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三年(1428)年,朱瞻基放弃了明军浴血奋战20年得来的交趾行省(今越南),大明的势力退出了中南半岛。明军从交趾撤军在中南半岛和大明的西南边境引起了巨大的震动,昔日将明军视作天神的土司们在交趾人的鼓励下也开始跃跃欲试,试图摆脱大明搞“独立”,大明的西南局势俨然成了一个火药桶。
正统三年(1438年)十二月,大明册封的麓川平缅(治今云南瑞丽)宣慰使思任发进攻掠夺云南的腾冲、南甸、孟养等地,拉开了反叛大明的序幕。当时明军刚刚在狼山之战中大败宿敌鞑靼,本欲趁大胜之余威进攻瓦剌,彻底解决草原问题。但麓川的突然反叛,打乱了大明的战略部署,大明只得将战略重心从长城以北转向西南边境。正统四年(1439年)正月,明英宗朱祁镇诏命世镇云南的黔国公沐晟(沐英之子)、左都督方政、右都督沐昂率明军讨伐思任发,并以太监吴诚、曹吉祥监军,这也是太监第一次插手帝国军界。
面对明军大举来袭,思任发使出诈降计策,骗得沐晟信任,并在受降仪式时突袭明军,导致明军大败,明军只得暂时撤退,结束了草草的一征麓川行动。正统六年(1441年)正月,朱祁镇任命此前在狼山之战中大放异彩的蒋贵为征蛮将军,主持二征麓川行动。同年十一月,蒋贵大破叛军的精锐象兵部队,斩杀叛军十余万,麓川震动。但因为明军师老兵疲,只得再次撤退,思任发得以躲过一劫,不久后又开始袭击云南各州县。
正统七年(1442年)十月,英宗再次任命蒋贵为征蛮将军,主持三征麓川行动。次年二月,明军在缅甸境内遭遇思任发叛军主力,双方会战,叛军大败。思任发再次逃去,明军俘虏思任发的妻子、儿子后班师,但因为思任发外逃后持续作乱,并于正统十三年(1448年)三月,掠夺孟养,杀戮军民无算,依旧为祸西南。
不久后,朱祁镇任命兵部尚书王骥为四征麓川的总指挥,受命节制宫聚、张軏、田礼、方瑛、张锐诸将,率南京、云南、湖广、四川、贵州土汉军13万征讨思任发。第四次征麓川行动是历次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也说明了明廷誓要彻底荡平麓川的决心。正统十三年(1448年)十月,明军抵达金沙江,攻破叛军的金沙江防线,乘胜抵进孟养,沿途山寨俱被攻破,明军一路势如破竹,思任发也在乱军中被杀,其部众拥立其子思禄上位。思禄认为再和大明打下去早晚会被灭,于是转而寻求与明军主将王骥谈判。王骥也认为麓川地势险峻,远离内地,长达10年的战争已经严重拖垮了大明的国力,况且大明的心腹大患在北方草原而不是西南山地,王骥遂建议朝廷接受思禄的和谈要求,尽快结束麓川战事,明廷接受了王骥的建议。
最终双方以实际控制区为界停战,思禄对大明称臣接受明廷的册封,成为大明帝国体制内的麓川宣慰司宣慰使,大明在面子上赢得了胜利,四征麓川至此划上了一个句号。
从正统三年到正统十三年,明军先后四次讨伐遥远的麓川,累计投入数十万兵力,伤亡更是不计其数,消耗大量钱粮,使得仁宣之治的积累为之一空。更要命的是,大明错过了消灭瓦剌的黄金时机,瓦剌则利用大明深陷麓川战场无暇北顾的时机,兼并了鞑靼、降伏了兀良哈,初步统一草原,成为大明新的强敌。就在明军四征麓川后第二年(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太师也先在土木堡聚歼明军20万精锐,是为土木堡之变,大明帝国由盛入衰,从朱元璋建国、朱棣开疆拓土、朱瞻基仁宣之治以来,大明帝国昂扬向上的国势被拦腰斩断,大明盛世也成为了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