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吕不韦是否是忠臣的问题,存在争议,需要从不同角度来分析:
- 积极方面:
- 政治贡献显著:吕不韦在秦国为相期间,推行了一系列积极的政策和举措,对秦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率军灭掉了东周,设立三川郡等,让秦国版图逐年扩大,为秦始皇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从这方面来看,他为秦国的强大和统一事业付出了努力,对秦国是有一定功劳的,体现出了一定的“忠”。
- 稳定秦国局势:秦庄襄王去世后,嬴政继位时年纪尚小,吕不韦作为相国辅佐秦王政管理朝政,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秦国的政治局势,保障了国家的正常运转,让秦国能够继续保持发展的势头。
- 消极方面:
- 私德有亏:吕不韦与秦王嬴政生母赵太后之间的不伦关系,严重违背了道德伦理和宫廷的规矩。这种行为不仅给秦国的宫廷带来了混乱和丑闻,也对秦王嬴政的统治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 权力野心膨胀:吕不韦广招门客,势力庞大,在秦国朝堂上形成了自己的势力集团。他还编写《吕氏春秋》,试图将自己的思想和理念推广到秦国的政治治理中,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他对权力的渴望和追求,有悖于忠臣应有的本分。
- 引狼入室:吕不韦为了摆脱与赵太后的私通关系,向太后进献了嫪毐。嫪毐后来势力逐渐膨胀,甚至发动叛乱,差点危及到秦国的统治。吕不韦在这件事情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秦国的稳定和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关于吕不韦在嬴政下令将他流放后选择自尽,可能有以下原因:
- 嬴政的信中否定了吕不韦的功劳和关系:秦始皇在信中责问吕不韦“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这直接将吕不韦之前的所有功劳都给抹杀了,甚至指责他不该享受食邑十万户的待遇,还否认了与他的“仲父”关系。这对于吕不韦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让他感到自己的付出和地位被彻底否定。
- 意识到自己对秦王嬴政构成威胁:吕不韦在河南封地时,各诸侯国的宾客使者络绎不绝前来问候,甚至有人想请他担任山东六国的丞相。吕不韦担任相邦多年,对秦国上下的情况了如指掌,一旦他倒向了山东六国,自然会成为秦国的可怕对手,乃至于影响到秦王嬴政一统天下的计划。嬴政写信责问并逼迫他迁移到蜀地,也是出于对此的担忧。吕不韦明白自己的存在已经引起了嬴政的猜忌,即使迁移到蜀地也无法消除这种疑虑。
- 担心遭受秦国的酷刑:秦国的酷刑是出了名的严厉,之前的嫪毐被车裂而死,商鞅也遭受了五马分尸的酷刑。吕不韦担心自己会落得同样的下场,而且只要秦始皇不讲情面,吕不韦所在的宗族也可能会被秦国诛杀。为了保全自己的身体,以及保护自己的家族和部下,他选择了自尽。
总的来说,吕不韦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对他是否是忠臣的评价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他的自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与嬴政对他的态度和行为有关,也与他自身的处境和心理状态有关。这一事件也反映了当时秦国政治斗争的残酷和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