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如此悠长的岁月里,许多历史都被埋藏在角落里不为人知。而有关明朝的历史,向来是争议颇多,对《明史》也是褒贬不一。众所周知,《明史》虽然修了百余年,但依然存在很多偏僻与错误,而这些错误很多都是对一些人物的去世时间与原因的误记。比如鲁王朱以海之死,《明史》认为是郑成功所杀,但据后世考古发现,朱以海纯属是病死的,而且死亡时间在郑成功之后。
除了朱以海之外,《明史》的记载还有很多错误,其中之一就是关于明朝开国功臣孙兴祖的记载。在明太祖朱元璋麾下,名将如云,在朱元璋称帝后第二年,为了表彰功臣,他设立功臣庙第一批“入驻”功臣庙的武将有21位,第一位是徐达,最后一位是孙兴祖。明初名将如云,孙兴祖能入驻功臣庙,其能力可见一斑。
《明史》中记载:“孙兴祖,濠人。从太祖渡江,积功为都先锋。战龙江,迁统军元帅。徐达甚器重他。”从明史的记载上来看,孙兴祖很早就跟随朱元璋了,并且作战非常勇猛,二十六岁时就成了“统军元帅”,参加过诸多战役,是徐达的左膀右臂。
同时,朱元璋和徐达都非常信任和器重孙兴祖,尤其是徐达,孙兴祖为人低调,处事沉着,非常对徐达脾气,所以徐达屡次对他委以重任,可以说,孙兴祖能成为一代名将,离不开徐达的赏识和提拔。
孙兴祖也没有辜负徐达对他的期望,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鄱阳湖决战之前,担心张士诚会偷袭海陵,于是派孙兴祖前去驻守,孙兴祖仅仅用5000兵马,就挡住了张士诚3万多人的攻打。洪武元年,徐达北伐,在攻下北京之后,掉头向西攻打秦晋。此时北京空虚,朱元璋八百里加急提醒徐达注意元军偷袭北京,最后收到的答复是:“北平有孙都督,不足虑!”收到此消息的朱元璋也放下心来。由此可见朱元璋和徐达对孙兴祖能力的信任与肯定。
但就是这样一个名将,在《明史》当中,却是一个“英年早逝”将领。《明史》中记载:“洪武三年,帅六卫兵从徐达出塞远征,至三不刺川,遇敌力战死,年三十五。”洪武三年,也就是刚建功臣庙的第二年,孙兴祖就在三不剌川之战中战死了。孙兴祖从参加起义到英年早逝,大约只有十五年。
然而,2014年,河北青县流河镇姚庄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发现了一封明朝的诏书,距今600多年,完好无损,记载的便是孙兴祖的事迹,其中的记载颠覆了我们已知的历史。
这封诏书记载了孙兴祖的个人信息和官职、功勋等,也记载孙兴祖真正的死亡时间。诏书上写道:”洪武五年,燕山侯兴祖征沙漠黑龙江;八年,征大石崖;十三年,任燕山右护卫;二十三年,征以都宁夏回还。九月,老疾而终。“也就是说,孙兴祖去世于洪武二十三年,并非《明史》所记载的洪武三年。
经过专家鉴定之后,肯定了这封诏书真实性,是朱元璋写给孙兴祖后人的诏书,也就是说,诏书的内容肯定是毋庸置疑的。这也就意味着《明史》中孙兴祖的去世时间记载是错误的,甚至于孙兴祖还有很多事迹《明史》并没有记载完全。
事实上,关于孙兴祖之死,不仅《明史》记载他三十五岁去世,《明太祖实录》中也这么记载,这就有些诡异了。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况,只有两种可能,一是《明太祖实录》记载错误,二是《明太祖实录》被篡改了,这才导致了《明史》也记载错误。但是按理来说,《明太祖实录》记录了当时历史,不该出现这种低级错误。那么,是谁篡改了这段历史呢?孙兴祖又有什么值得他篡改的呢?
小星世界观,话古今,了人物,学精髓,晓世事,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