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虽然“以少胜多”听上去非常霸气,但在真实的战场和历史上,以少胜多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自古以来的战争都是人数游戏,战略和战术只是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
然而,在抗日战争当中,日本人就打出过一次非常致命的以弱胜强,他们以仅仅10个师团的兵力,打败了国民党整整50个军的队伍,给国民抗战带去了较为沉重的打击。
日本人一个师团究竟有多少兵力?作为进攻方的他们,又是怎么用如此少的部队建制打败了国民党大批守军的呢?
一、悬殊的部队比例
这场战役就是在抗日战争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武汉会战,1937年,日本成功占领了南京,在全面抗战爆发之后的短短几个月时间里,日本就已经占据了我国几乎所有东南沿海城市,气焰极其嚣张。
南京失守之后,国民党退到了武汉,武汉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这座城市是粤汉和平汉铁路的交汇地点,也是阻止日军西进的一道门面,对于整个战争的最终走势来讲都非常重要。
退到武汉之后,蒋介石就立刻召开了国民参政会议,宣布要动员一切物力人力,做好长期抗战达到最后胜利的准备。
显然,蒋介石已经把武汉当做了后续战略的中心,要在这里与日军展开一场大战了。从战略的意义上来说,这次交锋算得上是中日两国在抗战早期的一场决战,双方都必须拿出最认真的态度来应对。
徐州会战结束之后,日本开始在徐州集结兵力,矛头直指武汉,蒋介石赶忙在1938年6月将第九战区重新整编,同时又调集了第五战区,让两个战区内的所有部队共同保卫武汉,调动了军队当中几乎所有的空军和海军,总计有14个集团军,50个军。
毫无疑问,蒋介石这次是豁出去了,这50个军的兵力加在一起,足足有100万人,同时他还将当时中国稀缺的作战飞机和舰艇大规模调用,总共约200架飞机和30艘舰艇也参与到了武汉会战当中。
战前准备在1938年6月时就开始了,国民党军队占据鄱阳湖,大别山等天然天险作为屏障,占据了绝对的战略防守优势,而苏联方面也派出了援华志愿航空队,帮助我国队伍一同保卫武汉。
与我国军队的严阵以待不同,日本方面在此次会战当中拿出的兵力并不多,似乎丝毫没有把蒋介石的百万大军放在眼中。
指挥武汉会战的日军首领名叫畑俊六,在武汉会战真正开始之前,他们只是占据了安庆作为前置基地,计划沿着长江两岸对武汉发动进攻。
参与到此次作战的日本军队数量也很多,但远不及国民党“50个军”的恐怖编制,日本人总共派出了第2集团军,第11集团军,直辖兵团下的共计10个师。
这样的部队比例简直可以用悬殊来形容,要知道,一个军的建制之下就有大约3~5个师,日本人为什么用这样的建制来打如此重要的一场战役?这不是以卵击石吗?
二、惊人的战役结果
从结果上来看,日本人的确在武汉会战当中胜利了,他们用10个师打败了国民党的50个军,实现了在现代战场上的“以少胜多”。
我们来回顾一下日本人是怎么打出这场战役的。
我们前文中提到过,日军在武汉会战开打之前已经攻占了安庆作为自己的前置据点,1938年6月下旬,日军就开始按照自己的原定计划,顺着长江对武汉发动了进攻。
但是,国民党军队早有准备,在水路设置了大量的水雷沉船,同时还炸出了无数人工暗礁,日军始终无法突破长江,一时间陷入困局。
无奈之下,日本人只能放弃原有的战争计划,改为从陆路进行进攻。而这也正如蒋介石所料,蒋介石在江上布起的防线叫做马当要塞,由德国军事顾问专门设计,国军为了经营这个要塞花了一大笔钱,在正常情况下,日军的确无法从江上打开突破口。
但是,负责守卫马当要塞的国军将领李韫珩却居功自傲,认为是自己的指挥抵挡住了日军,在骄傲的情绪影响之下,李韫珩居然在镇前开办起了为期两周的学堂,还决定在6月24日举办隆重的“毕业典礼”。
这个消息很快被日军所知道,于是在李韫珩毕业典礼当天凌晨,日军秘密东渡,成功突破了马当要塞的防守,占领了香山湘口,两大军事要地。
后方蒋介石得知这个消息之后,赶忙派出空军进行援助,白崇禧也下达命令要求薛蔚英的军队从公路火速进发前去阻挠日军的下一步前压,但这时,李韫珩却又下达了另一个指令,要求援军走小路。
在两个不同的命令之下,援军将领薛蔚英听取了李韫珩的意见,放着宽敞的大路不走,偏偏从小路进行支援,耽误了整整两天的时间,直接导致正面战场伤亡惨重,马当要塞也被日军侵占。
在这之后,日军集结军队扑向了湖口,并且将其成功占领,随后又拿下了鄱阳湖天险,国军守军只能放弃九江一带的全部阵地,退居金官桥进行下一步防守。
拿下九江之后,日军除了继续西进之外分出兵力向德安进攻,这一招兵分两路让国民党守军措手不及,接连丢掉了鲤鱼山,笔架山,防线进一步被日军压缩。
时间来到8月24日,日军进一步突破国民党的防线,将国军74军,51师,18军,30集团军等军队重创并且成功截断了粤汉铁路。
随着时间的流逝,日军一个接着一个的,拔掉了武汉外围的所有要点,甚至还分出兵力在广东成功登陆,将当时中国最重要的港口霸占。
至此,武汉的守军已经没有任何机会,在10月25日,国民党高层放弃孤守武汉,直接撤退到了重庆,武汉保卫战也在两天之后彻底结束,短短4个半月的时间里,日军就拿下了有足足100万守军,如同一座铁城一般的武汉。
三、日军一个师有多少人?
