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毋忘在莒”多用来比喻不忘本,不忘初衷,源自春秋时期的一个历史典故。成语中的“莒"指的是春秋时期的莒国(今山东省日照市莒县)。
春秋时期,齐国的齐襄公荒淫嗜杀,使得朝堂上下人人自危,纷纷逃亡国外。当时,公子纠由管仲、召忽二人辅佐逃往鲁国;公子小白则由鲍叔牙辅佐逃往莒国避难。
公子小白在莒国期间,勤学苦练,广纳人才,一心成就霸业。几年后,齐襄公被杀,齐国内乱,流亡在外的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想回齐国争当国君。
鲍叔牙亲自驾车护送公子小白赶往齐国,没想到管仲埋伏在半路,一箭射中了小白身上的铜制衣带钩,小白顺势诈死,骗过了管仲,瞒过了鲁军。
当鲁国收到管仲的消息,派鲁军护送公子纠前往齐国时,公子小白早已抵达齐国,成为了齐国国君,即齐桓公。齐桓公亲自率军迎战,大败鲁军,鲁军只能带着公子纠等人迅速撤回。
鲍叔牙给鲁国写信:公子纠是齐君兄弟,不忍杀他,请鲁国自己杀他。而公子纠的老师召忽、管仲是仇人,请鲁国把他们送回来,如不从命,将要出兵讨伐鲁国。鲁人害怕,只能杀了公子纠,将召忽,管仲送回齐国,结果召忽自杀,管仲被囚。
齐桓公一直记恨着管仲的一箭之仇,当他要杀管仲时,却被鲍叔牙拦了下来。鲍叔牙与管仲少时便是知己好友,他深知管仲的能力远在自己之上,于是对齐桓公说:“如果君上只想治理齐国,那么有我和高傒就够了。如果君上想成就天下霸业,那么非管仲不可。”
齐桓公听从了鲍叔牙的建议,释放了管仲,还与他谈论称霸之术。齐桓公发现管仲真的是个难得一见的奇才,于是开始任用管仲进行改革,一时间齐国大治。
齐国越来越强大,齐桓公难免有些飘飘然,管仲及时提醒他:"毋忘在莒,毋忘初衷,毋忘峥嵘岁月。" 意思是君上不要忘记了在莒国时的艰苦岁月,不要忘记了成就霸业的初衷,更不要忘记了峥嵘岁月。
齐桓公在以管仲为首的辅臣们的提醒和辅助下,终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春秋霸业。
而管仲提醒齐桓公的那句话,也衍生出“毋忘在莒”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不忘本,不忘初心。而鲍叔牙和管仲之间的友谊,也一直备受后世推崇,称他们为"管鲍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