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小雅》的名句“他人之心,予忖度之”,意思是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出来。??下面,我依据《三国志》《晋书》等史料,忖度三国曹魏的郭太后、曹髦、司马昭三人的心思。
郭太后的心思是维持太后地位,保住既得利益
曹魏有两个郭太后,本文中的郭太后专指明元郭太后?,她在曹叡病重时被册立为皇后。曹芳继位后,她成为太后。依照魏文帝曹丕制定的制度,后宫(包括太后)不得干政,所以郭太后虽然地位尊崇,但在高平陵事变前并没有多少权力。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时,得到郭太后的支持。司马懿以郭太后的名义发布命令,免去曹爽兄弟职务。高平陵事变后,魏国军政大权归司马氏执掌,曹丕制定的一系列制度名存实亡。郭太后的地位大幅提升,由“不得干政”的太后成为皇族的最高权力象征。太后家族也分的一杯羹,很多人升官进爵。此后,郭太后的主要心思是维持自己的太后地位,维护自己的既得权力和利益,为此她既与司马氏合作,也与司马氏争执。
司马懿去世后,司马师掌握大权。因为司马师怀疑曹芳是削夺其权力的未遂政变的后台,所以决定废掉曹芳。
废立皇帝必须征得郭太后同意。由于曹芳不是郭太后的亲生儿子,所以郭太后不介意废除曹芳的皇位,但在继位人选上不同意司马师的意见。
司马师提议彭城王曹据继位皇帝。曹据是曹操之子,比郭太后还高一辈,如果曹据继位,郭太后还怎么可能继续当太后,恐怕只能当儿媳妇了。
司马师的提议遭到郭太后的一票否决,郭太后提出让曹髦继位皇帝。曹髦是魏文帝曹丕之孙,东海王曹霖之子,与曹芳同辈。曹髦继位后,郭太后依然是太后,维护了自己的根本利益。
曹髦的心思是成为名副其实的皇帝,中兴魏国
在一系列风云际会后,十四岁的曹髦登上皇位。饮水思源,曹髦应该感激司马师和郭太后。
曹髦不是等闲人物,年少好学,精通儒家经典。他曾多次视察太学,与诸儒讨论《易》《尚书》《礼记》等经典,还多次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曹髦极为推崇
少康
,希望能像少康那样实现国家中兴,自己也能万世流芳。
曹髦虽然权力有限,仍然尽力做一些工作。他下令减少皇宫开支,减轻财政负担;他派人到全国各地
巡视
,深入了解民情,慰问弱势群体,整顿吏治;他下令搜寻死难将士遗体,妥善安葬,抚恤家属。年轻皇帝的所作所为,令人刮目相看,迅速得到朝野上下的称赞。
曹髦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从司马氏手里收回军政大权,成为名副其实的皇帝。在曹髦继位后的第二年,机会来了。
正元二年(255年),魏国将军毌丘俭、文钦等在淮南发动讨伐司马师的战争。司马氏兄弟反应迅速,大将军司马师率大军东征,卫将军司马昭兼任中领军,留镇京都洛阳。
司马师率军“平叛”期间,文钦的儿子文鸯带兵偷袭司马师军营。司马师惊吓过度,导致眼睛出眶。司马师病重时,司马昭自京都到许昌探望。
得到司马师去世的消息后,曹髦谋划收回兵权。他命令司马昭留守许昌,让尚书傅嘏率领“平叛”大军返回京都。
年长曹髦三十岁的司马昭不理会曹髦的命令,亲自率领大军回京。司马昭陈兵都门,向曹髦示威。曹髦知道已无法夺回兵权,就顺水推舟任命司马昭为大将军,加侍中,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从此,司马昭成为新的权臣,掌握曹魏军政大权。
曹髦的“巧夺”兵权行动失败后,祭起第二招“捧杀”。
曹髦效仿汉献帝特别礼遇曹操的做法,授予司马昭很多特权,如“剑履上殿”,“奏事不名”,“加九锡”,“假斧钺”,“加赐黄钺”等等,司马昭均辞让不受。
