一片混乱。这不仅影响了国防建设,更危及到国家安全。关键时刻,如何重振七机部,成为摆在领导层面前的一道难题。
【事情起因】
老将出山,张爱萍重掌国防科委
1975年,邓小平开始大刀阔斧整顿各行各业。在这股东风的推动下,赋闲多年的张爱萍应叶帅之邀,重新出山担任国防科委主任。他一上任就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七机部的整顿上。
张爱萍可不是个省油的灯。他三天两头往七机部跑,又是开会又是动员,硬是把这个烂摊子收拾得有模有样。科研生产逐步恢复,大家伙儿干劲也上来了。眼看着局面就要打开,谁知道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七机部的一个"刺头"又把局面搞乱了。
这下可把张爱萍气坏了。他一怒之下,干脆撂挑子不干了,赋闲了一年。
寻找合适人选,张爱萍相中宋任穷
1977年,叶帅再次找上门来,邀请张爱萍重新出山。这回张爱萍学乖了,他决定找个得力干将来管理七机部,自己则专心抓国防科委的工作。
张爱萍在脑子里过了一遍又一遍,突然灵光一闪宋任穷!这位老兄弟可是个多面手,当过西南局第一副书记,干过总干部部副部长,还领导过原子能事业。虽说他对航天工业不太熟悉,但组织能力和学习能力那是杠杠的。
宋任穷这些年也是够倒霉的。1967年被打倒后,在东北农场劳动了好几年。1975年好不容易回到北京,结果又是干等了两年多。这么一位能力出众的干将,整天在家里晒太阳,属实是可惜了。
张爱萍一拍大腿,决定向组织推荐宋任穷担任七机部部长。他相信,以宋任穷的能力和经验,一定能够力挽狂澜,让七机部重新焕发生机。
宋任穷上任,七机部迎来新气象
宋任穷接到任命后,二话不说就上任了。虽说他对航天工业确实是个"门外汉",但这难不倒他。要知道,当年他接手原子能事业的时候,不也是从零开始吗?
宋任穷一到七机部,就像一阵春风吹进了这个沉闷已久的机构。他先是大刀阔斧地整顿内部秩序,平反冤假错案,给那些背着"帽子"的同志卸下思想包袱。
有人可能会问,宋任穷凭什么能搞定这些复杂的问题?别忘了,这位可是当过"封疆大吏"的主儿。他在东北当了7年一把手,什么样的复杂局面没见过?
宋任穷的工作方法也是别出心裁。他提出了"三抓"方针:抓洲际导弹、抓潜地导弹、抓通讯卫星。这一下子就给七机部指明了发展方向。
不仅如此,宋任穷还亲自下基层,跑遍了七机部的下属单位。他跟专家们聊天,了解一线情况,边干边学,很快就掌握了航天工业的基本知识。
在工作中,宋任穷特别注重团结。他常说:"做有利于团结的事,不做不利于团结的事。"就是这种态度,让七机部上下拧成了一股绳。
宋任穷还特别关心群众生活。他知道,只有解决了后顾之忧,科研人员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在他的努力下,七机部的福利待遇有了明显改善。
就这样,在宋任穷的领导下,七机部很快就走上了正轨。各项科研项目有条不紊地推进,成果不断涌现。短短两年时间,七机部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宋任穷在七机部,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优秀领导者的素质。他不怕困难,敢于接受挑战;他善于学习,快速掌握新知识;他注重团结,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他关心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在困难面前,需要有勇气去接受挑战,有智慧去解决问题。即使是外行,只要肯学习、肯努力,也能成为内行中的高手。
今天,我们的航天事业蓬勃发展,一次次突破令世人瞩目。回首往事,我们不禁要向宋任穷这样的开拓者致敬。是他们在艰难时期扛起重担,为中国航天事业的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