要知道,参与到武汉保卫战中的日军编制满打满算也才只有10个师,日军的一个师究竟有多少人?能够打得过整整100万的守军呢?
其实,日军“师”的编制,和我们平常印象当中的略有不同。以现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例,我们的一个师规模大约在8000~1.2万人之间,这样的军队建制规模已经算得上是很大了。
但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师团编制完全是按照德国进行仿制的,人数最低也有1.8万人,最高能够达到2万人甚至3万人以上,而且个个是精锐,战斗力极强。
在抗日战争早期,日军仅仅有17个常设师团,每个师团下有两个旅团,每个旅团下又有两个步兵联队,整体部队建制非常成熟,如果拆分下来,每个师团都是一只实力强劲的独立武装。
而在武汉会战当中,日军就调用了17个常设师团当中的10个,足以可见他们对这场战役也非常重视。
这样算下来的话,日本军队在武汉会战当中的参战人数大约是30万左右。
区区30万人,居然打赢了100万人的守军,日本师团的战斗力究竟有多么强?
在近现代战争当中,武器装备远比当兵身体素质要强,热武器横空出世以来,考量一个士兵素质就不能单纯从他的体力,力量入手,同时还要考虑其手中武器的先进程度,是否能够适应现代战争格局等一系列问题。
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日本厚积薄发,韬光养晦,闷头发展了几十年,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小岛国,一跃成为了亚洲最强的军事国家,部队的武器装备,军事科技对同时期的中国来讲,呈现出绝对的碾压态势,所以他们才能用30万人拿下武汉。
我们前文中提到过:国民党为了守卫武汉动用了约200架飞机和30艘舰艇,而日军为了拿下武汉其实也动用了约300架飞机和120艘舰艇。
虽然人数占据绝对的劣势,但是日军的飞机和舰艇这样的重型军事单位却比国民党守军要强太多,当时中国的空军和海军在高度军事化机械化的日本军队面前,就如同玩具一般,根本没有任何还手反击的机会。
如果不是蒋介石请来德国军事顾问修筑了马当要塞,日军完全可以凭借着自己的军事化机械部队开路,一路平推拿下武汉,这场战役甚至连4个月都撑不到。
四、武汉保卫战的教训
不论怎么说,武汉保卫战都是一场天大的失利,即便对方在装备上有着绝对领先,国民党军队也绝不至于输得如此之彻底。
归根结底,仗还是人打的,问题其实也出在国民党守军本身。
如果李韫珩能够拿出端正的态度,不在大敌当前之时创办所谓的“抗日学堂”,那么日军想要拿下马当要塞恐怕也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后续战争的走势也就很难说了。
如果白崇禧和李韫珩能够统一意见,向前来的守军下达一样的命令,那么我国军队的增援也就能够更早到达,不必延误战机,丢掉一个又一个战略据点。
在武汉保卫战之后,中国陷入了全面被动,只能退居西北和西南地区,将晋西北,华北等地化作战场,造成了很多原本可以避免的伤亡。
参与武汉保卫战的国军将领陈诚在战后痛心疾首,写下了一篇80多页的《武汉会战之教训》,总结了会战当中的失利,但显然已经为时已晚。
在抗战早期,国民党军队尚不团结,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而在日本攻城略地,展开了一次又一次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之后,很多国军内部的思想就出现了问题,在武汉保卫战当中,甚至有军队一枪不放就撤离阵地,在这样的士气影响之下,还何谈打胜仗?
而且,日军的战略也远比当时的国军要先进很多,在武汉会站进行期间,日军发现广东守军前来武汉进行驰援,立刻顶住压力分兵广州,走出了一步绝对的险棋。
蒋介石在得知日军在广州登陆时,还以为这是虚假情报,在他固有的战略思想当中,处于决战当中的日军,又怎么可能分出兵力,进行针对其他城市的战略攻击呢?
然而,日军就是抓住了国军指挥官固本思想的弱点,频出险招奇招,在战场上完全牵着国民党队伍的鼻子走。
不过,武汉会战也让日军元气大伤,虽然他们如愿占领了武汉,但是日军也付出了伤亡将近20万人的代价,无力在组织如此大规模的会战,战争也就此陷入了战略对峙阶段。
在这之后,我国部队也痛定思痛,在后续的作战当中拿出了非常认真的态度,蒋介石直接把李韫珩撤职,而那个延误战机的薛蔚英更是被直接处死。
大敌当前,作为军人怎能懈怠?如果国民党高层能够早点意识到这个问题,也许武汉保卫战就不会以这样的结局收尾,整个抗日战争也不必打的如此之艰难。
但事情没有如果,历史已经发生,参加过武汉会战的人也都几乎全部作骨。现在,我们应该牢记武汉会战带来的教训,让历史,变得更有价值……
参考资料
谭飞程.鏖兵江汉:武汉会战[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侵华日军的编制[J].法制博览,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