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丽影视要拍摄《凤禾尽起》,改编自,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熊召政的《张居正》。
讲述大明首辅张居正最后十年,进行改革的故事。网友们为了谁来扮演这个美男子,还发起了投票,非常热闹。
可见张居正这个人物,在中国人心中的份量。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也是中说纷纭,有人说张居正的改革毁了大明,也有人说张居正的改革给大明续命70年。
那么我们就看看张居正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读书改变命运
大明朱元璋建国后,就将人划分为不同类型,商户,就要世代经商;军户,家里的子子孙孙都必须参军。
张居正家是军户,爷爷张镇在辽王府做低等侍卫,护卫,没有什么产业。
军户家中有人去当兵,可允许其他子孙科举,张居正的父亲张文明,发奋读书,一辈子都没中举人,儿子都中了进士,他还没有考中,最后在儿子的劝说下,放弃了。
嘉靖四年(1525),首辅杨廷和被少年皇帝嘉靖斗败回乡,远在江陵的张居正出生了。
这个孩子是天才,12岁就中了秀才,湖广巡抚顾璘,他第一次见到张居正,就认定这孩子,拥有治国救民的抱负,是将相之才,只是需要磨炼。
他担心伤仲永的故事,发生在这孩子身上。于是让张居正等三年,晚一届再考举人。
即使这样,张居正15岁就中举了。但之后考试张居正两次落地,来源于他太骄傲了。
之后张居正在外游历,结交朋友,才名在湖广一代是人人皆知。
不久发生了一件事,让张居正意识到,考试考得再好,在皇亲国戚面前,永远只是打工人。
因为张居正在湖广的才名,让鸡娃失败的辽王太妃,整日的在与张居正同岁得儿子面前,提起张居正如何如何。
这让老朱家的巨婴藩王备受打击,熊孩子十分生气,为什么自己一个皇家血脉,要与一个低等侍卫后代比较,于是将张居正的爷爷叫到王府,拼命灌酒,最后张镇被活活灌死。
当时的张居正面对亲人被杀,除了仇恨,束手无策。
这让张居正亲身体验到,权力的重要性,哪怕你是一个有功名的读书人,在权力面前,一文不名。
初入官场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22岁张居正中了二甲礼经科进士,选庶吉士,两年后进入翰林院做编修。
这一届的科举,是明代最牛的一榜,具有重大意义,是嘉靖留给隆庆和万历的人才储备库。
这榜进士约300名,历史上留下赫赫威名的就有70多人,李春芳、殷正茂、王世贞、杨继盛、汪道昆、宋仪望、殷士儋等等,年纪绝大多数在30至39,年富力强。
这科的坐师是被贬多年,回京不久的徐阶,之后张居正跟着老师徐阶学习治国理政,以及阳明先生的心学。
张居正的编修职位听起来很威风,但其实是没啥权力的小官,七品。
嘉靖二十八年,年轻气盛的张居正上了一封《论时政疏》,指出了国家的不足,阐述了他改革的主张,这是张居正抛出的一个试探,可皇帝和首辅谁也没当回事。
这是大明的不幸,却是张居正的幸运,要是没有石沉大海,弄不好张就要去诏狱了。
不久之前,严嵩在长期布局下,斗败首辅夏言,并安排了夏言斩首弃市的结局,此后严嵩开始了长达20年的把持朝政的局面。
因为心灰意冷,张居正到嘉靖去世,再也没有上过奏疏。
张居正不愿意投靠严嵩,在七品编修这个岗位上,干了十年,当时清流领袖徐阶,是张的老师。
张居正一心希望老师能够反抗严嵩,尤其是嘉靖三十一年,徐阶进入内阁之后。
但大明腹黑男徐阶,一生行事就一个苟字。他的精神导师是司马懿。他想扳倒严嵩,经验告诉他,靠着一腔热血和忠君爱国都是空谈,必须要等到严嵩出现致命把柄时,皇帝对他忍无可忍时,才能致命一击。
嘉靖三十一年,徐阶被提升为吏部尚书,第二年他提升张居正右春坊右中允,领国子监司业事,只是从七品到了从六品,但有了实权,有了被提拔的资源。
右中允是给太子当侍读,也就是给未来皇帝当老师,今后前途光明。
徐阶还是很看重这个学生的,之后让他参与《永乐大典》重校对,以及 编撰《兴都志》。
不要小看这个兴都志,是关系到嘉靖皇帝得位的合法性,里面每一篇文章,嘉靖都要亲自过目,审阅。
聪明的张居正没有犯浑,在文章中将皇帝以及他的父亲一番吹捧,文化人拍马屁,连韦小宝都自叹不如。
嘉靖晚年修仙走火入魔,徐阶联合皇帝最信任的道士蓝道行,通过扶乩,传明喻严嵩是奸臣,让严嵩失去了皇帝的信任。
嘉靖四十三年,严世藩因通倭的罪名被斩,严嵩倒台。
以清流徐阶为首的走到了前台,1566年,在位四十五年的嘉靖皇帝终于去了极乐世界。
徐阶和自己的学生张居正连夜一起草拟了,嘉靖的遗诏,几乎可以看作皇帝的罪己诏,内容是承认自己沉迷修仙,被奸人蒙蔽,铺张浪费等等。
被打压多年的大臣们,看到这份东西,好评如潮。
权相的倒台
徐阶此时志得意满,他站到了权力巅峰,他是张居正的老师,提拔他的恩人,但是俩人的思想并不一致。
徐阶是一个杰出的官僚,权术大于治术,争权夺利能力突出,能协调各方。
但徐的思想保守,认为祖宗之法不可变,张居正满脑子都是改革的念头,俩人的矛盾开始暴露出来。事实上张居正和他并不是同路人。
在徐阶张居正单独草拟遗诏之时,忽略了一个人,隆庆帝的老师,高拱。
高拱和张居正在嘉靖晚期一起工作,志同道合,他大器晚成,比张大12岁,为了对抗严嵩,与徐阶站在同一战线。
