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古今中外,对生命的敬畏之心从未改变过。特别是我们华夏民族,自古以来都在警醒世人尊重生命,特别是对已逝者,更要保持敬畏的态度。
所以我们一直很重视有关丧葬的一切习俗。
在中国,一直有一个说法,
那就是棺材在下葬途中,是不可以落地的。
许多人看到这会理所当然认为是迷信使然,但并非如此,其中也是蕴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这背后的真相。
复杂的丧礼文化
从古至今,不论是帝王尊贵之家还是普通人家,都非常注重丧礼。哪怕是在新时代,丧礼仍然是最重要的礼仪,规模甚至在婚礼之上。而后经由改革,逐渐由繁化简,发展至现如今的模式。
我国的丧礼向来是最受重视的,从古代开始,为了完成一个丧礼,要经过十多个步骤。
虽然看似繁琐,但也是受到中国自古以来流传的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
体现的是严格的仁、义、礼、孝等观念。
根据身份不同,丧葬规模也有差别,比如我们可以从很多书籍或者电视作品中看到如果
君王驾崩
,那整个丧礼的规模就非常宏大了,百姓们均要守丧,普通人家的丧礼也是极尽繁琐。
就连民国时期这样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丧礼依然十分复杂。
许多知识分子为了彰显新时代与封建时期的区别,曾多次提出要简化民国丧礼流程。
一是要化繁从简,二是不再体现出严格的等级差别。
但那时的丧礼仪式呈现出的是中西结合的感觉。
钟敬文先生在《中国民俗史》当中就表示:“和尚、道士走在一大排。中国音乐、外国音乐、笛子、喇叭、锣鼓、洋敲、洋号、闹上几大队,叫上几十辆马车。”
此外的一些礼仪习俗基本就与现代无异了,例如戴黑纱、登讣告、送花圈、开追悼会等等。
但其实简化不等于完全摒弃,我们如今依然保留了一些曾经传承下来的丧礼文化。
只不过由于民族不同、当地习俗不同以及经能力等问题,在一些细节上会有所差异。
但都有一个共同点便是认为逝者为大,丧礼需要圆满完成,才是对逝者的尊尊重,也是尽到了生者的哀思之情。
例如当逝者入棺后,便需要依靠人力将棺椁从家门抬出。这整个过程中是不允许棺材中途落地的。
这又是为何呢?难道又是封建的迷信思想?
并非是迷信使然
在我华夏民族的土地上,之所以存在这样的说法,并不是受到迷信的驱使,而是蕴含着一定的
科学依据
作为支撑。
因为在从前,当人们去世后,都会从家中出殡,且很多时候需要依靠人力将棺椁抬出,无法用车辆代劳。条件足够的情况下,一般会选择更高质量的棺材,因此十分沉重。
而出殡的地点距离所下葬的地点也比较远。
棺材的重量加上长途跋涉,抬棺人的身体要承受巨大的压力。
抬棺人一般是由多个身强体健的男子组成的。
在抬棺的过程中,为了一鼓作气,抬棺人的肌肉会保持着高度紧张的状态。
从而发挥最大的力量,才能保证棺材一路安稳,顺利到达下葬的地点。
一旦中途棺材落到了地面,所有人的力量一瞬间松懈,肌肉也放松下来,便无法再一次用同样的力量将棺材抬起来,且棺材有可能出现二次落地的情况。
不仅如此,如果反复地抬起落下,也会耗费一定的时间。
从而与计划的下葬时间相悖,这也被看看做是对逝者的不尊重。
而棺材落地之处,也是死者入土之地。
所以,必须一鼓作气,将棺材抬至下葬的位置,方可落地。
其实,在从前那些科技落后的年代,人们并不懂得这些科学上的道理,也没有足够的条件去探究其中的依据。
他们只知道,这是对死者最大的诅尊重。
因此,更多的还是在世的人对于对于逝去之人的哀思与缅怀,以及对生命流逝的感伤。
敬畏生命尊重逝者
“死者为大”这个思想一直存在于我们的心中,多年来根深蒂固无法动摇。所以不论是沿袭从前的习俗,还是采用如今的说法,都是为了圆满完成丧礼。
如今由于地域上的差异,也有很多地方依旧保留着抬棺下葬的习俗,所以更加注意“中途不落棺”的说法。
除科学依据之外,依旧有合理之处。
而丧礼向来是人们所重视的,本身在下葬前后就有诸多流程要完成,会耗费大量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
因此这个忌讳不仅是为了省力,也是为了省时。
因为抬棺需要结实的木头和绳子系在一起,加上人力的配合共同完成。为了保证平稳,要牢牢固定住方可抬起。一旦中途落下,稍事调整再重新抬棺,一前一后会耽搁许多时间。
一旦因为落棺又重新抬棺所造成的时间延误,在下葬时间上出现偏差,则是与“死者为大”的理念相悖。
因此,这种说法也是愿死者可以早日入土为安,减少一系列不必要的麻烦,避免在路上耽搁太长时间。
且如果二次抬起来的时候绳结出现松动的情况,是无法保证棺材可以平稳的,
对于抬棺人的安全也会造成一定的威胁。
如此看来,“中途不落棺”也是对抬棺人安全的负责。
另一方面从抬棺着人的角度出发,也是表示其对逝去之人的尊重,
一旦棺材落了地,抬棺的人稍加休息再起身,看起来难免不规整,影响整个丧礼的进行。
所以,这种说法与迷信没有关系,其中隐藏的,是人们的善良与怜悯,即便从前科技落后,但人们对一个生命从存在到逝去的敬畏之心从未改变过。
结语
每一个传统文化的存在都有一定的科学道理,这不是迷信,而是发反映出一个民族繁衍生息背后的规律。
因此,对于这些习俗应当尊重其存在的理由。
参考资料:
中国知网《从《说文解字》谈中国古代丧葬文化》杜晓彤
中国知网《中国古代丧葬习俗中的出殡》邹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