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扩大辽沈战役战果,聚歼国民党主力,为接下来解放全国扫清障碍,1948年9月,粟裕向党中央请示,建议主动出击,彻底解决国民党在中原地区的主力部队。
在取得党中央的同意之后,成立了由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振林组成的总前委,统一指挥中野与华野的部队。淮海战役就此拉开帷幕。
只是这么一场足以列入史册的大型战役,作为总指挥之一的刘伯承元帅,却在晚年始终不愿提及这场战役,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刘帅又在战争中扮演一个什么角色呢?
“军神”刘伯承
小学时,学过一篇名为《军神》的课文,里面的主角就是刘伯承元帅。古有关公刮骨疗毒,今有刘伯承元帅不施麻醉,硬核手术。这需要何等的精神意志啊。
1892年刘伯承出生于四川,虽家境贫寒,但刘伯承却心存大志。辛亥革命开始后,心怀救国梦想的刘伯承加入了起义军。后前往重庆讲武堂学习。
1916年在反对袁世凯帝制的护国运动中,刘伯承右眼中弹,在手术过程中,他为了不损伤脑神经而拒打麻药,全程强忍疼痛完成手术,被主刀医生称为“军神”。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与周恩来、朱德、叶挺等人发动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历经红军长征、多次反“围剿”斗争,抗日战争开始后担任129师师长。
此后,刘伯承一直活跃在太行山一带,开辟抗日根据地,开启了与日军长达6年的游击战争,期间领导参与过夜袭阳明堡、设伏七亘村、百团大战等战役。
1947年,刘伯承与邓小平越过国民党军的黄河防线,解放鲁西南地区,开始兵分三路向大别山地区挺进,即我们所熟知的“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面对前有狼后有虎的境地,刘伯承提出“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口号,突破敌军重重封锁,杀出一条血路,开辟出中原解放区。使国民党部队由战略进攻,被迫转为战略防守,扭转了全国的战局。
更是被毛主席称为中国革命的“历史转折点”。
淮海战役
1948年开始,国内形势对国民党愈发不利,胜利的天平已经向共产党倾斜。济南战役后,山东各地纷纷响应,脱离了国民党控制。在这种局势下,粟裕便向党中央请示,发动淮海战役。
起初无论是党中央还是粟裕,都认为这只是一场济南战役的后续,是一场小规模的战役,但随着国民党增派的部队越来越多,中野与华野也不得不增加兵力去牵制国民党的各路援军。
此时国民党投入的兵力已经达到了80万之多,解放军也投入了将近60万的部队,这已经从事前预想的小规模战役,扩张成一场空前的“大决战”。
战前,粟裕为了迷惑敌人,命人在山东开设了多台大功率电台,日夜工作,使国民党部队误以为解放军主力依旧还在山东,徐州“剿总”司令刘峙被称为“猪将军”,可见其军事才能一般。
他没有识破解放军的故布疑阵,使军队在调集、部署方面始终慢人一步,陷入被动的境地。而当他后知后觉,发现解放军已经兵分多路扑向徐州之时,已经悔之晚矣。
惊慌之余,刘峙立即电令盘踞在徐州周边的部队立即回防徐州。此时正在向徐州进军的华野部队,发现了正在渡河的黄百韬兵团,随即发起进攻,歼灭了黄百韬兵团殿后的部队。
11月10日,黄百韬兵团撤至碾庄一带,并依靠工事与华野进行对决。蒋介石立即派了邱清泉、李弥兵团前来解围。粟裕在知道这一消息后,命宋时轮率军阻援。
宋时轮在潘塘附近阻击援军,11月22日,黄百韬军团全军覆没,国民党的其余几路援军,因惧怕碰上解放军,而延缓向徐州推进,造成黄维兵团孤军深入。
几日后,黄维兵团被中野围困于双堆集,经过三天的激战,黄维兵团全军覆没。1949年1月,解放军乘胜追击向杜聿明部发起总攻,战斗历时4天,解放军最终获胜,国民党主将杜聿明被俘。
淮海战役,宣告结束。
此役,共歼灭国民党部队约55万,其中俘虏32万、阵亡17万、投降3.5万,起义2.8万。解放军方面,阵亡2.6万、负伤9.9万、失踪1.1万,共计约13万人。