因为他是裕王的老师,并且当了9年之久,徐阶有意交好与他,在嘉靖去世前一年推荐他入了内阁。
高拱曾经是国子监祭酒,张居正是副职,一起共事。
之后张居正被调去《永乐大典》重校时,恰好高拱是总校对,俩人关系极好,但高拱性格急躁,为人也傲慢,他之前从不站队,也算仕途顺遂。
徐阶和高拱的矛盾首先爆发,高拱被直接赶回了老家。
一年后,隆庆皇帝继位,张居正被火线提拔,从一个五品的翰林院侍读学士,到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他终于从一个低等军户的孙子,奋斗到大明权势最高的一群人中的一个。
隆庆二年,徐阶失宠,他主动退休。这不完全是他的错,裕王被压制了三十多年,登基后迅速沉迷于享受,徐阶段劝阻自己的学生,要好好做事,结果皇帝让首辅回家去了。
徐阶走后,高拱卷土重来,当上了内阁首辅。他是皇帝的正派老师,他不在意皇帝做不做事,只要皇帝支持他的主张就好。
隆庆年间,张居正和高拱两个志同道合的人,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也为后来张居正改革打下了基础。
但高拱此人脾气不好,他与张居正在改革中矛盾激化,张居正又无法撼动他帝师的位置,只能僵持。
但是隆庆皇帝登基六年就去世了,高拱此时失去了最大的依靠。
这个人又犯了老毛病,他既看不起幼年的万历,也看不起司礼监的冯保。
还说出“十岁的孩子怎么治天下”的话。
于是张居正、冯保与万历生母李太后结盟,在隆庆帝去世后六天,将高拱赶回了老家。
大明王朝自此进入了张居正时代。
江陵柄政
大明皇权集中,不可撼动,但是张居正却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权臣。
不得不说,张居正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环境下产生的。
他本人能力突出,才学出众。万历才十岁,李太后十分信任他。万历登基时与他能力一般的大臣,都已经被斗跑了,他的却是时势造英雄。
张居正是一个没有脱离低级趣味,同时拥有崇高理想的人。
从他第一次给皇帝上奏书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他依然不改初心,要求改革。
嘉靖留下的是一个内忧外患的国家,北边蒙古人虎视眈眈,南方海盗一直不停,朝廷财政一塌糊涂,各级官吏更是贪墨不断。
张居正发起了改革,涉及吏治、司法、边防、田赋、驿运、水利、科举等各个方面。
放眼历史,可以与王安石改革齐名,在张居正铁腕的操作下,将大明这辆破战车重新推动起来。
十年改革中,通过一条鞭法遏制了土地兼并,这是帝国最大的恶瘤。
边关外患得到缓解,地方大族得到限制,官员们有了考成法,全国三万余名宂官被开除,扶植了李成梁戚继光等名将,也挖掘出潘季训这样的治水专家。
张居正对万历皇帝,倾注了全部心血,非常努力的教育万历皇帝,让他成为一代明君。
隆庆去世两个月后,他亲自为皇帝制定学习计划,编写课本《帝鉴图书》,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收录了历朝历代皇帝施政得失。简单明了,是一本很容易读懂的小册子。
张居正规定万历皇帝,三六九上朝,其余时间学习,每天和哪个老师学习什么内容,都一一计划,在万历帝眼中,张老师简直比亲爹都负责。
但是张居正耗费十年心血,也没有能将万历教育成他理想中的皇帝,反而相去甚远
大明夕阳
万历五年,张居正父亲去世,他要回家丁忧三年,但是改革不能停,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停下来意味着失败,于是张居正让万历下达了夺情令。
但他没有想到,不仅对手反对,就连自己的学生也反对,张居正不得不压制反对声,他在孤臣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他在去世前,已经感觉到自己要被清算,要求退休回家养老,可李太后不允许。万历十年六月,(1582年)张居正病死在工作岗位上,享年58.岁。
被压制十年的反对派,在张去世后,立刻弹劾张居正,他确实有把柄,不是一个私德完美的清官。
贪墨、任人唯亲,以权谋私等等一大堆。
张居正为儿子科举作弊,罪名列举越来越多,去世两年后张居正,就变成了恶贯满盈的大恶人。剥夺了张居正的谥号,撤销太师职务。
张居正全家,大儿子在狱中上吊自杀,其他儿女全部流放。
万历皇帝下令抄张居正的家,原以为可以抄出金山银山,结果只搜出十万白银,万两黄金,已经不算少了,但是要看和谁比,同时代的徐阶、严嵩哪个不比他多,严嵩抄家物品,还写出一本书。
万历皇帝废除了张居正的改革措施,将张居正撤职的人全部启用,经过万历三大征之后,大明更是江河日下。
大明经历了几代皇帝的折腾,已经积重难返,依靠强人手段,只能短时间扭转局面,但无法根除问题。
张居正是大明最后一个试图托举起大明的首辅,此后大明的首辅们,即使有革新的想法,看到张居正的下场,怕是只能保持缄默。
万历一朝,没有人敢给张居正说话,直到天启、崇祯朝,从百姓到官员都在追忆张居正时代,都要为他翻案。
随着大明王朝渐渐走向终点,替张居正正名,利用他的名声换取民心,是大明最后两位皇帝,垂死自救的手段,一陂黄土,又怎么能挽救大明的江山?
#张居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