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代的迷雾下,少有人能够准确地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但总有人在发现自己出现错误的时候,努力调试方向,以做出正确的选择。
这类人或许不会做出非常耀眼的成就,但却绝对不会一意孤行,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更大的苦难。身在国民党军队中的钟松将军就是如此。
曾因被医生误诊进了太平间的他,幸得同学发现,才拿回了一命。在这之后,他就抛却了生死,一心想要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他加入了国民党,在国民党军队中接连立下了不少功劳,后来更是因为战绩显赫得了蒋介石的青睐。
钟松善战的名声,不仅在国民党内部多有流传,就连共产党内也多有知晓。一直与其有交手的彭德怀也不吝啬自己的称赞,评价他为“打不死的钟松”。
解放战争期间,作为蒋军精锐部队整编师长的钟松,没有败在解放军手下,而是因得罪了上司胡宗南而被剥夺了军事权力。在此之后,他就更加看透了国民党内部的黑暗腐朽,坚定了要离去的想法。
尽管后来国民党企图起复他,但他却拒绝了。不败、不死、不降、不起义,是他置身于战争之外后取得的结果,也使他不至于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面临被清算的命运。
投身军旅
1900年,钟松出生在了浙江省松阳县樟溪乡钟家村一个世代为农的家庭。因为家境尚可,父亲又格外重视文化教育,钟松得以被送入当地私塾识字,并获得了今后继续求学的资格。
1922年,从浙江省立第11师范学校毕业的他,返回家乡,成为了当地小学里的一名教员。
如果按照这样的道路继续发展下去的话,钟松也许会在教育领域不断深耕,但1924年广州黄埔军校招生的消息传来之后,他的命运轨迹也在这一刻发生了变化。
尽管父母对他的教员身份极为满意,但钟松本人却已经厌倦了教学生涯,因此他开始积极响应孙中山的革命号召,投考了黄埔军校。这在最初,对他而言,无疑是一种新鲜的尝试。
“钟松”这一个名字,就是他为了适应革命潮流才起的。原本他的名字应该是钟雍田。钟松在1924年4月,顺利通过考试,成为了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的学员。
然而,他没有料到的是,很快一场伤寒就差点要了他的命。在病重逐渐加重之后,他被同学们送到了学校的医务室,并遭到了医生的误诊,被断定没了性命,送进了太平间里。
如果不是同乡张树青心有怀疑,进了太平间对他重新检查,在感觉他尚有呼吸后把他带回太平间接受治疗的话,钟松的一生可能就会在最青春的年华里戛然而止。
然而,尽管病症终被治愈,在接连的耽搁之下,钟松还是没有了重返一期继续学业的可能。校方作为弥补,把他安排到了第二期炮兵队学习。
钟松所在的炮2区队,共有23名学员。在这23名学员中,最终得以晋阶为将军的只有4人,钟松就是其中之一。
因为相较一期的学员,钟松已经浪费了一年的时间,因此在来到炮2区队之后,他更加珍惜在校学习的时间,不断主动钻研,想要弥补之前落下的脚步。
这使他很快就得到了师长的注意,并因为优异的表现,在学成毕业后,被任命为军校军械处第1库少尉库长,并在不久后,升任为迫击炮营第2连上尉连长,随军北伐转战湘、赣、鄂三省。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钟松在炮2区队学习的期间,还被编入了军校东征队参与作战,立下了随队参加平定叛乱的功绩。
后来,迫击炮营编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炮兵团,钟松相继任团3营连长和团2营少校营长,并因在中原大战中作战有功,在1931年升任为了第12团上校团长。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之后,因国民党61师师长在淞沪会战中领导不力被辞,表现优异的钟松补上空位,成为了新的61师师长,开始带领61师与日军对抗。
此后,61师在他的带领下,多次打了胜仗,钟松善战的名声也逐渐流传了开来。
钟松被撤职
在抗日战争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钟松,在解放战争期间也受到了蒋介石一定的重视。这一点从1946年蒋介石将有3万多人的整编36师交予他领导就可以看得出来。
整编36师是国民党的精锐部队,不仅充斥着有丰富作战经验的战士,还全员配备了全套美械装备,因此具有强大的作战能力,是胡宗南集团旗下的头号王牌军队。
在这种情况下,钟松能够成为这支部队的师长,也充分展现了他的实力。尤其是他还具备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在武器装备远远胜过解放军的时候,常常能够在西北解放军手上创下多次胜绩。因此,蒋介石越发看重他,将他视为了爱将之一。
然而,蒋介石对钟松的看重,对胡宗南这位直系上级来说却是一种威胁,因此胡宗南对钟松心存芥蒂,最终在一次军事会议上,因为钟松直指其作战方式有误并大加批评而对钟松彻底生厌,借口剥夺了钟松对整编36师的统辖权与管理权。
面对胡宗南的打压,坚信自己没错而气愤不已的钟松最终放弃了挽回自己的军队领导权,而是直接请辞离开了军营。
在他看来,只要国民党中还有如胡宗南这样的上级存在,国民党就注定很难迎来真正光明的未来。所以他宁可放弃之前积攒下的所有军功,也要为自己重新寻找一条可以前行的道路。
怀揣着这样的信念,钟松在后来国民党强将渐少而不得不主动邀请其重上战场、再担重任的时候,继续选择了拒绝。
那个时候,国民党败局已定,钟松深知自己无法以一己之力扭转战局,也深知此时民心所向,无疑再和民心背离。
为了摆脱以失败告终军事生涯、成为解放军俘虏的命运,他下定决心置身战争之外,不再参与其中。为表这个决心,他也主动对外宣称自己不战败、不投降、不起义。而要做到这一点,显然就要离开国民党。
钟松之后的发展
脱离国民党的钟松,给自己选择了另外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那就是随朋友去香港经商。
在这个期间,国民党仍不死心地多次邀请他出战,甚至不惜予以高位,但钟松都没有动摇过自己的想法,彻彻底底地退出这场内战。
可以说,他的离开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解放战争结束的步伐,使得国内百姓能够早一些回到和平安定的环境当中。因此,这似乎也可以称作是他军旅生涯中的一个贡献。
在朋友的帮助下,钟松在商海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过上了相对富裕的生活。后来,新中国成立之后,钟松考虑到自己尴尬的身份,选择前往环境优美的荷兰养老。
但他在最后选择退出战争的做法到底还是取得了百姓一定的好感,所以在他思乡心切,选择在88岁时回到故土——老家松阳樟溪乡钟家村探望的时候,村民们还是给予了他热情的接待。
在返回荷兰和家人重逢之前,钟松还拉出了在当时尚算巨资的1万元,帮助村民修好了同行的道路。这个行为,使他收获了更好的口碑。
小结:
中国近百年的屈辱史,唤醒了无数有志青年。钟松作为其中之一,虽然在最初的时候没能意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但在局势渐明的时候,他也没有执迷不悟得同解放军对抗到底。
这使得他为尽快接触解放战争做了一定的贡献,所以建国后,他也没有受到国人的排斥。