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1年同治帝在选秀时将玉如意给了端庄大方的阿鲁特氏,慈禧气的脸色铁青,恨不得直接从座位上跳起来,将玉如意直接从阿鲁特氏的手里抢过来,放到富察氏的手里。慈禧气的哆嗦了一会,才恢复原样。
慈禧生气的同时,有一个人是真心为同治帝选了一位知书达理的皇后而感到高兴,这个人就是慈安太后,咸丰皇帝的慈安皇后,同治帝的母后皇太后。
同治帝载淳是慈禧好不容易生下的儿子,凭着这个儿子得以母凭子贵,被封为贵妃;咸丰帝病逝后,慈禧被贵为圣母皇太后;自己亲儿子选秀,按理说慈禧应该是无比高兴的,尤其是像阿鲁特氏这样的名门闺秀,必定能母仪天下,慈禧究竟因何而生气呢?
同治帝选秀经过一层层的筛选,最终剩下了10个秀女。
在这10个秀女里边,阿鲁特氏确实是非常出类拔萃的一个。她的父亲是满清第一位旗人状元崇绮,而生母是崇绮的第二位福晋、郑亲王端华的女儿,另外阿鲁特氏与慈安太后还是亲戚关系,按照辈分的话阿鲁特氏是慈安太后的的姑表外甥女。
因为出生于状元家庭,阿鲁特氏从小便熟读经史。若说长相确实也不一般,端庄大方,看上去就是大家闺秀。阿鲁特氏比同治帝大两岁,显得老成持重,若是阿鲁特氏能被选为皇位的话,必定能垂范六宫。
慈安太后非常喜欢阿鲁特氏,一是因为她的出身,二是因为她的端庄大方;若同治帝能将阿鲁特氏选为皇后的话,对于同治帝,对于大清都是有益无害的。
但是慈禧并不喜欢阿鲁特氏,慈禧看中的是富察氏。
富察氏是江西员外郎的女儿,长得漂亮而且很懂得如何讨好慈禧。刚好14岁,看上去不经世事的样子,有些幼稚;慈禧之所以看中富察氏就是在为自己继续柄权做准备。
同治帝大婚以后,便会亲政,慈禧即便是再不情愿也不可能再继续垂帘听政。于是便想要找一位能听自己话的皇后,与同治帝朝夕相处,能随时告诉慈禧同治帝究竟是怎么想的,便与慈禧继续控制自己的儿子。
正因为两宫皇太后都有自己的打算考虑,所以在同治帝选皇后人选之前,都将同治帝叫去了自己宫里谈话。
慈禧本以为同治帝是自己亲生的儿子,会听自己的话;但慈禧忘了这样一句话“有奶便是娘”,同治帝虽然不是慈安亲生,但慈安太后从未生育过,再加上有咸丰帝的嘱托在,慈安对同治帝很是怜爱,将自己所有的母爱都倾注在咸丰帝这个唯一的儿子身上,同治帝自然能感受的到嫡母对自己的用心。相反生母慈禧总是对自己板着脸,很是严厉,所以同治与慈安太后更为亲密一些。
更何况同治帝也有自己的考虑:大婚后同治帝就需要亲政,处理繁杂的朝政。在深宫之中同治帝需要担负着太多的繁文缛节,婚后便会亲政;同治帝心里总是会有一种莫名的无助感。若是能将成熟稳重的阿鲁特氏封为皇后,阿鲁特氏不仅能帮自己打理好六宫,还能像一个姐姐一样让自己在心灵上有一个寄托。
同治十一年二月二,同治帝正式选皇后。同治帝回头看看两宫皇太后,慈安太后慈眉善目地看着自己,而生母慈禧太后的表情让人难以捉摸。同治帝看到这,不免有些紧张。
便叫太监献茶,同治帝喝了一口茶,然后将杯子里的茶水不小心撒到了地上。然后让两位秀女从地上的茶水那里走过去。
富察氏是一个很爱干净的女孩子,而且为了选秀特地穿上自己的最喜欢的皮袍,自然不愿意衣服脏了。富察氏很自信地以为凭着自己的美貌还有聪明,同治帝必定会选自己做皇后。所以在听到同治帝要求的时候,也没有多想,踮着脚尖、提着自己心爱的衣服,跳着走了过去。
而阿鲁特氏的想法与富察氏完全相反:两宫皇太后都在,不可失了礼数。所以便拿定主意跟往常端庄地从茶水那走过去,不必在意地上是否有茶水。
看到富察氏与阿鲁特氏的表现,同治帝很满意,便起身对两宫皇太后说:“圣母皇太后与母后皇太后,两位秀女的表现您两位也都看到了。选妃子可以看长相,但是选皇后要看她是否贤德?富察氏提着衣服说明她爱惜自己的衣服,阿鲁特氏没有去提自己衣服说明她懂得礼数。儿臣愿意将阿鲁特氏选为皇后。”
话音刚落,同治帝便将玉如意放到了阿鲁特氏的手里。
慈禧太后非常的生气,但已经无济于事,要怪只能怪富察氏不争气。慈安自然也看出来慈禧不高兴,便赶紧将荷包拿起来放到同治帝的手里,让同治帝给富察氏。
同治帝虽然不喜欢富察氏,但是碍于两宫皇太后,不得不将荷包塞到了富察氏手里,将富察氏直接封为妃子。
其实慈禧与慈安之所以会选择不同的人选,就是因为她们二人考虑的出发点是不同的。慈安考虑的是大清的江山社稷,选一位端庄持重的皇后帮助同治帝;
而慈禧则考虑的是自身,选一位能够听自己的话的皇后,帮自己的柄权。或许慈禧自身也没想到自己亲生的儿子居然会违拗自己,选了一位自己不喜欢的阿鲁特氏为后。
阿鲁特氏虽然被封为母仪天下的皇后,但其实她的一生真的可以称之为“短暂而且痛苦”,不仅婆媳严重不合,最终还落得一个殉葬同治帝的结果。若是知道结局的话,或许阿鲁特氏宁愿自己没有被选为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