曹髦还下诏封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设置晋国。司马昭
九次
推辞,拒不接受。
曹髦授予司马昭很多特权的目的是期望司马昭接受荣宠,交出兵权,回到封国。但司马昭油盐不进,拒绝这些花里胡哨的玩意儿,只要军政大权。
曹髦看到“巧夺”和“捧杀”两招都无效后,就使出最后一招“攻伐”。
曹髦召集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等开会,慷慨陈词:“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坐等被废,今天就与你们一起去攻伐司马昭。”王沈、王业赶快跑去向司马昭报告消息,司马昭迅速调兵防备。
曹髦亲率卫士、奴仆数百人,擂鼓攻伐司马昭,途中与贾充率领的军队相遇,曹髦身先士卒冲杀,被贾充部将成济杀死。
以曹髦之聪明,很清楚自己率领的乌合之众即使采用偷袭的手段也不可能伤害到司马昭,就干脆采取大鸣大放的方式向司马昭发起进攻。这种行为与其说是军事行动,不如说是宣传活动。
退一步说,即使曹髦能够除掉司马昭,也没有可能收回大权。在曹髦时代,曹氏、夏侯氏人才凋零,而司马昭兄弟众多,人才济济,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比曹髦年长五岁,正当妙龄。曹髦想从司马氏手中收回军政大权,难于登天。
司马昭的心思是牢牢掌握曹魏军政大权,尽快完成统一大业
司马昭早年追随父亲司马懿抗击蜀汉,多有战功,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
司马师去世后,司马昭率军回京,晋位为大将军,加侍中,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全面掌握曹魏军政大权。
甘露二年(257年)七月,
司马昭携曹髦与郭太后
一起东征,平定了魏国征东将军诸葛诞联合孙吴发动的“叛乱”,斩杀诸葛诞,迫使吴将唐咨、孙曼、孙弥、徐韶等率部投降。
景元四年(263年)夏天,司马昭准备伐蜀,向诸将宣布战略构想:“经过六年准备,现在可以开始攻打吴蜀两国。
先攻蜀,灭蜀三年之后,从巴蜀顺流而下,水陆并进,攻灭吴国。
蜀兵约有九万,驻守成都及后方的约有四万,余下的不足五万。首先将姜维拖在沓中,使他不能东顾,然后大军出其不意,袭击汉中。蜀军若各自据城守险,必然兵力分散,首尾隔绝。我们可以调集大军破其城池,占领剑阁等险要之地,灭蜀指日可待。”
司马昭为完成统一大业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和时间表,但是支持他尽快灭蜀的将军大臣只有钟会一人。
司马昭为争取邓艾的支持,派主簿师纂到邓艾军中任职,反复做邓艾的思想工作,终于让邓艾回心转意,赞成出兵灭蜀。
司马昭征发十八万大军,派邓艾从狄道到沓中进攻姜维,雍州刺史诸葛绪从祁山出发驻军武街,断绝姜维的退路,镇西将军钟会率领前将军李辅、征蜀护军胡烈等从骆谷进攻汉中。
这年八月,魏国大军从洛阳出发,随后捷报频传。十一月份,邓艾率万余人从阴平越过绝险的大山进至江油,在绵竹大破蜀军,杀死诸葛瞻。接着又进军雒县,蜀主刘禅投降。
司马昭在灭蜀一年多后病死,上天没有再给他两年时间,让他按计划完成统一大业。
写在后面
郭太后、曹髦、司马昭各怀心思,都在为自己和自己的家族打算,争取实现利益最大化。
与郭太后不同的是,曹髦和司马昭都有理想。曹髦的偶像是少康,他的理想是从权臣手中夺回军政大权,实现魏国中兴;司马昭的偶像是魏武帝曹操,他的理想是灭掉蜀、吴,完成统一大业。虽然曹髦和司马昭都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但他们都尽到了最大努力,他们都将留名史册。
#秋日生活打卡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