刘伯承与淮海战役
济南战役后不久,粟裕就向党中央提出了下一步的作战计划,即淮海战役。党中央复电,要求华野与中野歼灭黄百韬兵团,并向徐州推进,消灭国民党在中原以及华北的部队。
此时,刘伯承向党中央提出了9字战略构思,即“夹其头、揪其尾、截其腰”。这也是淮海战役3个阶段的战略目标。
夹其头是指,歼灭地理位置突出的黄百韬兵团;揪其尾是指,阻击在河南准备南下的黄维、张淦兵团;截其腰是指,孤立徐州,截断国民党后路。
为了配合粟裕第一阶段的战略目标。刘伯承亲率两个纵队,将黄维与张淦兵团阻击在河南的伏牛山和豫西一带停滞不前,使其无法继续前往碾庄,驰援黄百韬兵团。
在黄百韬兵团被华野歼灭之后,按照粟裕的想法是集中优势兵力进攻邱清泉和李弥兵团。但刘伯承持反对意见,他认为同时进攻这两个兵团的难度较大,一旦战事焦灼,就会给黄维兵团喘息之机。
所以,刘伯承提出当务之急是围歼黄维兵团。粟裕也意识到自己考虑的不足,便同意按照刘伯承的意见,集中全力围歼黄维兵团。商定之后,总前委来不及等待党中央的复电,立即出兵。
其实按照党中央的意图,是想先歼灭势力较弱的李延年。刘汝明兵团。但战场局势瞬息万变,党中央远在千里之外,消息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党中央再度赋予总前委“不请示,可临场处理”的权利。
至此,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开始,此时党中央也同意了刘伯承围歼黄维兵团的提议,并确立了中野在第二阶段决战中的主导地位。与黄维兵团在双堆集的激战,也再度印证了刘伯承的判断。
邱、李兵团是无法同时拿下的,黄维兵团的战斗力极强,若是给他喘息之机,实现战略反攻,鹿死谁手,犹未可知。最终刘伯承与粟裕合兵一处,生擒杜聿明,淮海战役第三阶段结束。
刘伯承对于战局的掌控,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淮海战役中的战略构想,可以说是刘伯承军事思想与指挥艺术的完美体现。
晚年不愿再提及
新中国成立之后,已经位列十大元帅之一的刘伯承,为新中国的军队建设鞠躬尽瘁,虽戎马一生,但晚年的刘伯承却对淮海战役讳莫如深,不敢看电视或电影上的战争片。
如果看到战争画面他会立即换台或者直接关闭电视,晚年时刘伯承甚至连战争这两个字他都不想再提。这两个字给他带来的心理压迫过于沉重。
因为他一旦看到那些战争的场面就会让他想起曾经那些充满枪林弹雨、尸山血海的战争画面,一条条血路都是在这些同胞、战友的尸山之下开辟的。这是他不愿再去触碰的。
后来,他的儿子问他,为什么不愿看战争片,一次都不看吗?刘伯承不知道该怎么去形容自己的心情,沉思了好一会儿,才回答了儿子的问题。
“你知道战争的后果多么惨烈吗?,有多少年轻的新婚妻子,找我要他们的丈夫,多少白发苍苍的老人,找我要他们的儿子,想到这些,我心里很不安,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每牺牲一位战友,会让多少家庭难以为继,这会让他的父母妻儿承受多大的痛苦”。这些都是刘伯承不愿再去提及的,也不愿再去想象的,只能压抑在心中。
谁家没有孩子,他们后面是千千万万个家庭啊,战争年代的士兵都是农家子弟,家中老母,新婚妻子日日夜夜的盼望凯旋,回来的却是阵亡通知书,这得承受多大的痛苦啊。
“所以每次开战前,我都翻来覆去睡不好觉。”这就是刘伯承元帅不愿再提及这场战役的原因了。一场战争阵亡数字的背后,是多少家庭破碎的开始,是多少亲人日日夜夜以泪洗面的悲痛。
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战争的背后是无数的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刘伯承元帅虽说不世出之名将,但他却厌恶战争,厌恶战争带来的一切后果。
纵观历史有如张飞一样的猛将,也有如周瑜一般的儒将,但最可贵的确是如刘伯承元帅一般的仁将,因为他能够体谅黎民之苦,不是为了战争而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